編者按:
如果說1978年3月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給科學界帶來了春天,那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的勝利召開,“文化興國”戰略的提出和確定,無疑為各地文化產業帶來了春天的訊息。
內蒙古東聯控股集團是文化興國戰略的踐行者,是內蒙古文化興區的先行者,在鄂爾多斯、在伊金霍洛旗、在成吉思汗陵,他們已經走出一條成熟的文化興業之路。10年前,侯鈺蛇,這位東聯集團的把舵者,在煤炭等礦產資源富集、民間資本雄厚、快速制造億萬富翁的鄂爾多斯,卻把目光投在了成吉思汗陵文化的開發上,使東聯人把精力投入在成陵旅游文化、秦漢邊塞文化、匈奴故地文化和游牧草原文化等的開發上。先知先覺,先見之明,侯鈺蛇文化興業的企業規劃思想,與黨中央“文化興國”戰略,不謀而合。
正如侯鈺蛇所言,發展企業,東聯人所追求的不是眼前的短暫利益,而是創造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財富,成為一個澤被子孫后代的幸福企業。從開發成陵景區開始,東聯人就從科學實踐的角度,積極探索戰略轉型與產業結構調整以及永續發展模式,緊跟中國文化產業興起勃發的步伐,終成現在以文化產業發展為主導,以建筑房地產業為基礎,以企業文化為靈魂的多元齊驅的文化企業。
本刊執行社長衛思宇先生曾多次與侯鈺蛇先生坐以論道,探討文化興業之路徑,思考文化興區之道理,領會文化興國之戰略。在此基礎上,本刊記者和郝誠之研究員對侯鈺蛇這位文化產業的領航者,對于東聯集團作以深入研究,試圖揭開東聯文化成功背后的秘笈,尋找東聯人成功開發成吉思汗陵文化等文化產業給西部、給全國帶來的經驗和啟示。
◎ 策劃:衛思宇 執行:張義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