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年醫院(100095)趙劍平
冠心病(CHD)的發生、發展與炎癥反應密切相關,高敏C反應蛋白(hs-CRP)是CHD病變程度的重要標志物,在動脈粥樣硬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本文通過對112例CHD患者進行hs-CRP分析,旨在觀察hs-CRP與CHD及其病變程度的相關性。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共112例,均為北京老年醫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CHD患者,符合2000年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會制訂的關于CHD的診斷標準。112例患者年齡62~81歲,平均69.5±5.3歲,男60例,女52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 35例,不穩定型心絞痛(UAP)54例,穩定型心絞痛(SAP)23例,1支病變27例,2支病變44例,3支病變41例。另選擇同期健康體檢者60例,年齡61~82歲,平均68.6±5.8歲,男33例,女27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檢查方法 兩組均于清晨(CHD組于住院次日清晨)抽取空腹靜脈血5ml,離心分離血清,置-80℃冰箱中保存。hs-CRP檢測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試劑盒購自上海基恩科技有限公司。IL-6和TNF-α測定采用放射免疫法,試劑盒購于解放軍總醫院科技開發中心。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5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分型與炎癥因子的關系 CHD組的hs-CRP、IL-6和TNF-α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P<0.05)。AMI、UAP和SAP各臨床分型間有顯著差異(P<0.05)。見附表1。
2.2 冠脈病變程度與炎癥因子的關系冠脈各級病變程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各級病變程度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附表2。
炎癥因子與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密切相關,貫穿于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發生、發展和惡化的全過程,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病變的穩定性和自然進程。hs-CRP是在人體肝臟合成的一種急性反應相蛋白,平時在人體內含量極微,當機體發生炎癥反應時急速升高。大量研究證實,血清hs-CRP定量檢測,對健康者發生冠心病的風險具有重要的預測價值,是CHD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1]。IL-6主要由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產生的促炎因子,可以促進血黏附分子表達,增強局部炎癥反應,可以誘導肝細胞合成CRP,是肝臟釋放急性期蛋白的最強刺激因子,可侵蝕斑塊內的基質,導致不穩定斑塊破裂[2]。TNF-α來源廣泛,體內多種細胞均可以產生和釋放TNF-α,其可導致炎癥、細胞壞死、新血管的形成,并可引起血管壁的損傷,促進動脈硬化的形成[3]。
本組資料顯示,CHD患者血清hs-CRP濃度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并且隨病變程度濃度急劇升高。提示可依據hs-CRP的濃度來判斷CHD病變程度,預測病情發展,對CHD的診斷、治療及預后有一定的臨床意義。有研究[4]顯示,UAP患者中有90%的患者血清hs-CRP水平升高,而SAP僅30%血清hs-CRP水平升高。另有研究[5]表明,在AMI時血清hs-CRP濃度明顯升高,并與患者預后有關。
本組資料還顯示,IL-6濃度在CHD患者中明顯升高,并與病變程度相關,IL-6水平與動脈粥樣硬化的不穩定性和冠狀動脈狹窄有關。有資料[6]顯示,AMI和UAP患者血液循環中的IL-6水平均升高。另有文獻[7]表明,IL-6水平在冠狀動脈重度病變單支、雙支、三支病變及Gensini積分不同分層者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TNF-α在CHD患者中呈現高表達,尤其在AMI和UAP患者中濃度較高。TNF-α主要引起微血管損傷,控制脂溶活性及脂蛋白酯酶活性,造成脂質代謝障礙,導致早期AS形成。
附表1 臨床分型與炎癥因子的關系()

附表1 臨床分型與炎癥因子的關系()
附表2 冠脈病變程度與炎癥因子的關系()

附表2 冠脈病變程度與炎癥因子的關系()
綜上所述,炎癥因子與冠心病密切相關,其濃度隨病變程度的加重急劇上升,可作為冠心病臨床診斷、治療、預測及預后的重要監測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