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旺來,周達軍,汪 立,劉國軍,朱 婧
(1.浙江海洋學院 管理學院,浙江 舟山316000;2.浙江海洋學院 數理與信息學院,浙江舟山316000;3.浙江海洋學院 水產學院,浙江 舟山316004)
浙江省海洋科技支撐力分析與評價
崔旺來1,周達軍1,汪 立2,劉國軍3,朱 婧3
(1.浙江海洋學院 管理學院,浙江 舟山316000;2.浙江海洋學院 數理與信息學院,浙江舟山316000;3.浙江海洋學院 水產學院,浙江 舟山316004)
海洋世紀需要科技支撐,浙江海洋經濟發展帶建設必須不斷提升海洋科技支撐力。本文系統梳理了國內外界定“科技支撐力”的方式,運用公共管理的邏輯和視角科學界定了“海洋科技支撐力”理念;在綜合運用統計學、經濟學、管理學的各種方法與理論基礎上構建了海洋科技支撐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并對浙江省的海洋科技支撐力進行了綜合評價及比較分析,為準確認識浙江海洋科技支撐力狀況提供了一個有效視角;運用回歸方法對今后20年全國、長三角和浙江海洋專業技術人才需求進行了預測,并提出了相關的政策建議。
海洋科技;支撐力;評價;浙江省
21世紀是海洋世紀。《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將海洋經濟第一次提到戰略高度,“科技創新能力決定何時從海洋大國變海洋強國”[1]。海洋科技對于一個國家的科技、經濟、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如何對現有的海洋科技發展水平進行科學的評價,相應地制定具有指導意義的支撐戰略,以提高我國海洋科技水平的支撐力十分重要。本文采用理論與實證相結合方式,綜合運用定性與定量分析方法,對浙江海洋科技支撐力及支撐策略進行研究,提出較為科學的海洋科技支撐力評價指標體系,以引起浙江省相關管理部門對海洋科技支撐力的重視,打造海洋科技領域的支撐優勢,提升浙江的海洋科技支撐能力。在浙江海洋經濟發展與海洋科技創新、海洋人才培養之間找到對接點,既體現發展的一面,又重視互補性,實現海洋經濟、海洋科技與海洋人才的共生聯動,為浙江省制定有效的海洋科技發展戰略和對策提供一些重要參考依據。
競爭力(competency)是目前國際上普遍關注的問題,而科技支撐力是國際競爭力的關鍵要素。支撐力是指支柱性和基礎性的存在。科技支撐力是指在經濟與社會的發展進程中科技所能提供的起支柱和促進作用的抗壓力和拉動力。科技支撐力反映與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開發密切相關的科學技術能力,是科技資源與科技活動過程的統一,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科技總量、科技水平及發展潛力的一種綜合體現,是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或關鍵性要素。從科技支撐力整體及其成長關系看,它包含著科技導向力、科技動員力、科技凝聚力、科技規范力、科技協調力、科技控制力等部分的支撐力綜合。經濟學家已經證實科學技術對國民經濟的重要影響和作用。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認為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新經濟增長理論認為科技是一個重要的生產因素,它可以提高投資收益,并促進其遞增,推動經濟的持續增長;發展經濟學認為科技進步已成為工業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和核心因素[2]。
藍色經濟將掀起全球海洋新競爭。海洋已經成為參與全球競爭的“本壘”,成為沿海國家之間競爭的主要體現[3]。海洋科技支撐力對實現海洋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將發揮關鍵性作用,海洋科技支撐力已成為衡量沿海國家競爭力的關鍵因素。自1980年世界經濟論壇(WEF)和瑞士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B)討論國際競爭力問題開始,國內外各種各樣的支撐力研究層出不窮,但海洋科技支撐力研究卻鮮有人涉及,同時也未就海洋科技支撐力給予明確的定義。
藍色經濟正成為全球經濟新增長點。隨著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際經濟競爭的重點也集中在了以海洋科學技術為先導的海洋高新技術產業。根據海洋科技自身專業性強,涵蓋面廣,高新技術產業比重較大的特點,我們提出海洋科技支撐力概念如下:從廣義上說,海洋科技支撐力是指用來測度海洋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定性和定量的指標的總合。從一個競爭實體(國家、地區、城市、產業或科研單位)的角度看,其概念更加側重于闡述此競爭實體在相應的競爭環境中,海洋科技與其他相應的專業領域相比而言所具有的吸納科技資源和促進該實體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能力。從海洋科技支撐力自身考慮,是指海洋科學技術各分支學科(海洋生物學、海洋化學、海洋地質學、海洋物理學)在基礎研究和產業應用中取得的成就,促進自身可持續發展及保持支撐優勢的能力。我們認為,海洋科技支撐力包含三層涵義:一是指利用海洋科技成果,實現海洋科技進步的基礎,即指人力資本(如海洋家和工程師)和物質資本(如消化吸收的海洋技術和海洋設施)方面擁有先進的生產要素的情況。海洋人力資本是主動性資本,復雜先進生產設備的運轉需要海洋技術人員和有較高技能的工人,海洋核心技術科技含量的提高要依靠海洋學家和工程師的創新。此外,作為利用海洋科技成果,實現海洋科技進步的基礎,一定的物質資本也不可或缺。因此,利用科學技術成果,實現科技進步的基礎,除要考慮人力資本情況外,還必須考慮物質資本情況,兩者共同奠定了海洋領域依靠“科技創新、技術進步”參與競爭的潛力。二是指開展海洋技術創新、實現海洋科技進步,提高海洋科技支撐力的情況,亦即海洋領域依靠“科技創新、技術進步”參與競爭的行為表現;三是指海洋科技支撐力的最終標志是海洋領域所具有的開拓市場、占據市場并以此獲得利潤的能力,也就是產出比競爭對手更多財富的能力。
海洋科技既要體現海洋發展目標,又要確保國家科技發展總體戰略要求,是我國提升國家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基礎。海洋科技支撐力實際上是一個動態的概念,評價一個國家的海洋科技支撐力,最主要的指標有四組:一是海洋科技綜合支撐力的指標;二是海洋高技術產品的支撐力,反映了海洋高技術產業的支撐力;三是海洋專利水平,反映的是一國的海洋技術支撐力;四是海洋論文的水平,反映的是一國海洋基礎研究的水平。當然,海洋科技支撐力能否持續和提高,依賴于制度和環境的因素,包括海洋信息技術發展水平、海洋知識產權保護水平、海洋技術合作的態度、海洋教育水平等。
改革開放30年來,浙江海洋科技體系不斷發展壯大,海洋科技進步對海洋產業增產的貢獻率也不斷提高,海洋科技工作者在諸多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對海洋產業各個方面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和推動作用。但浙江海洋科研工作與海洋產業發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浙江海洋科技支撐力的現狀仍不容樂觀。
本文采用了投入產出的評價方法,并利用2008年的統計數據對浙江省海洋科技支撐力進行具體評價和分析。所設置的具體評價指標為:科技投入指數、科技產出指數和科技效率指數。海洋科技投入指數反映的是浙江省在海洋科技發展中人、財、物方面的投入,它由人力資源、經費資源和科研機構三項分指標構成。海洋科技產出指數和海洋科技效率指數反映的是浙江省海洋科技投入的科研成果和經濟效益。
(一)海洋科技投入支撐力
海洋科技投入支撐力表征了沿海地區研究、開發和孵化能力的物質基礎和條件,包括海洋科技經費投入、人力投入(專業技術人員、從業人員的數量和質量等等)、科技機構的設立等等,實質上是可能提供海洋科學創新和技術發明的基礎力量。目前,我國沿海各地區海洋科技經費尚缺乏詳細的統計數據,而科技人力投入和科技機構相關數據則可從中國海洋統計年鑒得到。
海洋科技投入分為三個子要素:一是海洋專業技術人才結構,主要將低、中、高三級職稱的人才數量的得分進行加權綜合得到,對初級職稱賦權0.2,中級職稱賦予權重0.3,高級職稱賦予權重0.5;二是海洋科研機構平均規模,主要利用科研機構平均專業技術人員數和科研機構平均從業人員數兩個指標來測度,二者給予相等權重;三是海洋科技投入總體規模,主要利用專業技術人員數量、科研從業人員數量以及科研機構數量三個指標來測度,海洋專業技術人員數量最能體現海洋科技投入總體規模的支撐力,因此賦予權重0.5,其余兩個指標分別賦予權重0.25。最后,將三個子要素得分進行算術平均,即得到海洋科技投入支撐力得分。
表1是2008年中國沿海各地的海洋科技投入數據。從表2中可以看出,浙江省海洋科研機構數得分達到85分,排在全國11個沿海省市的第三位。但是,海洋科研從業人員數得分(65.11分)排在第6位,海洋專業技術人員數得分(66.12分)排在第7位;海洋科技投入總體規模支撐力分僅為63.98分,排在全國11個沿海地區的第5位,與排在前三位的山東(88.13分)、廣東(80.50分)和上海(79.18分)相比較,明顯處于科技規模支撐力相對較弱的地位,有待大力提高。
從表3可以看出,浙江省海洋科技機構平均規模支撐力得分為59.01分,排在全國11個沿海省市海洋科研機構平均規模支撐力的后三位,反映出浙江省海洋科研機構平均規模相對過小,有待加強和提高。
從表4可以看出,浙江省海洋科技人員結構支撐力得分為66.86分,排在全國各沿海省市的第六位,與排在前四位的山東(99.65分)、上海(92分)、廣東(86.95分) 和天津(86.74分)相比較,分值差距相當大,屬于海洋科技人員結構支撐力較弱的地區,有待大力加強。
將上述海洋專業技術人才結構、海洋科研機構平均規模和海洋科技投入總體規模三個子要素支撐力得分加權綜合,就得到了各地區的海洋科技投入支撐力得分((見表5)。從表5可以看出,浙江省海洋科技投入支撐力得分為63.28分,排在全國各沿海省市的第六位;與排在前三位的山東(89.90分)、上海(88.58 分)和天津(87.46 分)進行比較,分值相差達到25分以上,反映出浙江海洋科技投入支撐力相當弱,同“海上浙江”和浙江海洋經濟發展帶建設存在一定差距。

表1 我國沿海地區海洋科技投入評價數據

表2 我國沿海地區海洋科技投入總體規模支撐力得分

表3 我國沿海地區海洋科技機構平均規模支撐力得分

續表3

表4 我國沿海地區海洋科技人員結構支撐力得分

表5 浙江省海洋科技投入支撐力對比狀況
(二)海洋科技產出支撐力
海洋科技產出支撐力表征了沿海地區海洋科技資源的轉化水平或利用程度。基于數據可獲得性的限制,我們用海洋科技機構所承擔的課題來代替海洋科技產出。此外,海洋科技進步對沿海地區海洋經濟發展的貢獻也屬于海洋科技產出范疇,但由于缺乏數據,無法準確測算,所以未納入評價體系。
海洋科技產出主要看各地所承擔的各類海洋科研課題的數量。其中基礎研究最能體現出海洋科學研究能力和水平,在綜合時賦予最高權重0.35。以后依次是應用研究(0.2)、實驗發展(0.15)和成果應用(0.1),生產性活動、科技服務與成果應用屬于同一個層次,均給予0.1的權重。
我們通過承擔的海洋科研課題數量來考察浙江海洋科技產出支撐力。表6是沿海各地承擔課題原始數據,表7是對應的支撐力得分計算表。我們從表5可以發現,我國海洋科技產出支撐力格局與海洋科技投入支撐格局略微不同:廣東以87.39分遙遙領先,山東以81.29分排到了第二,但江蘇則以74.63分排到了第三。浙江以62.10分繼續排在第六位,基本發揮出與其海洋科技投入相稱的水平,但屬于海洋科技產出支撐力較弱的地區,主要是由于海洋科技投入支撐力弱而造成的。
(三)海洋科技效率支撐力
海洋科技效率支撐力是指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效率或效益。效率指標在支撐力的評價中占有重要地位,海洋科技產出相對海洋科技投入具有或長或短的時滯效應,大多數科技投入并不會立即顯現直接效果,特別是應用研究與基礎研究。僅從年度來看,海洋科技效率指標極易失真,年度波動較大,所以在評價體系中賦予較小權重。此外,基于數據的可獲得性限制,我們以人均承擔的科研課題數量替代海洋科技效率。
海洋科技效率主要考察海洋科研從業人員人均課題數量和海洋專業技術人員人均承擔課題數量。我們認為,人均承擔課題數量越多,海洋科技效率越高。海洋專業技術人員科技效率支撐力得分的匯總權重分配與上述關于不同課題的性質所給權重保持一致。在匯總海洋科技效率支撐力綜合得分時,海洋專業技術人員支撐力賦予權重0.6,而對全部海洋科研從業人員科技效率支撐力賦予權重 0.4。

表6 我國沿海地區海洋科技課題承擔情況 單位(項)

表7 浙江省海洋科技產出支撐力對比狀況
我們用海洋科研從業人員以及專業技術人員人均承擔的科研課題來評價浙江省海洋科技效率,表8是相應的原始數據,表9是海洋科技專業技術人員的科技效率支撐力得分計算表。我們發現,專業人員科技效率以廣東(83.13分)、福建(80.36分)和江蘇(79.70分)表現最好;浙江以69.46分名列第五位,屬于海洋專業技術人員科技效率較低的地區。
如果把從業人員平均效率也考慮在內,將得到各沿海地區的海洋科技效率綜合得分(見表10),我們可以發現浙江海洋科技效率支撐力以68.9分排在第四位,但與排在前三位的江蘇(83.76分)、廣東(82.27 分)和上海(81.34 分)的差距接近15分,反映出浙江省的海洋科技效率還是不盡如人意。當然,我們也發現,海洋科技投入三雄山東、上海和天津的海洋科技效率支撐力得分竟然以 68.27分、61.68分和 55.52分淪為第五、第六和第八,可見這是山東、上海和天津需要大力改善的環節。
(四)海洋科技綜合支撐力對比
將以上海洋科技投入、海洋科技產出和海洋科技效率三個要素支撐力得分等權匯總得到各沿海地區的海洋科技綜合支撐力得分(見表11),我們可以發現,浙江省的海洋科技支撐力以64.4分排在了倒數第四位,與排在第一位的山東(82.34分)之差位達到18分。其強項只是排在第四位的海洋科技效率,但與排在前三位的得分差位在12分以上;而其海洋科技投入和海洋科技產出均處于中下水平,反映出浙江省在海洋科技支撐力的塑造方面需要全面加強、奮起直追。

表8 我國沿海地區海洋科技效率數據 單位(項/人)

表9 我國沿海地區海洋科學專業技術人員科技效率得分計算表
(五)浙江海洋科技人才需求分析
目前,我國海洋人才遍及全國20多個涉海行業部門以及260多家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已經發展成為一支初具規模、涉及領域廣、受教育程度高、年輕化程度高的人才隊伍。海洋人才資源達到160多萬,占海洋就業總量的22%,海洋管理人才、海洋專業技術人才和海洋技能人才的比例為4∶63∶33[3]。據國家海洋局統計資料,2008年浙江省從事海洋研究的專業人員僅859人,而山東有2406人,上海有2128人,天津有1849人,分別為浙江省的2.8倍、2.5倍和2.2倍。浙江海洋科技人才短缺表現突出,遠遠落后于我國其它沿海地區和世界海洋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為了保證實施“海上浙江”和“浙江海洋經濟發展帶”建設,到2015年,海洋科技人才比例要達到15%;到2030年要達到30%。據此比例,我們運用回歸方法預測求出全國、長三角和浙江省海洋從業人員數量預測值和海洋專業技術人才的預測值(見表12)。可以看到,為加快發展浙江海洋事業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大力實施海洋高等教育開發戰略已經成為浙江省十分緊迫的戰略任務,要力爭使海洋科技人才資源的總量、素質、結構與浙江海洋事業的快速發展相協調,合理開發現有海洋科技人才的潛力,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潛能顯得尤為重要。

表10 浙江省海洋科技效率支撐力對比狀況

表11 浙江省海洋科技支撐力對比狀況

表12 未來海洋專業技術人才預測表
要實現“海上浙江”戰略,提升浙江海洋科技支撐力勢在必行。其中,首要工作是進行科技政策調整。海洋科技政策在促進科技進入海洋中起著重要作用,它作為海洋科技中的軟技術,屬于一種短期制度,同投入、技術一起共同推動海洋經濟增長,是海洋經濟增長的內生變量[5];同時,它又對投入、技術提供保證、激勵、外部利益內部化等功能,從而成為投入與技術的外生變量,對海洋科技進步與海洋經濟增長做出貢獻。
(一)創新機制要有新成效
大膽引入市場機制,通過物質利益手段激勵海洋科技創新。要在海洋科技創新與海洋科技需求之間建立一個有效的雙向溝通機制:一方面將海洋科技需求有效傳遞給海洋科技創新者,并對創新活動產生激勵;另一方面將創新技術及時有效地推廣開來,以保持并提高海洋科技支撐力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
(二)創新政策要有新作為
建立科學合理的財力資源供給結構、合理的產業結構、合理的優先順序結構,讓有限的海洋科技創新資金充分發揮效用[6]。首先,財政支持海洋科技創新活動的經費來源結構,應建立以項目制為主、單位制為輔的財政支持公共海洋科技創新活動的混合制度。其次,實行分散的公共海洋科技創新體系必須保證浙江海洋科技創新經費能滿足浙江海洋經濟發展帶建設。最后,按照財政投入項目的投資收益率和比較利益及外部收益的大小,科學合理有序地分配財政用于海洋科技創新活動的資金。
(三)創新環境要有新舉措
建立良好的技術創新環境,使海洋科技更好地滲透到海洋生產經營的全過程,著力提升浙江海洋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的支撐力。拓寬海科教在研究領域的科研合作,提高海洋科技推廣適用對象的勞動素質水平;拓寬海科教在海洋領域的經營合作,把科技成果通過商品化轉讓或合作經營的形式與各涉海龍頭企業合作;拓寬海科教在科技市場領域的供需合作,加快海洋科技創新和海洋增長方式轉變的步伐。
(四)創新模式要有新進展
海洋科研人員作為海洋科技創新的主體,其工作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關系到技術進步的成敗[7]。要從根本上提高科技人才的社會地位和聲譽,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精神,在整體上壯大科技人才隊伍,加速浙江海洋科技創新效率的發揮;通過鼓勵和支持科技人員利用技術入股、技術參與分配等政策,讓更多的有貢獻的專家不僅在經濟上有實惠,而且在政治上有榮譽,社會上有地位,真正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海洋科技創新格局。
總之,浙江海洋科技支撐力水平與我國其它沿海地區和世界海洋中等發達國家相比較,仍處于較弱水平。我們希望,通過對浙江海洋科技支撐力的研究,能夠有針對性地比較和借鑒國內外先進水平,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整合浙江海洋科技發展資源,構筑建設“海上浙江”的科技支撐體系,提高海洋開發、控制、綜合管理能力,推進浙江海洋科技的全方位發展,提升科技對浙江海洋事業發展的貢獻率。
[1]孫志輝.海洋局局長:中國海洋開發和生態矛盾越來越復雜[DB/OL].新華網,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10/11-14/2654225.shtml.
[2]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1961.68.
[3]崔旺來.海洋經濟時代政府管理角色定位[J].中國行政管理,2009,(12):55-57.
[4]國家海洋局.全國海洋人才隊伍建設戰略研究報告[R].2008.12.
[5]崔旺來.政府在海洋公共產品供給中的角色定位[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9,(6):108-113.
[6]羅偉忠.論積極財政政策的資金支撐力[J].湖湘論壇,2001,(1):39-40.
[7]蘇景軍.河北沿海強省建設中的人才支撐力研究[J].河北學刊,2008,28(3):215-218.
(本文責編:潤 澤)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n Ocean Sci-tech Support Ability in Zhejiang
CUI Wang-lai1,ZHOU Da-jun1,WANG Li2,LIU Guo-jun3,ZHU Jing3
(1.School of Management,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Zhoushan 316000,China;2.School of Mathematics,Phys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Zhoushan 316000,China;3.School of Marine Fisheries,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Zhoushan 316004,China)
The century of Ocean needs technical support.The Sci-tech Support Ability of ocean must be continuously enhanced in Zhejiang ocean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illustrates the mode of“The Sci-tech Support Ability”defined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nd scientifically defines ideas of“ocean Sci-tech Support Ability”in the logic and perspectiv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builds the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for ocean Sci-tech Support Ability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ly application of methods and theories including statistics,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omprehensively assesses and comparatively analyses the ocean Sci-tech Support Ability of Zhejiang,providing an effective perspective for knowing the situation of Zhejiang ocean Sci-tech Support Ability;forecasts the demand for ocean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in Zhejiang,Yangtse Delta and whole China in the next two decades by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raises relevant political suggestions.
ocean technology;Support Ability;evaluation;Zhejiang province
F207
A
1002-9753(2011)02-0091-10
2010-07-12
2010-12-07
浙江省科技計劃項目“浙江省海洋產業演進與產業結構優化研究”(2009C25017)的研究成果之一。
崔旺來(1964-),男,甘肅通渭人,浙江海洋學院管理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和海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