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期食品能不能吃?
中秋節過后,各大食品零售商柜臺上的月餅開始了一輪降價熱潮。在東環城路一家超市門口,推銷牌上大大地寫著“特價月餅”的字樣,原本價格不菲的月餅,也貼上了5折、3折的標簽。
零售商說:“降價是因為月餅的保質期為30天到90天不等,中秋之前生產的月餅一旦過了保質期,就無法再銷售,消費者也不會選購這樣的月餅。”
由此可見,保質期是人們判斷食物是否安全的重要因素。消費者逛超市采購食品時,一般會挑離保質期最遠的。在美國,針對不同需求,把食品保質期細分為:最佳口味期(品質最新鮮、營養最豐富、最適合小孩子)、銷售截止日期(商場只能在這個日期之前銷售)、食用期(也就是食物的最后食用日期)、封箱包裝日期(以便出現問題進行追究)四種。家長在孩子小時候就開始教他們辨認保質期的方法,沒有標注保質期的食品在歐美國家是無法銷售的,消費者就是最好的保質期監督員。
那么,究竟什么是食物的保質期?保質期又是怎樣確定的?2011年5月13日,衛生部發布的《預包裝食品標簽標準》,對保質期的最新定義是:預包裝食品在標簽指明的貯存條件下,保持品質的期限。在此期限內,產品完全適于銷售,并保持標簽中不必說明或已經說明的特有品質。
食品的保質期是由《藥典》的規定和實驗室數據雙重確定的。在制定一種食品的保質期前,需要對食品進行微生物試驗、理化試驗及感官檢查等客觀的質量變化分析。在進行微生物試驗時,常要檢查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由于食品不潔引起的腸胃疾病或食物中毒等,罪魁禍首通常都是相關微生物超標。理化試驗一般檢查渾濁度、粘稠度、酸堿度以及維生素成分有無變化等。感官檢查是專業檢查人員通過感官對食品的色、味、形等進行質量評估,以判斷食品是否變質。一般情況下,根據食品開始變得不好吃的天數,乘上0.7-0.8的系數,就是該食品的保質期。
一般情況下說的“保質期”,是指在那個期限內,食品的任何一方面都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換言之,這是廠家的一個承諾——在此期限內,食品的風味、口感、安全性各方面都會保證。如果出了問題,廠家需要負責。而過了保質期,并不意味著就壞了,只是廠家不再擔保。有時候,食品過期可能只是外觀不那么誘人,或者口感沒有那么好……這樣的食品,也還是能吃的。不過問題在于,你無法判斷它發生了哪些變化。
食品的變質是一個連續漸變的過程。而這個變化過程,又受著生產工藝和保存條件的影響。比如說,采用巴氏消毒的牛奶,冷藏兩周一般細菌不會超標;而超高溫滅菌的牛奶,常溫下放幾個月乃至幾年都不會長細菌。即使是同一種食品,不同廠家的工藝控制條件也會使得變化的過程快慢不同。
國家對于許多食品有統一的保質期,但在國家許可的保質期內,生產控制不好的食品同樣可能變壞。這樣,一個符合國家“保質期標準”的食品,也有可能是變質的。對于生產廠家,消費者需要的是相關職能部門對其食品保質期進行嚴格監測,不合格的要重罰;導致消費者受害的,需要賠償。
需要注意的是,“保質期內不變質”需要遵循廠家的保存要求才能實現。否則,在保質期內食品也可能變質,并且廠家不承擔責任。比如說,鮮奶的保質期兩周,是指沒有開封而且冷藏的前提下,如果已經開蓋,或者放在室溫下,那么就可能很快變質;再比如餅干,在保質期內不開袋的話可以保持酥脆,但是如果開了袋,環境又比較潮濕,就會很快受潮變軟,變得很難吃。這些情況下,都無法追究廠家的責任。
(朱墨軒整理)

□ 編輯 于俊霞 □ 美編 閻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