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滿平
2011:“普遍增長”推漲油價
■文/劉滿平
2010年國際油價沒有出現大幅攀升的局面,處于一個“相對合理”的區間。2011年市場石油需求有所增加,供給相對偏緊,油價總體走勢仍然有可能震蕩上行。
2011年是世界經濟繼續調整恢復期,市場石油需求有所增加,供給相對偏緊,油價總體走勢仍然有可能震蕩上行,全年大部分時間估計在90~100美元/桶之間波動的可能性較大,不排除部分時間段突破110美元/桶甚至更高,但這種長期高位運行的態勢不會持續太久,畢竟全球經濟增長還不足于給予油價強有力的支撐。
2010年,在全球經濟持續復蘇的大趨勢的帶動下,國際油價延續2009年的行情,繼續呈現明顯回升的態勢,其間還一度突破90美元/桶,之后雖然因國際金融危機的陰霾沒有完全散去,全球經濟復蘇基礎不牢固,希臘、愛爾蘭等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沖擊,出現一定幅度的下跌,但很快就企穩回升。各月度基本上在70~90美元/桶之間運行,WTI、布侖特全年均價分別為79.44美元/桶、80.12美元/桶,分別比2009年上漲28.52%、28.21%。
以WTI價格為例,從月度走勢看,2010年國際市場石油價格變化經過“小幅下跌—快速上漲—再次下跌—平穩運行—再次持續上漲”五個階段。

1-2月,為“小幅下跌”階段。2010年伊始,受歐美地區的天氣寒冷拉動燃油消費影響,國際油價延續2009年12月下旬以來的升溫趨勢繼續走強,一舉突破80美元/桶的關口,并在1月6日每桶超過83美元,實現連續10個交易日上漲,累計漲幅達14%。之后,在歐美地區氣溫回暖,取暖油需求下降和希臘主權債務問題、美國疲軟房產數據、中國收緊銀根、美元持續攀升、投機氣氛減弱等多重影響下,國際石油市場大幅走軟,國際油價直線下跌。2月中下旬雖然有過小幅回升,但整體上呈現“小幅下跌”的態勢。
3-4月是國際油價“快速上漲”階段。這一階段國際石油市場基本面雖然依然疲軟,但由于全球經濟不斷復蘇,尤其是國際上一些權威機構紛紛上調全球石油需求預期,OPEC第五次決定維持產量配額不變且石油產量出現一年來的首次下降。同時,投機基金資金因看好后市而頻繁進出石油期貨市場,市場樂觀情緒濃厚,國際油價一路震蕩上揚,4月6日一度達到86.84美元/桶,創18個月來的新高,之后圍繞85美元/桶窄幅震蕩。
3月、5月為“再次下跌”階段。5月,由于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集中爆發,全球金融市場受到重創,投資者信心大受打擊,對全球經濟復蘇的擔憂和恐慌情緒重燃,紛紛將巨資撤出原油期貨等大宗商品市場,同時買入黃金、美元等避險。而國際原油市場基本面依舊疲軟,美國原油庫存尤其是庫欣地區原油庫存頻創新高,歐佩克原油產量除伊拉克外,11個限產成員國產量為2690萬桶/天,高于4月的2688萬桶/天,創17個月最高。受此影響,國際油價從月初86美元/桶的高位持續暴跌,接連破80美元/桶和70美元/桶的整數關口,繼續探至67美元/桶后才企穩。5月,WTI均價為74.12美元/桶,較4月下跌12.4%。
6-9月,是“平穩運行”階段。這一階段,盡管期間發生墨西哥灣漏油事故,33個深海油井的勘探活動暫停;美國、日本、歐盟對伊朗實施新一輪制裁,影響世界石油生產和供應。但由于石油消費第一大國美國經濟的深層次問題并未解決,失業率仍然高企,消費者信息指數持續下滑,歐元區經濟增速有放緩跡象,亞洲經濟增長溫和,全球石油需求增長弱于預期,再加上國際石油市場投機行為受到限制,國際油價上漲動能不足。整個第三季度國際油價在每桶75~77美元/桶之間呈盤整態勢。
10-12月,為“再次持續上漲”階段。10月,受美國經濟數據好轉,原油需求預期樂觀,美元走軟以及法國石油港口工人持續罷工引發供應面吃緊等因素影響,國際油價持續上漲,除一個交易日外,其余均在80~84美元/桶區間波動。11月,美國、中國等國家公布的經濟數據較好,尤其是美聯儲出臺了新一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美元大幅走軟,加上美國原油及油品庫存出現大幅下降,多重因素推動國際油價一路突飛猛進,10日收至87美元/桶上方,創出年內最高收盤價。之后由于市場擔心歐洲債務危機重燃和中國采取加息等措施應對通脹將導致世界經濟復蘇放緩,國際油價有所回落,運行區間為80~90美元/桶。12月美國和歐洲大陸等地普遍遭遇大雪嚴寒天氣,取暖用油大幅增加,而美國原油庫存連續第三周大幅下降,創1998年以來最大三周降幅,再加上歐佩克決定維持原油產量不變,刺激國際油價一路上揚突破90美元/桶關口,創2008年10月以來的新高。
2010年國際油價雖然比2009年有所上漲,但上漲幅度要小于2009年,并沒有出現大幅攀升的局面,全年均價處于年初大多人或機構的預料之中,處于一個“相對合理”的區間,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雖然世界主要經濟體經濟運行效果好于預期,促使油價回升,但世界經濟仍處于金融危機過后的恢復階段,經濟增長仍然存在著一定的不確定性。特別是美國、日本等主要經濟體經濟復蘇困難,失業率高企,消費者信息指數下滑,導致全球經濟復蘇緩慢,成為阻礙國際油價上漲的最大因素。而作為石油消費大國的中國,在刺激經濟復蘇的同時,加大了經濟結構的調整與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并出臺措施抑制價格的過快上漲,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石油消費的增長。
前幾年國際石油市場中的投機炒作行為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國際油價中的“金融性因素”有所減少。首先,為刺激經濟復蘇和保持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地位,美國對經濟發展的導向有所轉變,開始加大向實體經濟的轉變和對虛擬經濟的調控。2010年1月14日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就提出建議,嚴格限制能源市場上交易商所持有頭寸的規模,并在上半年一度對高盛、摩根等介入油市較深的大公司進行市場操縱調查。其次,世界各國為防止重蹈覆轍,在金融危機后紛紛加大對銀行以及投資公司的整治和規范,一定程度上抑制其擴張性運營和投資炒作國際油價行為。

2010年WTI、布侖特月均價表 (單位:美元/桶)
2010年國際油價相對大漲與大跌階段都與一些重大的、涉及面廣的事件或政策出臺有關。例如,5月國際油價大跌主因是由于因希臘債務危機引發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集中爆發,全球金融市場受重創所致。而11月美國出臺新一輪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后,使得美元走軟,油價快速上漲。
國際油價是世界產油國或組織和消費大國之間利益相互協商、妥協和博弈的結果,在一定時期內存在一個相對合理的價位。油價過高損害全球經濟,過低不利于激發產油國或組織的積極性,這就決定了國際油價每年都有一個相對“合理運行”的區間。從2010年的走勢看,70~80美元/桶是一個相對合理的區間,像歐佩克等石油生產組織對這一價格水平感到滿意,沒有大幅改變原油產量的動機。這個價格水平對全球經濟也沒有產生較大的阻礙作用,供需雙方都能接受。
經過2010年經濟的溫和復蘇后,盡管存在著諸多不確定性因素,但2011年全球經濟仍可能呈現緩慢但普遍復蘇局面,石油需求有著強有力的支撐。目前世界經濟總體態勢依然較好,美國、日本等國經濟在經過新一輪政策刺激后表現較為搶眼。美國商務部公布數據顯示,2010年11月美國消費開支和個人收入雙雙增長,環比增幅分別為0.4%和0.3%。當月,美國新房銷售量環比增長5.5%,市場情緒受到一定程度的提振,高盛等機構近期紛紛上調美國經濟的樂觀預測。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1年全球經濟有望增長4.2%,其中,美國增長2.2%,日本增長1.7%,經合組織成員國平均增長2.3%,歐元區增長1.7%。盡管增速比2010年有所下降,但呈現“普遍增長”的態勢,全球經濟“二次探底”基本不會出現。基于此,歐佩克近日發布報告預計,2011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長將達到120萬桶/日,國際石油市場整體需求水平有望恢復到國際金融危機之前的水平。路透社的調查顯示,2011年全球石油日均需求將增長150萬桶至8860萬桶,主要是因為發展中國家需求強勁。

全球石油供給偏緊,增幅難以滿足需求增長。首先,目前全球石油產量大部分來自少數大油田和巨型油田,隨著這些油田的逐步老化,其產量呈逐步下降趨勢。據統計,全球800個占世界石油總產量2/3的油田的產量每年平均下降6.7%。新開發的新油田不但規模小于已被發現的巨型油田,而且產量平均下降速度高于之前的老油田。其次,全球石油新增產能越來越依賴于俄羅斯以及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等產油國和組織,這些國家和組織對國際市場的控制進一步增強。據國際能源署預計,受金融危機影響全球部分石油開發項目延遲,2011—2013年間石油產能增量將出現下降。歐佩克的石油生產能力在2011年將下降,其中,阿爾及利亞、安哥拉、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內瑞拉等國下降幅度較大。2011年,非歐佩克國家石油供給增速比2010年降低50%。第三,中東地區不穩定因素仍然十分突出、國際社會對伊朗的制裁以及朝鮮危機短期內難以解決等國際地緣政治風險,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石油的供給,進而影響油價。
全球流動性過剩、通脹預期升高將吸引大量避險和逐利資金涌入石油期貨市場,市場投機和炒作行為的重新升溫將可能繼續推高油價。2010年下半年,為刺激疲弱的經濟實現增長,美國、歐盟、日本三大經濟體陸續采取了傳統的和非傳統的擴張性貨幣政策,持續釋放流動性。日本于10月5日將政策利率從0.1%降至0~0.1%;11月3日美聯儲決定,到2011年中之前,將購買總額為6000億美元的美國長期國債,平均每個月為750億美元,加上到期收回的國債,總額和月均購買額將分別達到9000億美元和1100億美元,比同期美國國債發行額高出10%。2010年12月2日,歐洲央行將年底到期的無限向市場提供6個月期限信貸的有效期延長至2011年4月12日,并計劃擴大購買歐洲主權債券。如此巨大的流動性,再加上國際糧食、鐵礦石等原材料產品價格因氣候、需求等各方面因素影響而持續上漲,全球通脹預期逐步升高,促使大量資金將涌入石油期貨市場,市場投機活動將會再次抬頭甚至盛行,推動油價上漲。
當然,2011年也有抑制國際市場油價上漲的因素存在。例如,作為石油消費大國和推動石油價格上漲主要因素的中國,隨著經濟刺激計劃的落幕以及控制物價措施的落實,經濟增速將有所下降,特別是北京等大城市對汽車消費的限制,將會減少石油的需求,延緩油價上漲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