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救人心》 打撈漂泊的人心

看一下《呼救人心》的腰封上長長的名單,你就知道打造這本書的絕對是一個超豪華的陣容,掀起的也絕對是一次思想界的風暴。紅旗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呼救人心》解構了中國社會轉(zhuǎn)型期人心的漂泊,掀起了銷售熱潮,上市一周便緊急加印2萬冊。同時,還首開實體書與中國移動手機閱讀同步首發(fā)的先河,手機上的日訪問量約1.5萬,每天有1000多人付費訂閱。
“為什么我們什么都不相信了?”、“房子,有沒有綁架真愛?”、“泛性,是否能謀殺心靈虛無?”……王蒙、張抗抗、余華、梁文道、韓寒、賈樟柯、于丹、馬云、茅于軾、俞敏洪、李銀河……出版社邀請了20余位當下中國知名的前沿知識分子,以他們的思想力,去解構中國人的煩憂,針砭隱匿的社會問題,打撈人心的漂泊和虛無。
該書的策劃人表示,當他們與這些名家約稿時發(fā)現(xiàn),其實這些知識分子最關注的都是當下中國社會正面臨的問題,甚至超過了他們自身所從事的領域。而這恰恰體現(xiàn)了知識分子的文化擔當。“思想界對這些普遍的社會問題關注很久了,他們有深刻的思考,有想說的欲望。”策劃人稱,甚至很多作者都表示不要稿費。
哲學家、作家周國平說:“無論是金融危機,還是低碳經(jīng)濟,最應該反思的事情是人的幸福究竟在哪里,人類到底應該朝哪個方向發(fā)展,應不應該一窩蜂地向財富擴張這樣的方向發(fā)展,現(xiàn)在是到了全人類反思自己價值觀的時候了。”
導演賈樟柯說:“富士康那些80后、90后農(nóng)民工令人震撼的孤獨感、無力感,以及那種切斷了與鄉(xiāng)土的聯(lián)系后喪失的歸屬感,才是他們致命的根本原因。這是當下社會一個很大的癥候。”
“這本書分量很重,是一本讓人心和社會有痛感的書。它的誕生可以說恰逢其時。”北京大學著名教授、文化學者張頤武認為,《呼救人心》切中了今天中國社會發(fā)展中最重要的問題——物質(zhì)發(fā)展和精神發(fā)展不平衡導致的心靈困境,由此引發(fā)了人們的思考,值得讀者靜下心來仔細閱讀。
學者、《潛規(guī)則》作者吳思認為,此書探討的中國人在精神領域面臨的問題,是很多人正在思索和討論的問題,也是政府、民間和文化界都在悉心思考的問題。書中,20余位名家對當下中國人的心靈現(xiàn)狀進行了梳理,對社會道德滑坡進行了深刻反思。雖然提筆前他們有一些顧慮,怕這本書會成為一本“問題集”,但最終他們認為,要用他們的影響力來推動全社會的關注及公眾的反思。
精神層面的觀照對當今的人們尤為重要。學者錢谷融認為,當下社會越來越嘈雜,人心在現(xiàn)實和夢想的夾縫中呻吟。“叔本華說過,人生是長期而錯誤的夢。當然,這樣來界定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有些夸張,但是,我們需要一種參照,一種指引,一種思辨的力量來完成社會轉(zhuǎn)型期人們在心靈上的適應與過渡,《呼救人心》實現(xiàn)了這樣的一種指引作用。”比如,面對房子和愛情的兩難、欲望與情感的沖突、鐵飯碗與夢想的矛盾、利益與潛規(guī)則的角力等現(xiàn)實困境,錢谷融認為,《呼救人心》提供了權威的參照和答案。
《呼救人心》也在第一時間收獲了中國文化界眾多知名人士的贊賞,他們認為,此書鋒利地切入一個當代最重要的議題,它對當下熱點問題的解讀,是精神匱乏時代的一劑補藥,并推動和引發(fā)中國整個文化界和社會對中國人精神層面的觀照和反思。
《呼救人心》還首次試驗實體書與中國移動手機閱讀同步首發(fā),發(fā)送20060到10658080即可獲得《呼救人心》地址輕松閱讀。此書同樣在手機平臺上大受追捧。每天,《呼救人心》在手機上的日訪問量約1.5萬,每天有1000多人付費訂閱。
人心的問題,因為與中國轉(zhuǎn)型期的社會問題勾連而直擊人心。——許多讀者在手機上留下了長達數(shù)百字的評論。
目前,除了手機網(wǎng)頁瀏覽的方式外,還可用Android客戶端瀏覽,而iphone和ipad的客戶端也正在策劃中。
中國新時代 2011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