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 華小瑜
婚介市場 下一個藍海?
主編 華小瑜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紅娘”。中國自古有“千里姻緣一線牽”之說,這是因為“緣分”在中國的婚姻文化里擁有一種堪稱“天賦神權”的絕對信仰,不管何朝何代,都不能動搖其地位、削弱其影響力。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鏈接嫦娥與吳剛的只能是神仙“月老”;鏈接崔鶯鶯與張生的只能是丫鬟;而鏈接王俊卿與李月娥、張五可與賈俊英(他們是傳統評戲《花為媒》中的人物)的也只能是媒婆阮媽,只是從二黑哥和小琴的那個年代起,婚姻的當事人才敢于撇開中間人,自由戀愛……
可進入信息社會之后,中國人卻因為信息的不對稱及種種原因而使婚戀受阻,層出不窮的孤男寡女、剩男剩女們,引起了社會性的焦慮與抑郁,導致已經離我們漸行漸遠的阮媽們經過“包裝”、升級,又都紛紛回歸了。
金錢可以催生愛情,這在現實中早已變為常識,只是遭人鄙視而已。但如果把這個常識放到經濟的語境里去考量,人們就會發現,這件事情其實與道德無關。在商言商,資本可以成為婚戀的媒介或者催化劑,但資本其實是間接催生人們的婚戀成果而直接催生婚介產業的。當婚介成為一個新興的產業,對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和諧無疑起著積極的作用。對當事人、當事人的社交圈子乃至整個社會都有百利而無一害。一方面,它擴大了就業,豐富了服務行業的領域;另一方面,它滿足了來自市場方面的婚戀需求,也使一些創業者勞有所獲,并從此堅定了創業信心。
一個時期以來,各地的電視臺紛紛推出相親節目,電影《非誠勿擾》和《非誠勿擾Ⅱ》更是創造了票房奇跡……婚戀市場究竟有多大?會不會成為一片新的藍海?
據業內人士說,目前全國婚戀交友的機構有4萬多家,從業人員達30萬,需要服務的人群近1億,“這個行業創造的經濟效益非常可觀。”
一些投資人的動作也可作為參考:從2005年起到2007年間,一些婚戀網站先后獲得風險投資。前不久,百合網宣布啟動新一輪融資計劃,“預計金額在2000萬美元左右”。
一個不太成熟的市場,短缺的不僅是資金,還有相關的法規。據說,早在2002年3月1日,全國第一個規范婚介市場的政府規章《上海市婚姻介紹機構管理辦法》就已推出。該《辦法》對婚介市場準入設置了門檻,基本杜絕了一張桌子一部電話就搞婚介的可能。但屢屢發生的婚托等欺詐事件表明,行業的專項立法有必要先行一步。否則,等市場方興未艾之時,管理部門才忙不迭地亡羊補牢,雖說為時不晚,但如能未雨綢繆,就可以降低很多不必要的管理和運營成本。
中國新時代 2011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