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刷學院 何志勇
知識經濟下自創商譽的確認與計量
北京印刷學院 何志勇
在會計界,商譽歷來被分為兩部分:自創商譽和外購商譽。對于外購商譽的確認,大部分國家在會計實務中或多或少提出了自己的處理方法和會計準則,都不同程度地對外購商譽進行了確認,總的趨勢是各國對外購商譽會計處理方面的差異越來越小,達成的共識越來越多。與外購商譽相比,自創商譽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等都缺乏現實理論準備,而其中的確認和計量最難以解決。本文擬對自創商譽應否確認作出探討,進而對其計量方法予以評價。
對于自創商譽的確認,各國都有意或無意地回避或不予主張,他們認為自創商譽不應確認入賬,其原因主要是基于對自創商譽會計信息客觀性和謹慎性原則的考慮。
(一)客觀性原則 客觀性原則要求會計所作的計量真實客觀地反映經濟對象和經濟事項,是會計信息的基本質量特征之一。外購商譽是企業合并時收購方支付的價款高于對方賬面凈資產的部分,是有憑據的,具有可驗證性,應如實反映在會計報表中。而自創商譽作為一種無形經濟資源,未來能否為企業帶來超額經濟利益或帶來多少都無法提前預知,充其量只能憑經驗估計。如果將自創商譽作為資產確認時便無法驗證,經驗估計值也就無法做到真實和準確。因此,會計信息的客觀性來考慮,自創商譽是無法確認入賬的。但理解會計信息的客觀性,也不能不考慮到會計信息的另一個基本特征,即會計信息的相關性。相關性原則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能夠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以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其核心在于,會計信息與決策有關,它有助于決策。會計信息應該具有預測價值、反饋價值并且具有時效性,也就是要及時傳遞會計信息,有助于決策。而自創商譽,作為企業內部形成的無形財富,能夠使企業未來獲得超額利潤,該信息對于任何決策者的決策都非常有用,將自創商譽采用適當的方式反映出來,會計信息更具有相關性,有助于決策者做出正確的決策。另外,自創商譽反映了企業所實際控制的資產價值,在符合成本收益原則的前提下如實反映,使相關性與客觀性之間達成平衡,可以更好地滿足決策者的需要。
(二)謹慎性原則 謹慎性原則是要求企業在面臨不穩定因素的情況下做出職業判斷時,必須對經營環境內存在的風險給予充分的考慮。基于這種考慮,在會計確認和計量方面,就應當保持必要的謹慎,充分估計到各種風險和損失,盡可能不確認或少計量可能的資產和收益,盡可能確認或多計可能的負債和費用。這樣可以防止會計信息使用者對企業前景的過分樂觀估計,減少決策風險。如果將自創商譽作為一項資產予以確認,實際上是將企業未實現的未來利潤提前資本化,會引起會計信息使用者對企業前景的盲目樂觀,明顯違背謹慎性原則。但從謹慎性原則形成的特殊歷史背景看,謹慎性原則是對客觀經濟環境的一種消極反映,帶有明顯的實用主義色彩。如果運用不當,會嚴重損害會計信息的質量,削弱會計信息的作用,因此,在對謹慎性原則的運用上必須適可而止并且進行適當限制,近年來,各國對或有事項會計處理規定的改變正是其具體體現。例如,規定如果確定或有事項發生的可能性達到90%以上時,就需要按正常確認程序予以確認。這一規定對傳統謹慎性原則作出了改進,對不確定性程度進行了充分的估計,值得肯定。自創商譽雖然為企業帶來的未來超額利潤極不確定,但不能因為其不確定性就否認該項資產的存在,謹慎性原則不能作為不確認自創商譽的藉口,可以根據自創商譽帶來未來超額利潤的不確定程度,確定自創商譽的具體確認方式。
從會計理論的發展趨勢來看,無形資產的評估越來越多樣化和定量化,無形資產對于企業的重要性也越來越突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僅憑資金和產品是無法取勝的,21世紀將是無形資產的世紀,一個沒有無形資產的企業將難以生存。而商譽,作為企業最為重要的無形資產,也是企業最有挖掘潛力的無形資產,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因此,對于企業自創商譽的確認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也是目前會計界所應盡快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商譽是能夠為企業帶來超額利潤的無形經濟資源,表現為與顧客的良好關系、優秀的職工素質、高超的管理能力、龐大的銷售網絡、優越的地理位置等方面。它的形成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沒有特定試點的交易,沒有相應的成本支出,無法確定其歷史成本。而且構成商譽的許多因素無法辨認,加上商譽只能依附企業整體而存在,很難單獨估計其現行價值為多少,故對商譽的計量多采用間接的方法。與外購商譽相比,自創商譽的計量要復雜和困難得多。本文根據商譽的本質及特征,從以下三個方面對自創商譽進行計量。
(一)現值法 即以未來超額利潤的資本化價值來確定自創商譽的價值。商譽的本質特征是能使企業獲得未來超額利潤的經濟資源,一家企業的超額收益越高,則說明該企業的商愈價值越大。因此,如果將商譽能夠帶來的未來超額利潤計算出來,再將其資本化,則這個資本化價值就是使企業獲得未來超額利潤的商譽。計算商譽的基本公式是:

式中:G——商譽的價值;
P——預期未來年平均收益;
r——該行業平均利潤率;
c——計算日企業凈資產的公允價值;
j——商譽資本化率。
上述計算商譽價值的方法存在較為明顯的缺陷:(1)計算結果的可靠性。由公式可知,商譽價值的大小,都直接受制于企業未來獲取超額利潤的能力、行業平均利潤率、資本化率等因素。這些因素在于評估者對相關參數的選取,而有關參數的選定又不同程度地受制于評估者對該參數的認知程度及其合理性的判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講,評估者的經驗是決定商譽價值大小的決定性因素。(2)未考慮到貨幣的時間價值。企業預期未來年平均收益是對未來每年收益的算術平均值,沒有考慮到其時間價值的影響。(3)影響商譽價值的因素很多,受人為因素尤其是經營管理等因素影響較大。雖然企業可以持續經營下去,但商譽需要企業的不斷投入和維護,不可能長久存在于企業中,即不應將未來年平均超額利潤資本化,而應在一定的年限內貼現。
(二)加總法 即單獨計價使企業獲得未來超額利潤的每項優勢的價值,加總即為商譽的價值。從理論上講,如果構成商譽的每項優勢,如良好的客戶關系、龐大的銷售渠道網絡、團結高效的員工隊伍、優越的地理位置以及某些壟斷特權等都可以一一計量的話,則將評估結果加總便是商譽的價值。美國學者E·Guthrie1969年便試圖用1958年紐約州酒品銷售商店的數據計算因壟斷而產生的商譽價值。計算中,他設定G為因營業限制以及酒類零售價格壟斷性質而產生的超額盈利的貼現值,即壟斷產生的商譽價值;設定R為壟斷利潤,僅與銷售量S這一變量有關, R=XS+YS2,其中銷售量S的穩定增長率為g,由此建立了一個由壟斷產生的商譽價值予以計量的模型。

式中:S0——購買前一年的基礎銷售量;
r——貼現率。
對該公式進行變化,可得出商譽的計量模型為:

從上述模型可以看出,如果構成商譽的因素能夠具體辨認,可以采用一定的方法來計量商譽的價值。但現實中這種方法存在很大局限性,表現在:(1)構成商譽的各項因素是無法具體辨認的。由商譽的基本特征可以知道,無形資產評估中不可辨認的無形資產都可以歸結為商譽,也就是說構成商譽的因素很多,不可一一辨認,因此不可能做到對構成商譽的全部因素進行評估和計量。(2)即使商譽的構成要素可以一一辨認和計量,對其評估結果進行簡單加總仍不夠科學和嚴謹,必須考慮到各要素之間的協同效應。(3)商譽與企業整體密不可分,它不可能脫離企業而單獨存在。影響商譽價值的不只是其自身各因素,還包括其他無形資產項目對其的影響。無法準確地將商譽的價值與其它無形資產的價值區別開來,如與商標權、版權、知識技術產權、特許經營權等區別開來。任何一項無形資產項目(除商譽外)的產生,都可能形成或增加企業的商譽。
(三)割差法 按照企業整體重估價值減去可辨認資產計算評估商譽的價值。從數量上衡量,商譽是企業整體重估價值與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之差額,無論外購商譽還是自創商譽都可以據此計算出來。外購商譽的企業整體重估價值為買賣雙方的協商價,企業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C也可以確定,故外購商譽的價值很容易確定下來。對自創商譽而言,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確定方法不變,關鍵是如何準確地確定企業整體重估價值。通常,對企業整體價值進行評估時,視被評估企業的具體情況而采用不同的評估方法。對非上市企業來說,往往用未來利潤或未來現金流量的貼現值作為企業的整體價值;對上市企業來說,往往用股票市價總額作為企業的整體價值。計算未來利潤或現金流量的貼現值,同樣面臨著未來超額利潤的資本化價值計量所遇到的困難,即要解決對未來利潤或現金流量的估算,貼現率的選擇和貼現期的估計等問題。而用股票市價總額作為企業整體價值進行計量,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和不真實性。股票市價的波動往往很大,常與企業總體價值發生相當大的背離,同時按照股票市價作為評價企業總體價值參考系時,選擇不同時期甚至不同時段的市價計算出來的企業總價值大相徑庭,難以真實反映企業的實際總價值。尤其在我國,證券市場仍不完善,股票供不應求,股價嚴重偏高,加上大量的未上市的法人股和內部職工股不參與流通,用股票市價總額作為企業整體重估價值還不夠成熟和嚴謹,需要證券市場的不斷成熟與完善。
以上三種方法,代表著商譽會計的三種不同的計量思想。總的看來,對于我國來說,適用于采用未來現金流量或未來超額利潤的貼現值來計量自創商譽的價值,其中所存在的難點和不足仍需要在以后的會計理論和實務中不斷地解決和進一步完善。
[1]注冊會計師全國統一考試指定輔導教材:《會計》,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年版。
[2]李飛飛:《關于商譽的會計思考》,《遼寧經濟》2008年第6期。
[3]郭鵬云:《對自創商譽會計理論的幾點思考》,《經濟論壇》2008年第9期。
[4]裘宗舜、柯東昌、趙宏:《自創商譽確認的觀點分析》,《財會通訊》(綜合版)2008年第2期。
[5]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2006》,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
[6]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
[7]洛克著,葉啟芳、翟菊農譯:《政府論》,商務印書館1964年。
[8]鄧小譯:《商譽會計論》,立信會計出版社2001年版。
[9]Walker Gerge.T.Nonpurclased goodwill, The Acounting Review,1938.
[10]Pallbt J The Nature of Public Sector Assets a Peply to Mautz Accounting Horizons,1990.
(編輯 代 娟)
[作者系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企業管理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