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區華一醫院(102208)李會霞 張秀起 張國玲
在2型糖尿病早期,胰島細胞功能衰減50%,部分新診斷的患者經過短期的胰島素強化治療后,解除了高糖毒性。外源性胰島素可使細胞得到充分的休息,從而促進其功能的恢復。北京市昌平區華一醫院選擇2010年2月~2010年8月空腹血糖(FPG)10.0~18.0 mmol/L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觀察短期重組人胰島素(優泌林R)注射液及精蛋白鋅重組人胰島素(優泌林N)聯合二甲雙胍片(格華止)治療30例,并與格列齊特(達美康)聯合二甲雙胍腸溶片治療30例作對比研究,分析對血糖及胰島B細胞功能的影響,探討糖尿病不同強化治療方案的療效和意義。
1.1 一般資料 全部60例均為北京市昌平區華一醫院內科住院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50±10)歲;FPG(15.16±3.18)mmol/L。對照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45±10)歲;FPG(14.12±2.08)mmol/L。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1997年美國糖尿病學會ADA》中的診斷標準。
1.3 治療方法 兩組給予二甲雙胍腸溶片500mg,每日口服3次,根據具體情況調整劑量,均治療3個月。出現頭暈、心悸、饑餓感、FPG<3.0 mmol/L為低血糖事件。
1.3.1 治療組給予短期重組人胰島素注射液(優泌林R),三餐前30分鐘皮下注射,聯合精蛋白鋅重組人胰島素(優泌林N),22:00睡前皮下注射。根據血糖情況調整胰島素劑量至FPG達標。
1.3.2 對照組給予格列齊特(達美康),80mgTid餐前30分鐘po,聯合鹽酸二甲雙胍片(格華止)0.5Tid餐后po。根據患者標準體重情況制定飲食及運動治療方案。
1.4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均檢測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時血糖(PG2h),空腹胰島素、餐后2小時胰島素,以及空腹c肽、餐后2小時c肽。血糖控制目標為FPG≤6.1mmol/L,餐后2 h血糖為PG2h≤7.8mmol/L;同組治療前后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胰島素及c肽水平檢測采用t檢驗;同組治療前后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UKPDS等大規模循證醫學研究結果顯示,糖尿病患者胰島B細胞功能隨病程進展逐漸衰竭,在糖尿病早期B細胞功能損害是部分的且可逆;晚期B細胞功能衰退發展到功能喪失,是不可逆的。其與B細胞凋亡增加和胰島淀粉樣沉積等有關,持續高血糖及血脂異常所致的糖毒性和脂毒性也起了主要的作用。持續高血糖狀態可使糖蛋白增多,組織內己糖胺增加,同時細胞內二酰甘油(DAG)增多,激活蛋白激酶C,阻礙胰島素信號傳導通路,加重胰島素抵抗,即“高糖毒性作用”。該作用引起或加重脂代謝異常,導致血中游離脂肪酸升高,不但抑制胰島B細胞分泌,加速胰島B細胞凋亡,還抑制糖原合成,競爭阻礙糖的利用即“脂毒性作用”。糖毒性和脂毒性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不斷損傷B細胞,致病情逐漸加重。
在實現打破惡性循環的策略中,提出一個重要的概念:“B細胞休息”[3],指采用抑制B細胞分泌或減少B細胞壓力的手段使B細胞休息,從而促使B細胞的功能恢復以達到延緩和穩定糖尿病自然病程的作用。近幾年,許多學者認為在T2DM早期進行胰島素強化治療使血糖正常,可以防止發生“葡萄糖毒性”的不可逆的B細胞功能改變,逆轉葡萄糖的低感知現象。國內亦有研究證明,胰島素強化治療能盡早恢復B細胞功能,且胰島素泵治療更具有其優越性[4]。

附表1 治療前后FPG、PG2h的比較

附表2 治療前后空腹胰島素、餐后2小時胰島素,空腹c肽、餐后2小時c肽的比較
本研究觀察了60例新發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不同治療方法的不同預后。結果顯示,2型糖尿病患病初期經過胰島素強化治療和藥物治療都可以使血糖達到較理想的控制。但從兩組對比分析發現,雖然2型糖尿病早期口服降糖藥可以降低糖化血紅蛋白水平,使胰島素抵抗及胰島功能得到改善,但胰島素強化治療比口服降糖藥物治療改善更為顯著,且遠期血糖控制佳,部分患者只需控制飲食、運動鍛煉就可將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圍。對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早期胰島素治療可以糾正體內胰島素的相對不足,降低血糖,逆轉高糖毒性對胰島B細胞毒性損害作用,增強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使B細胞得到充分休息,從而使內源性胰島素分泌增加,有利于挽救處于可逆性損傷的胰島B細胞,更有利于修復胰島功能,使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