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常青
(浙江農林大學體育軍訓部,浙江臨安 311300)
“綠色大學”視野下的高校戶外運動“綠色教育”課程改革審視
葉常青
(浙江農林大學體育軍訓部,浙江臨安 311300)
采用了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邏輯分析等方法,在基于“綠色大學”的視野下,結合戶外運動教學環境、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特點,探討了就如何將“綠色教育”的教育理念融入戶外運動教學中,提出了課程改革設想,以促進大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知識、態度、技能、參與等5個綠色教育目標的全面提高。
綠色大學;高校;戶外運動;綠色教育
Abstract:Has used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law,the expert interview law,Logical analysis and so on,in based on“green university”under the field of vision,unifies the outdoor sport teaching environment,the course content,the teaching way characteristic,how has discussed on“the green education”the education idea integrates in the outdoor sport teaching,proposed the curriculum reforms the tentative plan,promotes the university stud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the knowledge,the manner,the skill,the participation and so on 5 green education goal comprehensive enhancements.
Key words:Green university;University;outdoor sport;Green education
綠色大學是指學校培養目標中應具有綠色辦學意識和行為,是高校辦學理念的轉變,綠色意識理應成為大學生的基本素質之一。綠色大學主要是指全面貫徹和滲透生態意識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大學。包括綠色教育、綠色實踐、綠色管理、綠色科技、綠色校園等方面。綠色教育即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它通過課堂教育和社會實踐等多種教育形式,向學生傳播環境保護知識,灌輸可持續發展思想,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充實學生的道德品質范疇。把“綠色教育”作為公共基礎教育,是適應學校發展的新興教育觀念,是當前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1]。作為公共基礎教育課程之一的高校戶外運動課程,已經具有很高的普及率,該類課程以野外生活生存、戶外拓展、定向運動、登山等不同的內容形式出現,其最大的特點在于教學環境,即以戶外的自然環境作為課程教學環境。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和大自然親密接觸,直接互動[2]。因此,依托戶外運動戶外教學環境的特點,豐富多樣的戶外教學內容,以及開放式的教學方式,將“綠色教育”理念融入其中,搭建一個良好的“綠色教育”平臺。能夠為大學生,尤其是非環境專業的大學生群體提供必修或選修環境保護教育的機會,使他們能夠系統地學習和掌握環境的科學知識,促進大學生接受全方位的環境保護教育與環境意識培養,這對于大學生全面提高綠色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高等學校是宣傳可持續發展理念、增強全社會環境意識的重要陣地,是培養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專門人才、推動科學技術創新的重要基地,是國家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決策和技術支持的重要力量。因此,“綠色大學”的創建是時代賦予大學的新的歷史使命,是把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理念及思想滲透到大學的各項工作之中,并使之成為現代高等教育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建設生態文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承擔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國家責任和國際義務,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戰略意義[3]。
為了實現創建綠色大學的目標,當務之急是盡快創建綠色大學的領導機構,制定綠色教育的規劃、計劃,組織培訓綠色教育的教師隊伍,建立綠色教育的課程體系,進行綠色教材的建設,為開展綠色教育提供組織的物質保證。把“綠色教育”作為公共基礎教育,是適應學校發展的新興教育觀念,是當前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自然是人類體育的搖籃。古希臘體育、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均選擇草地作為比賽用地,讓運動員和體育參加者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愛撫。現代的各種體育運動,也與生態環境有著不可分割的親緣關系。尤其是戶外運動都是在自然環境中進行,現代戶外運動倡導生命健康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倡導人必須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的理念,使人、社會、自然都能和諧相處,可持續發展[4]。這一價值取向是與“綠色教育”理念相吻合的。因此,科學合理地運用戶外運動教學環境、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特點,將“綠色教育”的教育理念融入戶外運動教學中,可以很好地將戶外運動課程作為“綠色教育”的平臺,這符合當前“綠色大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求。
1975年10月,國際環境教育會議發表的《貝爾格萊德憲章》提出了環境教育的公認目標是:“促進全世界人類去認識并且關心環境及其問題,并使其個人或集體具有解決當前問題和預防新問題的知識、技能、態度、動機和義務。”可見,環境素質教育的目標包含環境意識、處理環境問題的技能、環境態度和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這四大內容。具體到在大學生中開展環境教育相關課程,其要實現的目標應該是:①培養大學生具備能適應時代要求的、較高的環境素養并掌握一定的環境保護知識;②認識我國和世界人口、環境、資源狀況,樹立可持續發展觀、科學發展觀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環境倫理觀;③促進專業知識與環境科學的結合,擴大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領域;④了解我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樹立遵紀守法的知行統一觀[5]。美國同行則把環境教育目標具體闡述為:意識、知識、態度、技能、參與。根據戶外運動特點,我們把兩個基本目標各個領域的具體細化目標分析合并,便于我們在教學中實施與操作(表1)。

表1 高校戶外運動課程中融入“綠色教育”教學模式的教學目標
首先,構建科學的高校戶外運動課程“綠色教育”教學課程體系是實現環境教育目標的重要環節。總結近年來各高校的成功經驗,多數專家認為,非環境類專業學生的環境知識結構應是一種集綜合性、交叉性和實用性為一體的、多元化的理論體系[6]。課程設置應本著“專題式、系列化”的原則,可采取以一門課為主干課程,輔之以內容廣泛、豐富或案例講座為補充的課程設置,以趣味性的授課形式吸引學生,培養學生環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理念。
其次,根據綠色教育的理念,戶外運動教學改革對學生、教師的評價是實施綠色教育的制度突破口。教育制度是教育運行的基本規則,它規定著教育發展的基本走向,因此也應該成為實施綠色教育的基本關注點,特別是對學生、教師等教育主體的評價制度。在學生的評價制度上,能否在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總目標下,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知識、態度、技能、參與水平真正置于評價的核心是關鍵。
再次,設計典型性戶外運動綠色教育活動是實施綠色教育的行動突破口。對實施綠色教育的教育實踐者來說,僅具有綠色教育理念以及接受制度規范是不夠的,還應該鼓勵那些堅持綠色教育理念的教育教學研究人員設計出典型性綠色教育活動,如綠色課堂、綠色德育活動、綠色教研活動、綠色管理活動等。
最后,以綠色教育理念引領戶外運動教師專業發展是實施綠色教育的根本資源戰略。綠色教育同樣需要在豐富資源的基礎上落實,而專業的教師是其中最重要的資源。綠色教育的最終實施需要教師在實踐中具體執行,綠色教育需要“綠色教師”。“綠色教師”與一般體育教師的區別主要在教育目的、教育手段的全面、均衡與可持續上,教師對綠色教育理念的深刻理解、全面掌握、真正認同是基本要求。學校要讓戶外運動教師在各種培訓、研修中實現認識、能力和品德上的綜合提升。
高校戶外運動課程“綠色教育模式”設計思路必須遵循高校戶外運動課程結構特點展開,即以原有的戶外運動課程結構中的理論課、課內實踐、課外實踐為主線,結合課內外組織形式的多樣性,將“綠色教育”融入其中,并且依據大學生課堂內外環境行為的具體表現,建立評價體系,納入到體育學習的常規管理和考核中。具體來看,理論課要發揮戶外運動保護環境這一主題,拓展環境保護基礎知識;課內實踐要充分運用自然環境,做好情景教學和實際案例分析及探討,做好綠色行為教育;課外實踐要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發揮網絡教學資源優勢,發揮戶外運動社會活動優勢,開展內容豐富的保護環境主題活動;戶外運動課內外組織形式的多樣性特點則給教師在綠色教育的實施上提供了廣泛的空間;評價方面則要以人為本,發揮評價的激勵機制。因此,高校戶外運動課程“綠色教育模式”的特點可以總結為:以高校戶外運動課程為主體,結合戶外運動課程結構特點,運用戶外運動課程教學的自然環境優勢,運用課程時間和空間的寬廣性,充分挖掘戶外運動課程“綠色教育”素材,進行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環境主題教育,使戶外運動教育與環境教育相互契合,相互促進,提升高校戶外運動課程教育的內在價值,構建具有現實意義的“綠色教育”平臺。
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必須通過廣泛開展卓有成效的環境教育,使大多數人從思想上真正了解環境及環境問題的復雜性和嚴重性,充分認識到現代社會中經濟、政治和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深入理解人口、資源、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進而在全社會樹立環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世界觀,使人類的行為自覺地與自然相和諧,這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途徑,同時也是教育所面臨的新課題、新目標[7]。戶外運動教師在做好大學生生態環境保護理論常識教學的同時,科學合理地運用戶外運動教學環境特點,在大學生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互動的同時,能夠聯系實際,充分運用情景教學,通過對一些環境污染現象,破壞環境的不良行為,低碳節能環保行為等作為實際案例分析,展開環境保護主題教育。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逐步的學習和掌握環境保護的知識,并在思想中養成環境保護觀念,以指導他們形成良好的環境行為,這是切實可行的。
現在,我們一直在倡導綠色戶外運動,綠色戶外運動可以簡要理解為不影響、不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的戶外運動,讓大學生在通過體育鍛煉尋求身心健康的同時,領悟到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大學生應該積極地、自覺地行動起來,從自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所有參與戶外運動課程學習的大學生都將嚴格遵守《綠色戶外運動行為規范》,具體包括了低碳出行、垃圾處理、生活衛生、野外防火、保護植物、保護動物等多方面的環境保護行為準則,積極響應“綠色環保,舉手之勞;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的口號。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戶外運動本身就蘊含了豐富的“綠色教育”基本要素,在戶外運動開展的同時,使學生的環保意識、知識、態度、技能、參與等都得到了很好的教育。
通過戶外運動課程教學實踐,激發大學生產生生態環境悟性,讓大學生在融入大自然中感悟大自然、觸摸大自然、熱愛大自然。教師在做好與環境相關的基本理論知識傳授的同時,更要善于借助一些大學生實際面臨的環境保護主題,積極組織大學生進行有關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討論或辯論賽,讓大學生在唇槍舌劍之中領悟環境保護的真諦;使學生在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中切實感受環境污染的嚴重性和環境保護的必要性,認識到人的健康生活與自然是息息相關的,從而增強環境保護教育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
課外,以教師為引導者,以環境專業或綠色素質較高的大學生為骨干,設立大學生綠色教育志愿者協會,使學生的環境意識和環境保護的責任感在綠色活動中逐漸增強。通過組織大學生節假日進行天目溪源頭行、古道行等活動,陶冶大學生的意志和情操,錘煉寧靜和奔放,訓練深遠和寬廣,在人文與自然的交流中培養大學生與自然的深厚情感;通過在社區宣傳開展廢除一次性筷子的活動、廢物回收、垃圾分類和節能、節水等活動,在“世界環境日”、植樹節、節水日、地球日時,大力鼓勵學生開展相應的主題宣傳和實踐活動,進行很好的主題教育,培養大學生保護環境的使命感;通過開展“保護環境,我健康。”的讀書征文比賽;增進大學生環境保護知識和技能的交流與學習;通過建立環境保護主題網站,讓大學生們一起參與,一起維護,建立起一個對外宣傳環境保護,對內促進相互學習交流的網絡環境保護平臺,使得大學生在這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環境主題教育活動中得到深刻的教育[8]。
以促進和實現大學生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為綠色教育總目標,把環境保護意識、知識、態度、技能、參與等5項指標置于評價的核心,依據大學生課堂內外環境行為的具體表現,參照各項綠色教育指標的權重,按一定的比例和分值,納入到體育學習的常規管理和考核中,充分發揮綠色教育評價體系監督和激勵的作用。評價體系的具體內容上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方面:①環境知識考核,在一學期中環境保護理論知識教學的范圍內,以卷面考核的方式進行理論考試。②綠色行為考核,主要針對學生戶外運動實踐教學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環境保護行為的表現,以教師與學生自、互評相結合的方式予以評分。③綠色主題討論考核,在課堂教學中以及網絡平臺上圍繞相應的環境主題,展開廣泛深入地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或科研論文,教師根據學生在討論時參與的積極性以及提出的觀點和見解予以評分。④綠色主題活動考核,在開展環境保護主題宣傳以及建立環境保護主題網站等方面,對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與實效性予以考核,并以教師與學生自、互評相結合的方式予以評分。戶外運動綠色教育評價體系是一個全新的,以激勵學生綠色素質全面提高為目標的,涵蓋了較多評價指標的復雜體系。評價體系的設計一定要以人為本,要注重學生的縱向評價,要樹立榜樣作用。
戶外運動“綠色教育”課程改革體現了當前“綠色大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求,體現了綜合性、交叉性和實用性為一體的、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課程改革圍繞綠色教育目標的多元性展開,即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知識、態度、技能、參與等5項教育目標,使學生在課內外體育活動與日常生活中都能得到形式多樣的綠色主題教育,因此高校戶外運動教學是實現高校建立綠色教育課程體系的良好平臺,為更多的大學生提供了全方位的環境保護教育與環境意識培養的機會。
由于戶外運動課程在各高校中的開展程度有較大的差異性,各高校要根據戶外運動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科學合理地進行戶外運動“綠色教育”課程改革。并且,戶外運動“綠色教育”課程改革對教師專業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教學相關部門要對戶外運動課程教師進行有計劃,有組織地培訓相關專業技能,不斷加強綠色教育的教師隊伍,才能更好地做好大學生環境素質教育工作。最后,要在實踐中根據現有的教學資源不斷改進和完善綠色教育課程體系,做好綠色教材建設,做好綠色教育評價體系的建設,使更多的學生從戶外運動“綠色教育”課程教學中全面提升綠色素質。
[1] 董宇艷.透視“綠色大學”倡導綠色素質教育[J].環境教育,2009,20(8):47-48.
[2] 張惠紅,等.“野外生存生活訓練”作為高校體育課程內容的意義[J].體育學刊,2002,28(6):86-87.
[3] 王民.綠色大學的定義與研究視角[J].環境教育,2010,12(5):47-49.
[4] 布特.綠色體育新解[J].體育學刊,2009,16(3):26-28.
[5] 非環境類專業環境教育教學與教材建設研究,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中心 http://www.greentx.com/school/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57.
[6] 張文雪,梁立軍,胡洪營.清華大學綠色教育體系構建與實踐[J].環境教育,2009,17(5):39-41.
[7] 馬岳良.綠色文明進程中的現代體育反思[J].體育文化導刊,2004(2):20-22.
[8] 袁剛,蔣麗.拓展綠色教育致力和諧共建[J].群眾,2009,23(9):46.
“The green university”under the field of vision university outdoor sport“the green education”the curriculum reforms carefully examines
YE Chang-qing
(P.E.Department of Zhejiang A and F university,Lin’an 311300,China)
G807.4
A
1004-3624(2011)02-0085-03
浙江省教育廳一般項目(Y200805793)
2011-01-06
葉常青(1976-),男,浙江臨安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學校體育學與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