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起花
防范溢油,亞太總動員—訪中海石油環保服務有限公司經理何玉川
■文/本刊記者 張起花
區域溢油應急技術咨詢組織的成立意味著打通了溢油應急的國界之門,探索出了應對海上溢油風險的經濟策略和長效路徑。

不是只有被老虎咬過才知道老虎的可怕。2010年BP一著不慎元氣大傷,導致各國政府、各個石油公司提起海上溢油就為之色變。
無論是海上石油運輸,還是勘探開發,都無可避免面臨著溢油帶來的系列風險,且因溢油事故發生的區域大小、位置、時間的不可預知性,如何科學而經濟地配置應急資源,靈活應對各種不確定因素下的應急響應安排成為很大的挑戰。
2010年12月16日,中海油環保服務有限公司積極倡導,與來自韓國、新加坡、泰
國、馬來西亞和中國香港的6家工業環境安全組織及企業共同成立了區域溢油應急技術咨詢組織(以下簡稱RITAG),旨在增強亞太海域溢油應急的快速反應能力。
此舉意味著我國真正開啟了溢油應急的國界之門,探索出了一條應對海上溢油風險更為經濟的策略和長效的路徑。對此,記者專訪了中海石油環保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何玉川。
記者:何經理您好! RITAG是貴公司主動聯系亞太其他國家結成的非政府組織,也是亞太地區首個以建立嚴密的海洋環境保護網為目的的組織。那么,貴公司是基于怎樣的考慮促使這樣一個區域間溢油風險防范組織成立的?
何玉川:2010年,遠在大洋彼岸的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及我國大連新港漏油事件都相繼以慘痛的代價向各國發出警示,石油泄漏對自然生態環境、水產養殖、淺水岸線、碼頭工業等的損害非常嚴重。當前海上溢油事故無論從溢出量還是發生次數上,呈逐年上升趨勢,溢油應急防范能力的提升迫在眉睫。
就海上溢油風險和各國溢油應急資源的配備來看,任何一個地區任何一個國家,資源的準備永遠趕不上風險的變化。我們不知道它會以什么樣的形式,以什么樣的規模發生在什么樣的時間和地點。配備無限多的資源去應對不可預知的風險,從經濟性的角度來講,沒有誰愿意這么做。在溢油應急資源全球范圍投入普遍不足的情況下,不同級別的應急響應組織應有效使用分級響應安排,根據油品特性、外部環境等情況,在第一時間迅速調集國內甚至國外的應急資源來控制風險,這種協作的辦法可以說是最優途徑。
重大事故發生時,國內資源的迅速調集難度不大,但國際資源的共享卻需要一個溝通和協商的過程。鑒于這樣的思考,倡導成立RITAG和我們將深水勘探開發作為未來開發方向的思路不謀而合。英國石油在墨西哥灣深水鉆探遇到的風險我們同樣也可能遇到,不得不未雨綢繆,做好準備。因此,先聯合了亞太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應急機構和企業制定并共同研討出可共同遵守的章程,同時,也促成了去年末北京會議的召開。
記者:RITAG的成立對我國溢油應急力量的增強究竟有多大意義?
何玉川:中國沿海是溝通太平洋和印度洋、連接亞非拉的咽喉要道,處于國際海上航運最繁忙的交通線上。以南海為例,世界總貨運量的將近1/3、世界一半以上的超級油輪和液化天然氣總貿易量的2/3、中國能源進口的88%都經過這一海域。同時,我國管轄的海域蘊藏有豐富的油氣資源,近海大陸架石油地質資源量約237億噸、天然氣地質資源量約15.8萬億立方米。隨著我國石油企業勘探開發能力的增強,逐步具備從近海向深海挺進的條件,未來我國海上油氣資源將成為國內重要的油氣接替區。因此,從運輸和勘探開發兩方面來分析,我國海域面臨的溢油風險非常大。
雖然,我國國內已經按照溢油量及溢油面積將溢油應急響應計劃明確為三個級別,并按要求編制了啟動程序,配備了資源,且還在不斷完善中。但我國溢油應急計劃并沒有將周邊國家的應急資源和力量考慮進來。當前與周邊國家在溢油應急方面的合作也比較分散,沒有形成廣泛的聯動。RITAG的成立意味著,我們已經很好地總結了經驗教訓,在我國四大海域應急風險和應急能力評估的基礎上,開始在技術、設備、管理等資源的配備上尋找差距,并將國外的資源列入進來考慮,嘗試著提早建立溝通和合作的機制。當重大溢油事件發生,我們可以第一時間通過我們組織的會員去協調所在國的相關資源,能節省大量時間和成本。
記者:綜合分析我國當前的溢油應急能力,您認為相比亞太其他國家,最大的缺口是什么?
何玉川:技術上的缺口不是很大,我國已經掌握了包括機械回收、化學處理、點火焚燒,以及岸線清理、生物修復等全套的方法,且已經過歷次檢驗,運用比較成熟,可以說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沒有什么明顯的差距,最大的缺口還是應急資源和熟練使用這些資源的隊伍。
我國南海一級共享聯盟曾委托我們進行過一個有關海上溢油風險的全面評估。評估后得出的結論是,面對上千噸的大型溢油時,應急資源存在很大缺口,尤其是撇油器和圍油欄。一旦遇到墨西哥灣那樣的大型溢油事件,需要的缺口就更大。
記者:新成立的RITAG主要是基于這些溢油應急設備資源的共享嗎?
何玉川:RITAG還是先著眼于軟性資源的合作,也就是在技術、培訓、咨詢、學術交流、經驗共享等方面的合作為主。
各國間的企業和機構通過RITAG的成立直接共享硬件資源還有一定難度。因為企業有自己的股東、上級主管單位,資源是為了滿足自身溢油風險需求而準備的。如果動用到公共海域或者其他國家,需要一些審批程序和溝通。
軟性資源的交流相對而言障礙較少,可以通過會議、論壇等方式建立互訪和溝通的渠道,讓各國間有一個相互了解的過程。這樣至少可以為今后出現大型溢油事故時,征用其他國家的應急資源減少很多阻力。因為不少需要通過政府層面的溝通才能達成的合作,由我們的會員企業去和所在國政府溝通,便于開辟綠色通道,及時調動資源。


記者:如您所說,軟性資源合作可以為硬件資源合作做鋪墊。除此以外,在您看來,這種軟性資源的合作還能發揮出哪些明顯效用?
何玉川:海上溢油應急事件發生后,需要有專業人員第一時間在指揮中心內提出專業性的意見,制定溢油應急策略,調配適應性強的溢油應急資源,且能對民間征用力量給予最迅速的安全培訓和提醒,對于可能發生的二次污染進行預測和評估。可以說,一個國家的溢油應急計劃再好,如果沒有一批良好的溢油應急設備,沒有合格的指揮人員去啟動、專業的人員去操作,那么溢油應急效果就會大大降低。
培養一個合格的海上溢油應急隊員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在區域性溢油應急風險管理已經成為世界性課題的當下,最先與周邊一些國家達成合作,調動各國政府、機構、民間作業力量的積極性,共享專家資源,交流經驗和研究成果,通過相互引入優質人力資源,開展系統培訓,能極大豐富亞太地區各個國家在溢油應急方面的專家系統資源,且能極大提高專業溢油應急指揮人員及作業人員的素質和水平。
記者:新成立的RITAG除了韓國海洋環境管理工團是半政府性質的組織,其他一些機構要么屬于企業,要么是幾家企業出資成立的專業溢油應急機構,還有一些非營利性的民間機構。那么RITAG今后的組織及管理計劃是什么?
何玉川:RITAG是一個相對松散的組織,主要是在征求各成員國機構和企業意見的基礎上,采取輪值主席國制度。每一年由一個成員國組織召開學術交流會議、主題論壇及專項培訓。各成員國根據自己的特點共享一些軟性資源,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
雖然各國的組織背景、架構方式、文化背景是有差異的,但在溢油風險面前,差異顯得微不足道。因此,我們的章程沒有約束成員國組織的身份和企業的邊界。我們希望將這扇國界之門敞開,越大越好,便于更多的組織和企業參與進來。
我們尊重各組織和企業自己的運作特點和管理模式。我們的理想狀態是各成員國組織及企業能夠遵守RITAG組織的綱領、章程及提出的任務,踴躍參加成員國組織的各種學術交流活動,愿意共享各自的經驗和教訓。
記者:讓一個組織具有持續的生命力,并產生實實在在的效益,這是非常難得的,您是如何考慮RITAG今后的可持續性?
何玉川:近期,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的調查報告已經公布,無論作業方、承包方還是政府管理部門,過失達150多條,這些過失有技術上的問題,有管理上的問題,也有設備上的問題。目前已經被推薦到世界石油天然氣行業下屬的各委員會,作為行業推薦性標準的修訂依據。這表明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的發生對很多國家而言都是非常大的警醒,各國都對海域管理及溢油應急計劃的編制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強烈的意愿來提升海上溢油應急能力。這是支撐RITAG組織存在下去的基礎,也意味著如果RITAG發揮的作用被各國認可后,得到各國政府支持的可能性非常大。
同時,RITAG在組織活動及會議的時候,本著開放的原則,允許成員國組織和企業邀請本國政府、環保及油氣企業的一些官員、專家作為觀察員列席,進而提高組織的影響力,擴展組織的資源范圍。
此外,我們會鼓勵成員國在相互了解的基礎上,積極共享其他國家所需要而自己較為專長的一些資源,并形成一種氛圍。如果來自不同國家的企業和組織都能在這種合作中有所收獲,RITAG自然會有生命力,且有活力。
記者:在與亞太其他國家合作的過程中,貴公司現在可以開放哪些資源呢?
何玉川:我們是中海油全資控股公司,和石油天然氣產業緊密聯系,因此,我們不僅考慮事故發生后的溢油應對,還研究了大量立足于防范的溢油應急辦法。比如對海上石油設施環境安全現場排查,對油氣勘探開發及運輸作業的規程和設備進行風險分析,風險量化基礎上的溢油應急計劃編制和管理方略完善等等。這些年,我們已經積累了一些良好的作業實踐,且開始給在我國海域包括外國作業公司在內的作業者提供服務,這也許是其他成員比較感興趣的領域。
同時,作為一家按國際慣例和標準運作、具備二級溢油應急響應能力的專業公司,我們在管理與運營方面探索出的一些經驗和模式也可以向其他會員推薦。比如,我們采取俱樂部會員制的形式實現常態下溢油應急資源與社會資源的互通,使其效用最大化。同時,我們公司在為中國海域油氣勘探開發及其他溢油提供國際化和專業化的溢油應急響應、設備維修與保養、技術咨詢、培訓服務的同時,大力開展溢油漂移軌跡預測、含油水處理、石油污染岸線生物修復等油污染防治技術的研究與推廣,溢油應急專業特種船舶的建造和使用等。當然,其他會員也有各自的強項,如我們的合作伙伴KOEM在監測、科研、岸線清理等方面有明顯的優勢,而新加坡的OSRL,作為歷史悠久的溢油應急機構,具備豐富的國際水域應急經驗,在船舶溢油事故、應急策略和船舶管理方面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RITAG 提供了很好的共同分享、取長補短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