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成,鞠頌東
(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北京市100044)
面向用戶網絡的物流服務需求
李佳成,鞠頌東
(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北京市100044)
用戶網絡涵蓋從供應商到消費者各級用戶的全部,囊括整個物流需求方。日益復雜的物流服務需求要求物流網絡化運作必須面向用戶網絡,以用戶的需求為出發點來提供物流服務。物流服務運作環節的變動與調整,將取決于用戶的需求情況與變化。為更好地把握物流需求的復雜變化,面向用戶網絡提供所需服務,必須關注物流服務需求結構與層次,關注物流服務需求之間的復雜聯系,在堅持物流服務屬性原則、物流供給與需求相關原則、全面掌握物流供給與需求原則、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分析供給與需求原則、理性認識物流服務需求原則,摒棄“重供給、輕需求”觀念的前提下,動態組網,構建面向用戶網絡的物流服務平臺;快速響應、動態調整,以適應及時服務的自適應機制;密切聯系大規模生產的各個環節,按需提供物流服務;采用靈活多樣化的手段、一體化與網絡化運作相結合的服務方式。
物流需求;用戶網絡;物流服務;物流網絡化運作
物流服務需求是一定時期內社會經濟活動對生產、流通、消費領域的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商品等物資的配置作用而產生的對物流運作在空間、時間、數量等方面的服務要求,涉及運輸、庫存、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等多個環節以及與之相關的信息需求等物流活動的諸多方面和因素。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物流服務需求來自由多個企業組成的供應鏈、企業聯盟或工業園區等;物流服務需求與大規模生產緊密聯系,產業的相關性日益突出,要求需求與供給高度專業化和網絡化;物流需求方會根據自身的需要,臨時變更和多次變更物流服務訂單內容和細則,物流網絡化運作必須面向日益復雜的需求與變化,提供必要的物流服務。
促進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是時代的要求,是發展的需要,急需面向需求實施物流網絡化運作。國務院《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國發[2009]8號)提出了“積極擴大物流市場需求”和“大力推進物流服務的社會化和專業化”的主要任務,把“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列為九項重點工程之一。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在《關于推進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的政策建議》中提到:制造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也是物流社會化的需求基礎。物流業是重要的生產性服務業,對制造業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具有重要作用。制造業與物流業產業關聯度高,協同發展空間大。從需求角度研究和考慮物流網絡化運作問題,積極發揮物流服務供給方——物流組織的能動性,及時響應,動態、準確地適應需求的變化,滿足物流服務需求,可實現包括制造業在內的其他產業與物流業的聯動發展,且至關重要。
用戶網絡的類似概念廣泛存在于現實的生產和生活中,如電話用戶網絡、電視用戶網絡、銀行用戶網絡等。這些概念關注的通常是由某個具體行業、業務終端用戶所構成的用戶群落以及對他們所提供的服務。而作為物流網絡化運作的服務對象,本文所研究的用戶網絡[1]涵蓋了從供應商到消費者各級用戶的全部,在服務范圍上囊括了整個物流需求方,用戶網絡構成及其與物流網絡化運作的主體——物流組織的關系如圖1所示。
面向用戶網絡實質上就是按需服務含義的延伸,即物流網絡化運作主體——物流組織,以用戶的需求為出發點,探求用戶網絡的物流需求和特點,并根據不同層次的用戶需求提供所需的物流服務,切實滿足用戶的物流服務需求。其理想目標是使物流服務像水、電、能源等公共事業服務那樣進行運作,運作環節的變動與調整取決于用戶的需求情況與變化。

圖1 用戶網絡構成及與物流組織的關系
對物流服務需求進行分析是物流運作的前提和基礎,面向用戶網絡視角下的物流服務需求要特別關注需求結構與層次,它是規劃運作方案、整合物流資源、實施網絡化運作、為用戶提供一體化服務的重要保障和基礎。
終端消費者和單獨的中小企業可作為整個用戶網絡的末端節點加以考慮。它們通常處于游離態,物流服務需求呈離散性和隨意性。
可把網絡型企業和供應鏈中所有與物流相關的子環節(如網絡型企業的各生產環節)、子對象(如供應鏈的上下游企業)整體化,作為用戶網絡中的某條服務對象鏈加以考慮。它們的物流需求規律性明顯,帶有很強的產業相關性特點,并與生產、流通、銷售密切相關。研究物流網絡運作問題,結合與制造業相關的物流服務對象鏈,可促進物流與制造業乃至其他產業的聯動,符合當前產業振興的要求,十分必要。
可把產業集群中的相關企業或某特定規劃區域(如某物流園區、工業帶、工業區、產業集群)內的物流需求作為群落加以考慮。這樣的群落通常由某個具體產業、行業相關的點和服務對象鏈構成。這些點和鏈,因為生產銷售流程的原因可能關聯起來,甚至與各種業務相關的鏈交織在一起,形成復雜的多層次交叉結構。該構成形式與某局部區域范圍內的經濟和產業結構密切相關,整體表征了該區域物流需求的特點。用戶群落復合型結構,增加了研究的難度,是物流網絡化運作的難點所在,也是促進物流業與包括制造業在內的其他產業聯動發展的研究難點。
這些點、鏈、群落共同構成了整個用戶網絡的物流服務需求結構。從面向用戶網絡的視角進行分析,可以更好地根據它們的需求,提供一體化、集約化、快捷的服務。面向用戶網絡視角下的物流管理,不是一般管理的簡單疊加,而是根據實際研究的需要,通過物流資源整合,采取適應用戶網絡需求的多種技術和管理手段的動態選擇與優化調整的過程。
從用戶角度出發,在關注需求結構與層次的基礎上,對物流服務需求之間的復雜聯系進行考慮,可以更好地把握物流需求的復雜變化,更好地面向用戶網絡提供所需服務。
包括配送過程中各個需求終端之間的物理距離聯系、線路和方案的安排,組織層面上供應鏈上下游的構成企業、同類別合作企業、集團企業中節點企業之間因生產流通需要而產生的物流環節之間的需求關系。這些節點之間既存在縱向互補式的關系、橫向合作式的關系,也存在服務輔助式的關系。注意“點—點”模式關系,可以更好地依照生產合作的需要,合理安排物流環節,保障物流運作與制造等環節的無縫銜接,為大規模生產提供高效保障。
指因生產流通需要而導致的企業鏈在合作與競爭過程中物流環節的關系。這些由企業所構成的鏈狀需求之間,通過業務集成、資源集成等方式彼此聯系、相互影響,要求多條需求鏈實現網絡化集成運作。需求之間關系的協調,影響到資源的節約、物流的效率和質量、物流時間經濟效應和空間經濟效應。注重“鏈—鏈”模式關系,合理而有效地安排物流鏈,可加深行業領域之間縱深層面的聯系,促進物流產業與包括制造業在內的其他產業的聯動發展。
即物流需求節點與鏈狀需求之間的關系,要求物流需求節點與鏈狀需求緊密耦合,包括技術標準的匹配、終端節點與鏈狀需求的銜接與配合等,減少不必要的轉換與等待時間,實現物流的順暢銜接與高效運作。注重“點—鏈”模式關系,保障有效協同與可靠轉換,減少銜接問題。
面向用戶網絡的物流服務平臺的構建,需要發揮物流組織的主體作用,動態組網,構建“按需操作的環境”(On-demand Operating Environment),并創造“隨取即用的物流”(Logistics on Demand)。具體如圖2所示。

圖2 面向用戶網絡的物流服務平臺構成模型
(1)“按需操作的環境”是面向用戶網絡的物流網絡化運作的基礎保障和實施環境,通過物流基礎設
是以上各種關系模式的復合結構,是集群乃至區域之間物流服務需求的聯系形式。要求充分發揮物流組織與用戶網絡供需耦合的綜合效應,盡可能實現區域間物流網絡化資源的共享,使物流資源利用率得到最大幅度的提高,最終實現物流產業與包括制造業在內的其他產業的聯動發展。
注重“網—網”模式關系,要求在緊密結合包括制造業在內的其他產業物流服務需求的原則下,企業在與生產等相關的各個物流環節,與物流組織開展深入合作,物流組織充分滿足這些企業在生產、流通、銷售領域的物流服務需求,實現各環節與物流的協同運作,提升制造業等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推進這些產業的發展,促進物流業的發展,促進物流供需耦合以及物流產業與包括制造業在內的其他產業的聯動發展。施(除物流專門設施和物流功能設施之外,還包括交通設施、通信設施等物流設施資源和公共基礎設施[2])保障、網絡化物流服務體系、高效的運作策略與機制來得以實現。其中,物流基礎設施保障是基礎,物流運作的實施需要以物流基礎設施為主的實體資源;網絡化物流服務體系的構建是物流網絡化運作的組織與實施過程,要求物流組織動態組網,在用戶需求的指導下,物流組織協同運作、相互配合,以保證物流運作環節的無縫銜接,保障網絡化運作的高效優質運行;高效的運作策略與機制是網絡化運作成功的關鍵所在,通過策略與規則的制定,責權利的分派,確保物流基礎設施的高效有效利用與網絡化物流服務體系的合理構建,更好地引導物流組織間的協調與運作,構建按需操作的環境。三者缺一不可。
(2)“隨取即用的物流”是面向用戶網絡提供物流網絡化服務的要求,也是構建“按需操作的環境”的目標所在。它由便利的物流信息服務、強大的物流服務平臺、充分共享的物流資源構成。其中,便利的物流信息服務要求必須肯定信息的先導地位,充分發揮物流信息資源的價值,指導與協調物流運作。保障用戶的物流信息服務需求是物流現代化的標志,也是“隨取即用”的重要表征,還可實現用戶的增值服務,充分實現用戶價值。綜合物流服務平臺要求建立面向用戶網絡的統一窗口和物流實施平臺,發揮物流服務職能,更好地響應用戶的需求與變化。充分共享的物流資源是面向用戶網絡需求的實現手段,只有實現所需資源的充分利用與合理利用才能保證運作的效率和服務的效果。
在信息充分溝通和計劃協調充分適應需求與變化的情況下,在物流服務需求的適應和物流網絡化運作各部分各因素間的調整方面,使供給與需求相協調,避免物流運作的盲目性,實現快速響應、動態調整,以適應及時服務的要求。
(1)網絡化物流組織的自適應運作。物流網絡化運作是一個復雜的網絡性問題,需要物流組織(動態聯盟或網絡型組織)實施,組織及其成員為主動適應市場環境和運作環境變化,提供最佳運作策略和方案,需要建立合適的動態適應機制。區域經濟發展的變化、市場需求趨勢、物流需求變化、競爭者采取的策略、供應成本的變化等多種因素,都可能導致物流運作外部環境和需求變化的不確定性。這既是用戶網絡與物流組織供需不適應的誘因,也是物流服務需求滿足過程即物流運作的難點所在。采取相對固定的運作策略往往不能適應這些因素與變化,如在庫存管理中采用固定的訂貨策略,在需求波動較大的市場環境下,難以跟上市場變化的節奏。需要設計有效的機制和方法,來實現面向用戶網絡的供需適應,并結合運作實際解決以物流組織網絡為主體的物流自適應運作問題。
(2)物流運作中信息的有效利用。由于物流運作主體各組成成員各自的信息管理系統、標準可能不一致,而且缺乏有效的溝通機制,使得組織間的信息交流只停留在一般數據處理的簡單層次,難以實現對信息的綜合利用與運作策略的充分溝通,如對信息的數據挖掘和對運作策略的自動適應。建立高效的機制和策略,充分發揮物流信息決策支持價值,實現信息對物流運作的溝通、管理。
(3)供應與需求的相互匹配、協調。由于從訂單產生至產品到達零售商需要一個提前期,包括生產、組裝、運輸等流程,加之市場需求變化的不確定性,導致在訂單提前期內,制造商必須實現某種生產水平并提出相應的需求變化,而銷售商則需要保持一定的庫存水平。按需求預測生產和訂貨,經常會與需求的變化不相適應,導致供應計劃的無序,如經常出現并不急需的零部件存貨很多,而急需的零部件缺貨的情況。
(4)合理解決物流運作管理目標的矛盾。物流運作管理目標的實現往往需要同時提高服務水平并降低運作成本,但兩者通常是競爭矛盾的,往往此消彼長。因此,需要根據目標傾向有所取舍,尋找一個平衡達到整體優化。
通過彈性的計劃和安排來提高物流運作對用戶需求的適應能力,在確保大規模生產需求下物流服務規范化、系列化的同時實現靈活化;運用先進的物流理論和信息技術,組織和協調實際物流運作,實現產品制造過程中物流環節與生產環節的無縫連接,確保設備和設施的高效匹配,以保障生產的可持續性;通過物流設施與資源在物流運作過程中的多次重用和按需重組,提高資源高效利用率與有效利用率,實現網絡化物流資源的整合與共享,以確保物流運作能夠為生產和銷售發揮最大功效提供有力保障;促進大規模生產的銷售環節是大規模生產對物流提出的更高層次的要求,要求根據產品的特點和目標市場的實際,通過物流運作與渠道的有力協助,使生產企業靈活運用各種營銷手段和策略,確保營銷網絡根據實際需要靈活擴張與收縮。
隨著產業集群、工業園區、物流園區的興起,大量產業相關的企業及其在價值鏈上相關的支撐企業、機構,在一定地域范圍內集聚。該區域物流需求具有明顯的產業相關性、服務集群性特點,要求采用靈活多樣化的手段、一體化與網絡化運作相結合的服務方式。
(1)要求物流組織必須緊密聯系生產環節,熟悉相關產業情況,通過專業化服務滿足因產業集群集散物資種類的專業性、產業鏈組織在不同發展階段需求結構的階段性、物資供需主體的差異性而導致的高度產業相關的物流需求。
(2)要求實施柔性化運作,以適應生產、流通與消費,根據需求“多品種、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特點,靈活地組織和實施產業內各環節企業的物流活動,提供多樣化的物流服務,保障因企業所處價值鏈位置、規模、專業化水平與經營水平不同而導致的多樣化和差異化的物流服務需求。
(3)要求通過運作一體化和服務網絡化來加強物流組織、物流環節的協調與配合,實現運作功能的集成化和總體供給能力的提高;實現諸多專注于某一運作環節的專業化物流組織核心物流能力(如倉儲、運輸、綜合物流方案設計等)的充分發揮與協同,確保物流服務質量。通過方案一體化設計與網絡化運作中物流節點的空間布局以及功能的聚集等,促進產業聯動化。
物流與其他產業之間是提供服務與接受服務的關系。必須首先肯定并堅持物流的服務性屬性的原則。
面向需求提供服務必須摒棄“重供給、輕需求”的觀念。對物流的發展和研究,需要更加重視需求,通過需求來指導供給研究,使現代物流管理的理念與形態有效進入到用戶網絡的重點——生產企業及其他各種類型企業的企業管理之中去,使其物流服務需求更加理性化,不再帶有自發性和盲目性。
堅持以物流供給方為物流運作的主體,提供并負責實施必要的物流服務;注意物流服務需求的主導地位,物流運作按照物流服務需求與變化進行;物流供給方要滿足需求方的物流需求。
物流產業是一個跨越性非常強的大產業,需要站在整體的高度,從需求與供給兩個方面進行全面深入的細分,掌握矛盾的雙方。
在宏觀層面上,特別是從國民經濟角度,對物流供給與物流需求之間的關系進行考察和認識,指導物流的全局規劃、運作與發展。在微觀層面上,必須注意到物流供給最終的需求方是消費者,與物流供給直接對應的需求方是生產和流通企業等;要對需求進行細分,了解和掌握物流服務不同環節、不同層次、不同對象的具體供給與需求關系。
當前,物流供給與物流需求兩方面還處在一個比較低的發展層次,粗放式需求和供給現象大量存在,阻礙了需求層次的上升,高端物流需求的拉動作用缺乏,必須增強對物流需求理性與系統性的認識。
[1]徐杰,鞠頌東.物流網絡的內涵分析[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22-26.
[2]鞠頌東.物流網絡:物流資源的整合與共享[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20.
責任編輯:陳靜
Abstract:User-network covers all the suppliers and consumers;and it covers all the logistic demanders.It is the requirement of logistics network operation to provide targeted logistics service,which facing to increasingly complex logistics demand and adapting to changing.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mplex changes in logistic demand and provide the service for the user-network,we should,first,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tructure and levels of logistic service demand,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mplex relations among logistic demand;second,we should construct a logistic service platform for the user-network on the basis of adhering to the logistic service nature,the principle of correlation between logistic supply and demand;fully understanding the principle of logistic supply and demand,analyzing the principle of supply and demand both from macro and micro views,rational understanding the principle of logistic service demand,and getting rid of the view of"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supply but less attention to demand";third,we should correspond quickly and make adjustment dynamically to meet with the requirement of the self-adaptation mechanism of just-in-time service;fourth,we should closely connect with all the section of large-scale production to provide customized logistic service;and sixth,we should adopt the diversified,integrated and networked service patterns.
Key words:logistics demand;user network;logistic service;logistics network operation
Study on the User-Network-Oriented Logistics Service Demand
LI Jia-cheng and JU Song-dong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Beijing100044,China)
F252
A
1007-8266(2011)03-0038-05
*本文系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適應網絡環境的物流網絡構建”(項目編號:20060004012)和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物流基礎設施規模與經濟協調發展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08GXQ6B135)的研究成果之一。
李佳成(1981-),男,貴州省都勻市人,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物流管理、物流網絡;鞠頌東(1946-),男,北京市人,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物流學會副會長,主要研究方向為物流網絡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