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躍威
中國的“墨西哥灣”安全嗎?
■文/馮躍威
墨西哥灣原油漏油事件蓋棺論定,它揭示出整個石油產業鏈條都存在安全漏洞。中國的石油石化企業必須盡全力消除這些風險。
由美國政府、參眾兩院、石油學會、環保組織、普通大眾、英國石油公司、哈利伯頓公司、瑞士越洋鉆井公司和日本三井物產等相關主體圍繞著墨西哥灣MC252井漏油事故的責任、賠償,以及后續油氣開采政策的紛爭,隨著奧巴馬總統任命的英國石油-深水地平線原油泄漏及海上鉆井全國委員會1月11日發布的最終調查報告而告一段落。墨西哥灣原油漏油事件雖然蓋棺論定,但大量原油污染的清理和環境恢復工作仍在繼續,大量的海上油氣勘探開發制度再安排的博弈也在繼續。無論這些博弈過程和結果會是什么,它都將對未來的石油市場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最終調查報告中指出,負責監督的官員沒有足夠的經驗和培訓來應對海上開發帶來的挑戰,監管部門的預算也制約了他們監管能力的提升。在應對大規模石油泄漏方面,政府和公司都沒有做出有力迅速的反應。報告不僅判定了BP等公司在管理方面的疏漏,而且客觀地指出了美國政府執法部門監管疏漏的問題。同時,建議內政部成立一個石油鉆井安全機構,由這個不為石油行業游說的組織來制定安全標準,監管海上鉆井。

如果我們跳出美國海上油氣探勘開發的利益之爭,縱觀全球2010年石油產業安全生產的狀況會不難發現,被媒體廣泛關注的惡性石油石化事故有60起,其中,死亡94人,受傷297人。從事故性質分類看,違章事故占2/3強。從事故發生部位看,煉化廠、管道和鉆井平臺排在前三甲,分別占總事故量的30%、30%和18.33%。從事故地域分布看,中國、美國和產油國發生事故的頻度分別為28.33%、25%和25%。這顯示出,世界石油各個產業環節中都存在生產安全的問題,全產業鏈安全標準、應急能力和監管滯后的問題已經不同程度地給人類社會、環境帶來了莫大傷害。
特別是從事故性質上看,不僅只是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件是“可以預見”“可以避免”的,幾乎全球2/3以上,甚至是90%以上非恐怖襲擊或現有技術認知能力不夠發生的事故都是可以預見和可以避免的。因此,石油各產業環節中都隱藏著不同發生概率的生產安全漏洞。墨西哥灣漏油事故僅是其中最典型、處理時間最長、環境損害最大,事故處理直接費用最多、相關賠償金額最高以及造成社會保障體系、主權財富基金和普通投資者損失最為慘重而備受關注的一例。
全球化和產油國對上游儲量資源的國有化,導致了國際石油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驅使著跨國石油公司不斷地以追求規模最大化、全產業鏈無縫化、低成本擴張經營等模式作為企業的經營策略,并試圖以此迅速形成市場競爭或壟斷的撒手锏。但是企業并未形成石油項目運營可操作的,由高質量標準、技術標準、管理標準所支撐的安全經營邊界(際)為企業安全生產經營的錨。在沒有安全經營邊界(際)這一核心內控指標的情況下,盲目選擇經營模式和壓縮施工單位的生產經營成本,特別是大量削減安全成本的支出,必然為生產埋下不安全的隱患,最終導致惡性事故頻發。這種情況不僅美國、產油國有,而且中國也存在類似的問題。
2010年,我國被媒體廣泛關注的惡性石油石化事故有16起,其中,死亡26人,受傷148人。從事故性質分類看,違章事故占62.5%,第三方施工外力造成的事故占31.25%,設備老化造成的事故占6.25%。這與全球事故性質分布規律大體相當,幾乎也都是可以預見和可以避免的。
從事故發生的部位看,煉化廠和管道排在前兩位,均占事故總量的31.25%。其中,在煉化廠的事故中,有40%的事故發生在地方非法土煉油廠上,其余的事故均與設備維護、檢修中的違規操作有關。而所發生的管道事故卻全部都是由第三方因盲目施工,意外造成的油、氣、化工產品運輸管道的外力損壞。其余的事故由鉆井平臺、油庫和油輪平分,各占12.5%。
從事故歸屬分布看,地方石油企業高居魁首,占到總事故量的43.75%。 排在第二位的是中石油,事故風險點主要集中在技術管理能力相對較弱的煉化廠上,占其事故總量的50%。此外,第三方施工造成的管道事故占事故總量的1/3。
總統調查委員會認為,最終導致墨西哥灣漏油災難發生的原因是管理問題。為此提出了一系列制度調整的建議,美國內政部等相關職能機構也進行了相關的制度安排與調整。可以預見,美國的墨西哥灣油氣鉆井作業要比過去更加安全。
綜觀國內石油公司,地方石油企業技術儲備、投資、管理等都相對薄弱,煉化廠和鉆井事故高發在預料之中。國有石油公司,如果扣除第三方施工外力造成的事故,中海油與中石油的事故風險點基本相似,主要集中在煉化廠上。中石化的事故風險點則體現在技術管理能力相對較弱的上游鉆探開發業務上。
盡管國內16起惡性事故的損失總額遠不如BP公司墨西哥灣漏油事故的損失大,但是國內企業在管理上的疏忽程度一點也不亞于前者。如果還不重視安全生產,還不盡快科學地確定企業的安全生產經營邊界(際)內控指標,盲目地壓縮安全生產成本支出,不排除會有16起墨西哥灣式的漏油事故在中國發生。
BP公司可以承受1到2次同等規模的漏油事故及其損失的賠償,可中國的石油企業是萬萬承受不起的。為此,不禁要問我們的石油企業,是否認知石油產業的風險?是否有充足的應急物資儲備?如果有,中國的“墨西哥灣”安全。
但同時,還要問:中國政府負責監督的職能部門官員有足夠的經驗和培訓嗎?監管部門有足夠的預算經費、監管裝備和技術手段嗎?如果沒有,中國的“墨西哥灣”還會不斷發生各類石油事故。
鏈接
制度安排 影響全球
總統調查委員會的最終報告認定: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件是“可以避免”的,事故性質屬于嚴重疏忽而導致的泄漏。報告提議要撥出八成英國石油公司的罰款恢復墨西哥灣的原貌。總統調查委員會如此定性、預見與安排,不僅可以依《清潔水法》(Clean Water Act)將漏油罰款金額從每桶1100美元增至4300美元,給肇事企業一個傾家蕩產式的重罰來平息國內抱怨,更可以為將來恢復墨西哥灣原貌能多籌得一些資金。
其實,早在事故處理的過程中,特別是在漏油總量增加和海洋污染面積擴大后,美國參議院環境與公共事務委員會就通過了去掉BP公司賠償上限的決定,試圖突破《1990年石油污染法》(Oil Pollution Act of 1990)對肇事企業起保護作用的最高7500萬美元賠償上限的規定。白宮當即表示支持,進而會打開罰款的天花板。
時至歲末,美國內政部又發布了海上鉆探監管新法規。進一步做出了市場準入,開工許可等制度安排。新法規列舉了要求鉆井公司如何必須遵守內政部新近出臺的原油泄漏應急計劃、井噴防噴器測試和為難控溢流計算最壞情況下的泵排量圖。
為此,它們必將直接影響到全球海上油氣勘探開發的市場格局。如果擁有海上油氣資源的國家都效仿并采用這一無賠償上限的游戲新法規(這一趨勢必定發生)或者收緊海上油氣勘探開發,則海上油氣勘探開發大門將只向幾家擁有海上作業壟斷技術的大型石油公司敞開,進而會改變未來海上油氣勘探開發投融資、投保與避險方式、賠償機制,使海上油氣勘探開發重新洗牌,甚至有可能延伸到陸地油氣勘探開發領域,進一步改變油氣供給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