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翠翠,任保平
(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城鄉雙向商貿流通下連鎖經營網絡體系研究
剛翠翠,任保平
(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本文從城鄉統籌視角,通過對現有城鄉商貿網絡體系不健全、城鄉商業網點分布不對稱的現狀分析,探討在農村商貿流通中實現連鎖經營的可能性。通過國內外連鎖經營模式的探究,研究城鄉統籌視角下雙向流動的連鎖經營網絡體系構建的模式以及存在的問題、解決思路,從而為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障礙,實現真正的“大流通、大市場”提供政策建議。
城鄉統籌;雙向流通;連鎖經營
流通是社會再生產過程的環節之一,是生產與消費之間、工農之間、城鄉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在國民經濟運行和發展中起著對資源合理配置與資金有效周轉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在發展中國家中普遍存在著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且舊的經濟體制下重生產輕流通、重工業輕農業的現象嚴重,使得農村的流通業處于滯后的狀態,農民的生產消費不足,農村問題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日益拉大的城鄉差距影響著社會的長遠進步以及和諧發展。鑒于此,商務部從2005年以來開展并在逐步深化一系列工程,包括“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雙百市場工程”和農村商務信息服務工程等,從而為農民創造好的銷售環境和流通環境,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通過對農民傳播有效的市場信息進一步扶植農村市場,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
在我國,連鎖經營還是一種比較新型的業態,因此我們有必要借鑒國際已有的連鎖經營的模式以及國內的成功模式。
從國際模式來講,由于發達國家不存在嚴重的城鄉市場分割,因此其流通模式一般僅僅是指農產品的流通模式。
(1)美國模式。[1]美國一般以直銷模式為主,其果蔬類產地與大型超市、連鎖經銷網絡間的直銷比例約為80%,實現直銷模式的關鍵在于連鎖超市以及供貨地規模龐大,雙方處于同等議價地位,同時具備發達的交通運輸以及信息網絡等良好的硬件設施。
(2)歐洲模式。歐洲以公益性批發為主,在全國有較多公共批發市場,同時龐大的信息系統以及先進的冷藏技術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礎。
(3)東亞模式。東亞主要是以批發市場的形式,進行頻繁小批量配送,利用完善的基礎設施開展精加工深加工、小包裝分解、物流配送等業務。
目前在實踐中形成的城鄉商貿流通連鎖經營網絡體系的主要模式有:
(1)江蘇模式,即第三方物流與農產品連鎖經營模式。江蘇省在農產品的連鎖經營方面進行了積極的嘗試,一些大型超市如“蘇果”陸續進入農產品銷售領域,涌現出三種比較成功的連鎖經營模式:一是無錫的“天惠連鎖超市+批發市場+基地+保險承諾”;二是鎮江的“萬方連鎖超市+基地”;三是鹽城的“放心糧油專賣連鎖店+加工企業+基地”。[2]三種模式都是以超市、連鎖店為銷售終端,以基地為供貨源,中間商或與加工企業合作,或與批發市場、配送中心合作,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
(2)重慶模式,即農商對接。大多數文件及學者都認為農商對接“主要是指農戶通過與超市、企業的對接,減少中間環節,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提高農戶的收入”。[3]在農商對接模式中,重點是通過雙方多次交易建立信任,形成長期穩定的關系,尋求雙方的利益最大化;核心是使農戶參與農產品加工等環節,增加農戶收入。因此,“農商對接”不僅僅只是農產品流通環節的減少,也是功能上的重新分工與協作,更是利潤的重新分配過程。
(3)四川模式,即“倉儲式”+“流動式”。實力雄厚的連鎖超市可以針對農村市場的特點,在城市和農村開展兩線經營。在交通便利、消費水平較高、具有能輻射周邊地區的集鎮上開設“倉儲式”超市,另以“倉儲式”超市為軸心向周邊零售業不發達、農民對價格較敏感的地區派送“放心便利車”。[4]便利車與整個連鎖超市形象設計統一,車內裝有POS機,貨架齊全、商品陳列有序,可以根據不同地區的情況,合理安排派送時間。
(4)河南模式,即建設三級網絡,推進供銷社改造工程。河南省將用3至5年時間把現有的4萬多個基層供銷社經營網點,改造成現代化的農村流通服務網絡。[5]主要措施有:一是由省供銷合作總社所屬公司牽頭,打造農業生產資料、日用消費品等骨干網絡。二是建設區域網。對原有經營網絡資源進行整合和改造,建立商品購進、配送、運輸、結算、管理的細分體系。三是建設終端網。實施超市進鄉村、進社區工程,鼓勵各地供銷社發展農村小超市、農產品直銷店。
(5)其他城鄉雙向連鎖經營模式。一是契約合作、分享經營利潤的聯盟形式。零售連鎖企業與供銷系統的基層社、龍頭加工企業、各種農村經濟組織合作,通過契約的形式形成緊密的上下游關系。二是建立綜合服務中心,聘用專業人員,參與農技服務和產品生產管理,該中心的主要作用是實現農副產品與日用消費品雙向流通渠道的統一。三是與上游生產廠商合作,實現部分廢舊物品的回收再利用。
這里我們沿用高青松對雙向流通的定義。“雙向流通”的第一層涵義,是指物流配送上的“雙向”流動。在往農村銷售網點配送工業品之后的返程中把農村生產的農副產品運回城市,配送到城市的銷售店。第二層涵義是指品牌共享上的“雙向”滲透。大型流通企業具有完善的經營管理和物流配送體系,具有較高的社會知名度和信譽度,更重要的是可以保證商品質量體系的完整、穩定與安全。流通企業定產訂購的農副產品,獲得了流通企業品牌的支撐,品牌的發展對扶植地方特色農業、促進區域農業經濟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農副產品借助流通企業的品牌進入城市,而流通企業因為扶持了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而鞏固了自己在鄉村集鎮的品牌地位。[6]因而在廣大農村中實現連鎖經營是可能的,具體來說:
(1)現代農村的發展需要新形態的經營模式
首先,伴隨著農村的發展,農民收入不斷增加,購買力逐漸增強,農村消費質量、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零售業態的變遷理論以及與人均GDP的關系來看,目前中國人均GDP2000~3000美元,正經歷著超市業態普遍發展的階段,農村也不例外。
其次,農村供銷社作為傳統的流通形式為連鎖經營的網點分布創造了條件。第一,供銷社遍布城鄉,是目前現存零售業態中服務體系較完整的一種業態,供銷社90%以上的網點、設施、人員分布在縣市以下,擁有較為健全的機構設置,這使供銷社系統本身就具有連鎖的性質。第二,供銷社系統存在時間長,在農村這種以關系而不是以契約形成的社會中具有較低的交易成本,可與農民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在農村中擁有較高的信用。第三,在較為發達的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已經相當完善,為連鎖經營實現的物流基礎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村村通”工程的實施使得公路運輸成為可能,現代化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為農村提供了更多更快更有效的信息。
(2)連鎖經營的特征必然會帶來農村的新發展。連鎖經營使農村發展及農民收入的提高不但能夠“開源”,而且能夠“節流”。
首先,在“節流”功能方面。連鎖經營能夠有效帶來規模經濟效應,從而降低商品價格,這對于廣大農村消費市場來說,無疑是最強有力的吸引力。通過連鎖配送體系的正常運作,實現合理的供應鏈管理,既可以降低工業制成品的價格,為農民帶來實惠,同時又可以合理配置工業品資源,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此外連鎖經營的多店鋪分散化銷售符合農村居民分散的特點,可深入到農村居民相對聚集的消費區,而規模化的進貨又能夠維持較低的成本,使得零售有利可圖,解決了農村商業網點分散和大市場大流通之間的矛盾。
其次,從農業生產角度來講,則是“開源”的功能,連鎖經營使農產品買賣呈現規模優勢。第一,促銷的規模優勢。[7]由于連鎖分店遍布在一個區域或全國,其總部可統一進行廣告宣傳,廣告費用可分攤到多家分店,這無疑加大了農產品的競爭力。第二,研究、開發、培訓的規模優勢。連鎖商店可聘請專家設計有關的照明、賣場布局等商業技術,開發計算機運用、商品陳列、防盜等技術,這些費用由多店承擔,而開發成果在整個連鎖體系內推廣,能夠節約成本。第三,品牌優勢。連鎖店可以把各分店的成功經驗在整個體系中推廣,實現連鎖店間經營資源、管理資源、品牌資源、服務資源的綜合利用和共享,將新型經營方式、先進的管理模式、高素質的員工帶入農村市場流通領域中。因此,無論從硬件或軟件上,連鎖經營都有利于農村消費市場的培育和農村消費市場商品流通體系的長遠發展。
伴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城市零售業競爭激烈加劇,如何開發新的市場尋求新的利潤空間成為城市零售業目前思考的問題之一。對于連鎖超市的發展情況國內許多學者進行了研究,夏春玉指出了我國零售業正在逐漸由城市中心部向副中心部轉移,進而向郊外及農村部轉移的趨勢。[8]根據尼爾森(AC Nielsen)2007年的統計資料,近幾年來三四線城市超市大賣場、超市的發展速度快于一線城市,縣鄉級鄉鎮大賣場銷售額增長比一線城市高17~19個百分點,超市銷售額增長比一線城市高6~9個百分點。詳細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2007年城鄉超市發展速度比較
總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使城市的消費發展已進入了飽和狀態,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零售業開始大力發展連鎖經營等先進經營模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我國對外放開了零售業的嚴格限制,外商零售企業可以在中國任何一座城市開設獨資店鋪,這些擁有著先進零售經驗的巨頭們對本土的連鎖企業造成了巨大的壓力,迫使他們考慮新的消費市場——農村地區。另外,發展鄉村商店是目前經濟學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鄉村商店以人數不多的小型商業圈為目標市場,雖然市場容量有限,但由于競爭商店很少,一旦奪得市場,仍然可以取得可觀業績。國內本土超市由于對農村的了解以及渠道關系要好于外資超市,因而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從現在的情況來看,本土超市進軍農村的速度很快,而外資零售店雖然在銷售收入上仍高于本土超市,但門店數量已經遠遠落后。
為了縮小城鄉二元結構,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中央高度重視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工作,將農村市場體系建設納入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工作之中,為城鄉雙向流通創造了機遇。2004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意見》,提出“鼓勵有實力的零售企業運用特許經營、銷售代理等方式,改造‘夫妻店’、‘代銷店’,力爭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初步形成以縣城為重點、鄉鎮為骨干、村為基礎的農村消費品零售網絡”。2005年商務部、財政部下發的《關于對2005年“萬村千鄉工程”項目予以資金支持的通知》扶植農業經營。2006年商務部印發的《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十一五”規劃》,提出進一步推進以解決農民買難為主的“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解決以農產品賣難為主的“雙百市場工程”,積極發展農產品零售市場等。各個省、自治區政府針對中央相關部委的精神又作了精心部署,出臺了一系列加大財政扶持、實行稅收減免、加強信貸支持、方便工商登記、簡化項目審批、擴大經營范圍、提供交通便利、給予用地優惠、優化外部環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動了我國農村市場體系的建設,為農村零售組織的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政策保障。2008年國務院出臺擴大內需十大措施,確定4萬億元的投資計劃,其中大部份與促進農民增收有關。這些政策無一例外地促進了連鎖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新時期統籌城鄉的連鎖經營模式應以雙向流通為基礎實行連鎖經營,引導市內外各類大中型流通企業直接到縣、鄉、村投資建設直營店、合資合作店,或者鼓勵各類連鎖企業通過加盟的方式到鄉、村建立加盟店。城鄉雙向流通的連鎖經營,就是以零售企業中的連鎖經營業態為中心,以連鎖經營的物流體系、供應鏈管理為基礎,將農民與農業生產組織、批發企業、加工企業相結合,實現互惠互利。也就是說通過加工企業、農戶與供銷社、批發市場以及行業協會相聯系,通過連鎖物流體系將農產品順利賣出去;同時依靠這一套物流體系,與若干批發商、大型流通企業相聯系順利地將工業制成品銷往農村,為農民帶來實惠。具體如圖1所示。

圖1 城鄉雙向流動的連鎖經營模式
在該模式下,各城鄉根據自己所處的具體情況,選擇其中的一兩種經營模式發展。對于農產品規模化較高的地區,可以通過直銷的手段直接進入連鎖店而無需其他中介手段,這類似于垂直零售,由生產廠商自行投資建立及管理零售店,可以跳過代理商、批發商等中間流通環節,節約流通費用,降低商品成本,從而獲得價格優勢。而對于規模較小的農戶來說,則秉持“小批量、個性化、準確性”的原則,通過物流節約成本,即在超市門店建立大型倉儲式倉庫,或者選擇與連鎖超市距離近的中心點設立倉庫,進行物流配送工作。
目前我國城鄉雙向流通的障礙依然很大,城鄉商貿流通渠道不暢通,要改變這種局面,不但需要對城鄉雙向連鎖經營模式進行合理規劃,而且需要從以下幾方面配合進行以加速商貿流通。
由于地域及文化因素,不同的地區應采取不同的連鎖經營形態。在經濟發達的地區,由于信息和基礎設施條件相對完善,應該積極推行大生產加大流通形式,由生產加工主體或農民協會整合分散農戶的農產品,然后配送至各倉儲超市、便利店等,同時將工業品帶回農村;而對于較為分散和貧窮的農村地區,由于信息不發達,基礎設施不健全,應當利用農業組織保護分散農戶的利益,在農村周圍建立便利店,滿足農民日常購物需要。
通過建設現代化的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立以電子統一結算為基礎的農產品批發市場信息系統,實現與銀行、電子政務、生產基地(農業合作社)和下游客戶(超市、進出口企業)的信息共享與聯通,實現網上下單和電子結匯等功能。通過建立聯合采購資訊系統,通過農業協會組織,疏通和建立下游的共同采購與配送體系,并建立無縫連接。
連鎖經營的配送方式主要有自建物流、供應商直送和第三方物流。自建物流的初始投資非常大,并且存在著規模邊界的限制,而供應商直送則會將成本轉嫁給供應商。因此,對于地廣人稀的農村來說,運用第三方健全的物流體系,可以減輕雙向負擔,提高流通效率。
由于農村連鎖網點地域分散,門店經營情況參差不齊,信息的收集和傳遞渠道較長,管理和配送難度較大,這就要求連鎖企業必須實現信息化管理,提升管理手段,加強對終端網點的監督管理,統一管理規范,保證不出售假冒偽劣商品,貨真價實,誠信經營。此外雖然第三方物流能夠有效地節約連鎖成本,但是卻對連鎖經營的信息化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建立電子數據交換系統(EDI)、自動訂貨系統(EOS)、銷售及庫存的統計管理系統等。
[1]鄒雪丁,王轉.基于國際經驗的農產品流通模式研究[J].物流技術,2009(1):20-21.
[2]張希穎,馮海霞.第三方物流與農產品連鎖經營模式創新——河北省農產品營銷模式分析[J].價格理論與實踐,2007(7):79-80.
[3]孟波,高詣,范磊.農商對接:農產品流通模式創新問題研究——基于重慶城口縣和開縣的調研 [J].重慶大學學報,2009(12):38-39.
[4]潘旭明,郭冰冰.農村連鎖經營的創新模式:“倉儲式”+“流動式”[J].農村經濟,2007(3):99-101.
[5]鄭秀峰,新供銷合作經濟發展模式探討——基于河南淇縣“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的案例研究[J].當代經濟,2007(8):96-97.
[6]高青松.連鎖零售企業城鄉市場“雙向流通”模式構建[J].商場現代化,2009(2):1-22.
[7]李薇薇.連鎖經營原理與實務[M].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0:32.
[8]夏春玉.關于我國零售業態與立地發展趨勢的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00(5):23-25.
責任編輯:孫志偉
Abstract:From the angle of the balanced arrange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an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mperfect commercial networks i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asymmetric arrangement of commercial point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the authors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business chains in rural areas.And with the help of analysis on the patterns of chain operation within and outside China,from the angle of the balanced arrange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the authors also analyze the pattern of chain operation network system construction in the light of two-way commercial flow,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n how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o provide policy suggestions on how to eliminate the barriers of the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realize the real“great circulation,large market”.
Keywords:urban and rural arrangement;flow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business chain
On the Chain Operation Network System in the Light of the Two-Way Commercial Flow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GANG Cui-cui and REN Bao-ping
(Northwest University,Xi’an,Shaanxi710127,China)
F724.3
A
1007-8266(2011)03-0021-05
剛翠翠(1987-),女,陜西省西安市人,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西方經濟學;任保平(1968-),男,陜西省鳳縣人,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發展經濟學和區域經濟學。
*本文系2009年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招標攻關項目“城鄉統籌視角下的我國城鄉商貿流通體系研究”(項目編號:09JZD0029)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