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炬原律師事務所 律師 劉書國
誰的責任
北京市炬原律師事務所 律師 劉書國
編者按:近年來,幼兒、中小學生在學校受傷的事件時有發生,而事件發生后各方責任不清,相互推諉的情況也屢見不鮮。本文通過兩個真實案例來解析學校、孩子及其家長在相關校園傷害案中的責任義務。
基本案情
原告:張吉
被告:北京某中學
原告起訴至法院訴稱,原告張吉為被告學校學生,2009年5月6日,原告上體育課期間與幾個同學一起打籃球時摔倒受傷,后經北京市某醫院診斷為:右股骨骨干骨折,原告認為學校有義務保證在校學生的安全,有義務確保學校基本設施的安全性,因學校沒有盡到安全保證義務,被告管理過程中存在過錯,使得原告上體育課時受傷,因此訴至法院要求被告承擔醫療費20000元,護理費5000元,營養費5000元,精神損失費10000元。
被告答辯稱:
一、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七條規定,作為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主要職能是教育、管理職能,承擔過錯責任,即在教育、管理過程中有過錯,才承擔與過錯相對應的賠償責任,幼兒園、學校等教育機構承擔的不是監護職能,不能因為事件發生在學校就認為學校應該承擔賠償責任。
二、體育運動本身存在群體性、危險性、對抗性,特別是籃球、足球這種對抗很強的競技項目,每一個參加體育運動的學生既是這種風險的承擔者,又是這種風險的制造者,這種風險的產生是這種運動本身固有的,并不因為有老師在場而有所降低,因此,學校不應為體育運動本身的風險承擔責任。
三、原告年滿14周歲是限制行為能力人,有一定的辨別能力,對于籃球運動的風險性應當有所認知,參加體育運動本身就是一種自愿承擔危險行為的體現,因此無過錯的組織方不應承擔責任,應由原告自己承擔責任。
四、事件發生后,學校第一時間將學生送往醫院并且通知了學生家長,防止了傷情的進一步擴大,已經盡了學校應盡的義務,不應當再承擔其他責任。
審理意見:
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了此案,法院認為:
原告年滿14周歲是限制行為能力人,體育運動本身具有的風險性、對抗性,原告對此有一定的辨別能力,也具有相應的自我保護和風險防范意識,而且原告是在運動中自己摔倒,并無其他人侵權,學校的基礎設施也沒有質量問題,因此原告對于自己的受傷應負主要責任。但是原告作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被告處就讀,被告學校對學生應當有教育和保護的義務,因體育課比起其他課程存在一定的危險性,故作為學校應當對學生負有更多的義務和責任,可在本案中原告所在組打籃球,沒有相關體育老師在一旁指導、監督,因此學校未盡到注意義務,對于原告的傷應承擔次要責任。
原被告均未上訴,判決生效。
分析:
本案焦點:
1.學校在學生校園傷害事故中應承擔什么責任?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七條規定,對未成年人依法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義務的學校、幼兒園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職責范圍內的相關義務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

因此,作為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主要職能是教育、管理職能,承擔過錯責任,即在教育、管理過程中有過錯,才承擔與過錯相對應的賠償責任。
2010年7月1日施行的《侵權責任法》第38、39條細化了學校的責任。
第三十八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蛘咂渌逃龣C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蛘咂渌逃龣C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
第三十九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蛘咂渌逃龣C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蛘咂渌逃龣C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38、39條將學生分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分別進行規定,這主要是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自我保護能力不同而對學校進行了不同的規定,對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加大了學校的責任,由原來的過錯責任改為過錯推定責任,要由學校拿出證據證明學校已經進了教育、保護義務,否則就推定學校有過錯。對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仍然實行過錯責任,本案中學生為年滿14周歲的限制行為能力人,因此學校應承擔過錯責任。
2.體育運動致傷,誰來承擔責任?
體育運動又是學生傷害事件中的特殊原因,因為體育運動具有雙面性,是把雙刃劍,既能提高學生身體素質,鍛煉學生的反應能力,同時又具有群體性、危險性、對抗性,因此在體育運動中出現人身傷害事件實屬正常,體育運動中的危險后果是被允許的,因此在體育運動中,作為學校這個沒有過錯的組織方往往被判沒有責任。
在體育運動中受到傷害主要有:過錯責任原則、公平責任原則、自愿承擔危險規則等理論。
當然,作為個案的處理,綜觀情景、分析過錯、衡量損害大小做出不同的判決是法官自由裁量權的體現,本案中作為老師在學生分組后沒有在旁進行監督、指導亦有一定過錯,采用過錯責任原則,法院判決由學校承擔次要責任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基本案情
原告:李哲
被告:北京市某小學
原告起訴至法院稱,原告為李哲小學二年級學生,2010年9月20日,課間原告在操場活動,此時,兩個同班男生正在相互追趕嬉鬧,在前面跑的一個男生不小心將原告撞倒,造成原告重重摔倒在地,后經北京市某醫院診斷為:左股骨骨干骨折,原告認為自己受傷是由兩個男生追打撞倒所致,二者構成共同侵權,而作為學校有義務保證在校學生的安全,有義務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因學校沒有盡到安全教育義務,被告管理過程中存在過錯,因此,原告要求三被告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共同賠償原告醫療費30000元,護理費1000元,營養費5000元,精神損失費10000元。
被告答辯稱:
一、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七條規定,作為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主要職能是教育、管理職能,承擔過錯責任,即在教育、管理過程中有過錯,才承擔與過錯相對應的賠償責任,幼兒園、學校等教育機構承擔的不是監護職能,不能因為事件發生在學校就認為學校應該承擔賠償責任。
二、該事件發生在課間,作為學校這一教育管理機構,主要職能是教育、管理、保護職能,但是這種教育、管理、保護也因為具體情況不同而有所不同,在課間主要是靠學生自律進行管理,因為在此期間學校不可能派老師進行全方位的管理、監督。
三、本案中,原告受傷的根本原因是由兩男生撞倒所致,并非學校管理上的過錯造成,原告的受傷與學校的管理沒有因果關系,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七條規定第二款規定,第三人侵權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本案就是由于第三人侵權造成,應有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
四、事件發生后,學校第一時間將學生送往醫院并且通知了學生家長,防止了傷情的進一步擴大,已經盡了學校應盡的義務,不應當在承擔其他責任。
審理意見:
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了此案,法院認為:
原告受傷的直接原因是由兩被告(兩名男生)在課間追打的過程中撞倒所致,被告的撞擊行為與原告的受傷有著因果關系,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規定,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致人損害,或者雖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其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后果的,構成共同侵權,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
本案中兩被告(兩名男生)撞倒原告致使原告受傷雖非故意,但是,兩人行為構成共同侵權,法院判決兩被告(兩名男生)互相承擔連帶責任。
原告作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被告(學校)處就讀,被告學校對學生應當有教育和保護的義務,學校在本案中盡到注意義務,并無過錯,對于原告的受傷不承擔賠償責任。
原被告均未上訴,判決生效。
分析
本案焦點:第三人侵權責任與學校安全保障義務的法律沖突問題。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七條規定,對未成年人依法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義務的學校、幼兒園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職責范圍內的相關義務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
第三人侵權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四十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蛘咂渌逃龣C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蛘咂渌逃龣C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蛘咂渌逃龣C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由此可見,第三人的侵權責任和安全保障義務人的補充責任有先后順序,首先由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在無法找到第三人或者第三人沒有能力全部承擔侵權責任時,才由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承擔侵權責任;其次,幼兒園、學校等相關教育機構承擔的補充責任是相應的補充責任。對于第三人沒有承擔的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等教育機構不是全部承擔,而是在其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范圍內承擔,即根據幼兒園、學校等教育機構未盡到的管理責任的程度來確定其應當承擔的侵權責任的份額。
本案中,原告的受傷是由第三人侵權造成,因此,應由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又因兩人構成共同侵權,因此應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學校在管理過程中沒有過錯,不應承擔責任。
欄目主持:耿 瑜
book=62,ebook=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