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郭 鐵
“文化福利也要精密指標”
——訪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列生
□ 本刊記者 郭 鐵
“目前,我國公共文化建設中有兩個問題亟待解決,一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制度效率問題。要想讓一個制度持之以恒,一定 要有效率,但目前最缺少的就是績效標桿。一個50萬人的社區,它應該達到怎樣的一個服務水平,該由多少人來從事服務,從事哪些服務,配備多少政策工具,開展哪些活動就算達到了服務標準,這些都需要標桿。
二是文化預算問題。現在我們的文化支出并不是文化預算部門經過科學測算出來的,而是財政部門根據情況先行安排的。文 化機構在預算的編制、審批、執行、監管這些方面都缺位,使得公共文化支出缺乏規范性的預算約束。”

王列生長期關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問題。 圖/郭鐵
今年2月10日,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出臺文件,要求全國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在2011年底前向公眾全部實施免費開放。這一舉措是國家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過程中,又一落在實處的 “文化惠民”工程。
免費開放對百姓來說究竟能夠獲得哪些文化實惠?如何更好地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帶著對這些問題的疑問,《民生周刊》記者走進文化部下屬的中國文化藝術研究院,邀請該院文化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列生共同探討這一話題。
《民生周刊》:我國現階段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現狀如何?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王列生:目前我們國家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中做了許多惠民工作,比如廣播電視總局的村村通、信息共享工程,讓老百姓得到了實惠。但如果客觀評價,由于歷史欠賬太多,這種實惠與老百姓現實生活中的實際要求相比,還是不足的。不能說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已經得到了很大滿足。現在在公共文化服務的供求關系結構中,總量不足、供給不足仍然是主要矛盾。
第二個問題是沒有對位效應,即我們提供的服務不見得是百姓真正需要的。在公共文化服務中,所有的政策工具(圖書館、文化館等)一定要功能化。功能化則意味著供求關系之間發生了極大的對位效應,也就是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和我們所做的,正好發生完全一致的對位關系。但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并沒有在理論上和實踐上有效地回答和破解一個難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究竟何在?
群眾的文化需求是多元的、復合型的、多向度的,而且還有人群、地區、層次等不同的差異狀態,所以未來要想文化惠民,我認為,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加強公共文化支出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法制化。比如,博物館就應該有博物館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就應該有公共文化服務法。所以說現在的公共文化服務還不能完全成為政府的行政治理意志,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沒有行政強制性。
《民生周刊》:現階段全國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免費開放政策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有何種意義?
王列生:免費開放是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一個標志性的、階段性的成果。這個政策完全可以上升到文化惠民、文化自信的高度,但是也要理性地看待這個問題。目前我們的開放還是粗線條的,沒有規劃、業務預算、績效測評、制度安排和針對性。這些館所是公共文化的政策工具,是政府文化工作的抓手,但當前這些工具的功能化程度較低,它的凝聚力和輻射力仍然不足。要想推進免費開放政策,使之在中國社會具有支撐意義,就要最大程度地解放傳統政策工具的文化生產力,使它和這個社會的可接受性、可持續性相適應。
在現代生活轉型和現代生活方式改變的情況下,我們在公共文化服務工程中僅僅依靠這些傳統的工具是滿足不了現代人的社會需求的。在激活傳統文化政策工具的同時,應最大限度地匯集民智,創造出新的公共文化服務工具。比如說調動第三方,即更多的社會公共文化服務空間、文化服務組織,由他們來組織公共文化服務,形成全國范圍內文化服務的共建、共享。
其次,要實現制度理性和技術理性的結合,充分吸納現代技術手段,實現現代技術與公共文化生活形態的高度融合。比如說將來建立帶有公共開放意義的、具有社會主流文化價值觀念的、能夠最大限度激活社會成員參與的公共網絡服務平臺,使網絡技術、信息技術、傳播技術等新興的技術方式為公共文化服務,被更多的社會群體接受。
《民生周刊》:國家級的文化機構和地方級的文化機構在“文化惠民”工程中,該怎樣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王列生:“文化惠民”工程主要涉及的是地方級文化機構,國家級文化機構除了一定的公共文化服務職能外,應在更高平臺上著力于國家文化身份的建構。因此,基層文化機構是“文化惠民”的主體,二者的角色、身份是有差異的。
不能說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已經得到了很大滿足。現在在公共文化服務的供求關系結構中,總量不足、供給不足仍然是主要矛盾。
“文化惠民”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地方各級文化機構的積極性。要加強地方文化機構的建設,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它的基礎設施建設。由于歷史原因,基層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不足。二是人才隊伍建設。現在某些文化站的工作人員比服務對象的水平還差。由于這些年教育的發展和農民素質的提高,對我們提供文化文化服務的水平形成了倒逼機制,迫使我們提高服務水平。
《民生周刊》:針對城市和農村,如何分別做好這兩個區域的文化建設?
王列生:由于中國有東、中、西的發展差距,還有城鄉發展的不平衡,要想做好農村的文化建設,第一,要做好城鄉統籌工作。讓城市的文化資源最大程度地反哺農村文化建設,城市的文化服務要向農村流動,在資源的統籌配置過程中,形成一個縮小文化落差的流動過程。
第二,要最大限度地擴大中央財政向地方財政的轉移支付。一是要保持中央財政在文化領域轉移支付的增量,尤其是對西部邊疆地區、欠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二是要改變這種轉移支付的結構。在保持現在的項目轉移(中央財政撥款跟著文化項目走)的同時,增強轉移支付的經常性安排,使地方文化機構在提供文化服務的過程中有更大的自主權和調配能力。
《民生周刊》:百姓在“文化惠民”中應該得到怎樣的實惠?
王列生:在“文化惠民”的過程中,政府應努力兌現自己的文化承諾。百姓應獲得的文化實惠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要從剛性指標上解決公共文化支出在國家公共財政支出的比例合理性問題。這實際上是要解決公共文化服務的公平性訴求。比如,現在公共文化支出僅占整個財政支出的0.5%左右。而就是這0.5%(的撥款)能夠真正用到百姓公共文化服務上的就更少,老百姓在文化利益分配上處于弱勢地位。
第二,老百姓在文化利益分配上的利益份額不足。我們在為老百姓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過程中缺乏計量體系,比如公共衛生服務,國家每年給老百姓的標準是量化的,而在文化服務上,這個標準還沒有。所以應該通過精密測算,得出老百姓獲得文化福利的精密指標。
第三,目前我們將公民的“文化實惠”過多地理解為娛樂需求,但公共文化需求主要不是指娛樂需要,而是人的人格塑造、精神需要。公共文化建構的是日常文化理性、文化秩序、文化倫理、文化人格,能夠使老百姓在文化生活中凈化心靈、弘揚理性,使老百姓的公共生活空間更加和諧。
《民生周刊》:在文化機構免費開放之后,您覺得下一步我們的目標是什么?
王列生:我覺得下一步的主要目標是加強包括免費開放在內公共文化服務的制度設計,解決測算技術化和服務制度化的問題。不解決這些問題,不把制度的漏洞補上,文化機構的免費開放也是進行不下去的。
□ 編輯 周 旭 □ 美編 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