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合作社發展政府應多管齊下

孔祥智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在我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上世紀80年代初的萌芽狀態,主要以技術協會、研究會為主,解決技術引進難題。隨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農民成為獨立的商品生產經營主體,農產品市場化進程加快,雖然國家在流通領域仍然對主要農產品進行壟斷經營,但政府干預農業的能力已經弱化,農村地區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農民經濟意識不斷增強,對專業技術的需求倍增,所以出現以技術為主要基礎的服務組織;第二個階段是上世紀90年代的起步階段,農產品賣難問題已經十分突出,農民對銷售領域的合作有了要求,活動內容逐漸從技術合作轉向共同購買生產資料、銷售農產品等。合作社的興辦方式多樣,組織形式也相對較為緊密,這有其時代的必然性,時代變革要求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不僅僅停留在功能簡單、組織松散的專業協會,而是向組織形式規范、緊密的經濟實體轉型,涉足流通、加工領域,進行開創品牌等商業化操作。據統計,1998年國內共有各類農村專業協會12萬個,會員農戶620多萬,技術類協會組織占總數53%,提供生產資料和產品遠銷的合作經濟組織占38%,能對初級農產品儲藏運銷、深度加工的合作經濟組織占9%,這類合作經濟組織已經接近現代專業合作社;第三個階段是現代新型農民專業合作興起。專業協會中實體性業務越來越多,從一般合作到共同投資、興建實體的合作社越來越多。
合作社的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開遠市政府大力支持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將合作社的發展納入統籌城鄉的大背景下,正是國家政策支持專業合作社發展的一個縮影。從2000年到2002年,200多名全國人大代表提交議案,要求制定專門法律。2007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出臺,與法律相配套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管理條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章程》、《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會計制度(試行)》也相繼出臺。很多地方政府專門下發文件支持合作社發展,如北京市政府出臺《關于積極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規范發展的意見》。國家政策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工商登記、財稅優惠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新世紀以來多個“一號文件”都對支持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做了明確指示。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深入推進示范社建設行動,對服務能力強、民主管理好的合作社給予補助。扶持合作社自辦農產品加工企業;全面推進農超對接;新增補貼適當向合作社傾斜;支持辦資金互助社;支持發展農機、林業、用水合作社等;扶持專業合作社向金融、加工等領域發展。據農業部統計,截至2010年6月底,全國依法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31.17萬家,平均2個行政村就有一家專業合作社,入社農戶約2600萬戶,占全國總戶數12%,未登記在冊的專業合作社無法統計,可能更多。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質量標準建設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果,4萬家專業合作社執行了農產品生產質量安全標準。與法律相配套的是財政支持,2003年到2010年間,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轉型資金18.75億元,農業部從2004年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示范項目建設,目前已經累計安排資金1.9億元,扶持了1188個合作社,目前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狀況,從業務構成看,種植業和養殖業類的專業合作社為專業合作社的主要組成部分,分別占47%和31%;在提供服務方面,提供產供銷一體化服務的專業合作社占總數的52%,提供生產服務的專業合作社占24%,剩余的為提供倉儲、運銷、加工等服務的專業合作社;領辦主體86%為農民,5%為農民,領辦的農民多為種植、養殖、運銷等大戶。
在世界上,世界合作社主要分為兩大類型,一是日韓臺的綜合農協,在綜合農協的下面成立專業合作社;第二類是專業合作社,主要存在于歐美國家。我國主要學習歐美國家專業合作社的經驗,《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也是按照歐美這一思路制定。合作社最早起源于英國羅虛代爾先鋒社,這家合作社主要向社員出售牛奶、奶酪、面粉等日常用品,社員在工余時間輪流售貨,羅虛代爾原則為入社自愿、一人一票、現金交易、按市價售貨、按業務量分配盈利等,重視對社員的教育、政治和宗教中立。之后國際合作社聯盟成立,聯盟的原則基本脫胎于羅虛代爾合作社,經過160多年的發展,聯盟的很多原則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了修改,其中民主管理原則、資本報酬有限、按交易額分配盈余一直未變。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后,歐美的合作社在聯合的基礎上發生了新的變化。社員資格由開放向封閉發展,傳統的民主控制、經濟參與原則向股份比例原則發展,在經營上強化了盈利能力。目前國外農業合作社在國民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如美國由合作社加工的農產品占農產品總量的80%,合作社提供的化肥、石油占44%,貸款占40%;澳大利亞大米生產合作社由2200個農場聯合組建,耕地面積70萬公頃,合作社為農場提供化肥、種子、農藥及播種等項服務,澳大利亞出口大米幾乎全部由合作社提供。國外合作社逐漸向商品率較高、產品鮮活、交易頻率高、市場管制較少、對資本和技術要求較高的行業發展,如奶業、瓜菜等行業。
借鑒國外經驗,促進我國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有四個因素:一是產業集群,在某類產業集中,發展較成熟的地區,容易產生農民專業合作社,這類地區小農戶面臨類似的問題,有聯合的動力;二是合作社企業家,具備企業家素質的農民是合作社發展的關鍵,合作社要盈利,離不開企業家;三是社會資助,包括NGO、企業、社會團體等對合作社人財物的支持;四是政府的支持,政府是合作社主要的外部支持力量,合作社有自身的局限性,需要政府的支持。發達國家基本從資金補貼、稅收優惠、金融服務、培訓技術和信息服務等方面著手,目前在國內比較普遍的是由縣、鄉鎮政府機構牽頭組織,帶動農民成立合作社,同時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信息、培訓、農產品質量標準等方面提供服務,一個值得注意的做法是普惠制的扶持,很多地區設立“培訓資金”、“技術推廣資金”等,開遠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各種普惠式的政策在這方面是個典范。
年,人民大學在山東、山西等五省兩區,對114個合作社、1000個農戶進行實地調研,大部分地區的合作社具有成立時間短、發展速度快的特點,“提高競爭力、解決生產問題”是合作社成立的主要目的。“解決生產服務問題”和“降低農業經營成本”分別占調查樣本總數的25.44%和21.93%;種養大戶、村委會是合作社的主要創辦者,二者合計占總數的47.37%;社員人數少是合作社的共性,人數在20人及以下的合作社占總數的74.34%。值得關注的是合作社成員的異質性明顯。區分出資成員與不出資成員的合作社50家,占總數的49.5%,在此基礎上區分二者不同權利和義務的合作社31家。區分核心成員和非核心成員的合作社有40家,占總數的36.36%,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區分二者不同權利和義務的合作社29家。從入社和退社的情況看,從事特定經營內容是入社的主要條件,入社批準權與開除成員權主要歸理事會,大部分合作社成員入社需要交納股金,也存在以土地入股等方式。退社比例很低,允許成員自由退出的合作社占總數的92.92%,退社時以退還股金為主。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收入整體偏低,經營收入低于100萬元的合作社占總數的80.7%,但54.55%的合作社實現了盈利,但二次返利的合作社比重不高且集中于核心社員,反而按股分紅的比重較高,在合作社盈余分配中,約64.71%的合作社采用按股分紅,表現出較強的親資本性。專業合作社也同樣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某些地方稅收優惠政策依然不到位,工商登記困難,有些合作社按小企業納稅,大量資金互助社未有合法身份,監管成為問題。合作社的內部治理等也存在很多問題,這些都有待各方改善。同時,合作社自身仍然弱小,聯合意愿很強烈,這兩年各地也紛紛涌現出聯社,合作社的合并聯合、成立區域性的組織是發展趨勢。開遠市政府對成立聯社進行獎勵的做法值得推廣,政府應該重視引導合作社成立聯社,取得多方共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