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懷柔區第一醫院(101400)楊文華
“處方管理辦法”第四十四條要求“醫療機構應當建立處方點評制度,填寫處方評價表,對處方實施動態監測及超常預警,登記并通報不合理處方,對不合理用藥及時予以干預”[1]。為了貫徹執行“處方管理辦法”,規范醫療服務行為,規范醫師處方書寫質量,為患者提供安全、經濟、高效的藥學服務,北京市懷柔區第一醫院從2007年開始每月對門診處方進行點評。處方點評是了解臨床用藥情況,促進臨床安全、合理用藥的重要手段;它對于提高處方質量,促進合理用藥,減少醫療風險有重要作用。
1.1 資料 隨機抽取當月某天的處方,由藥師依據“處方管理辦法”、“北京地區醫療機構抗菌藥物應用指南”、藥品說明書、《新編藥物學》等,對處方進行逐一審查、評價,把發現問題的處方歸類匯總,并將評價結果上報醫務科,于次月初在院務會上公布點評結果。
1.2 方法 本院經藥事委員會研究并制定出處方點評制度,由藥劑科抽出一名藥師每月對門診處方進行點評,發現有問題的處方及時與有關處方醫師進行溝通,對屢現不合理用藥處方的醫師進行警告并記錄,每月將點評結果以院內專刊形式發放到臨床各個相關科室。
2.1 不規范處方 包括:處方前記、正文、后記內容缺項;醫師簽名不規范;藥師單人值班時未執行雙簽名;未使用藥品通用名稱開具處方;單張處方超過5種藥品;無特殊情況門診處方超過7日用量,急診處方超過3日用量;未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規定開具抗菌藥物等。
2.2 不合理處方 包括:適應癥不適宜的;遴選的藥物不適宜的;藥品的劑型或用藥途徑不適宜的;用法、用量不適宜的;藥物聯用不適宜的;藥物間存在配伍禁忌等處方。
3.1 2007~2010年處方點評結果比較 見附表1。
3.2 2007~2010年臨床各科不合理處方比較 見附表2。
4.1 由附表1可以看出,不規范處方張數由2007年的431張下降到2010年的38張,下降了91.18%;不合理處方由2007年的329張下降到2010年的27張,下降了91.79%。

附表1 2007~2010年處方點評結果比較

附表2 2007~2010年各科不合理處方比較
4.2 由附表2可以看出,臨床各科室不合理處方數均有所下降。外科、耳鼻喉科、骨科、中醫科處方合格率為100%;急診、內科不合理處方分別下降了78.38%和88.46%。
在整個處方分析過程中,藥師深刻地體會到,如果要準確判斷醫生是否對癥用藥,就必須有豐富的全科醫學知識,并且熟悉臨床各科常見疾病的藥物治療學[2]。由于門診處方涉及臨床各科室如內科、急診、外科、婦科、兒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如果要深入細致地做好處方分析點評,需要藥師了解全科藥物治療學。運用扎實的專業知識為臨床和病人提供需要的藥學服務,促進患者用藥安全合理,提升醫療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