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之聲
2011年2月18日
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簡稱IEA)近日發布報告稱,中國國有石油公司并不像外界普遍所想的那樣受中國政府操控。
盡管中國國有石油公司在全球擴張的動機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但這些公司的經營獨立于政府之外,所作的海外投資決策也同其他決策一樣受到商業利益的驅動。
報告稱,中國國有石油公司的多數股權雖然掌握在政府手中,但它們并不由政府經營管理。相反,這些公司的業務決策主要出于商業目的,是為了抓住全球市場中的機遇。
除政府持股外,私人股東也持有這些國有石油公司旗下公開上市的子公司的少數股權。中國最大的國有石油公司包括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和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IEA的報告稱,29年中國國有石油公司的并購規模達到182億美元,占全球油氣行業并購總規模的13%。
目前中國幾家主要石油公司足跡遍及31個國家,有權享有其中20個國家的石油產出,尤其是哈薩克斯坦、蘇丹、委內瑞拉和安哥拉。過去兩年里,中國在油氣方面的跨國收購總價值達475.9億美元。
隨著今年中國石油需求接近兩位數的增加,這股“走出去”的趨勢得以延續。據國際能源署的報告,自1993年起,中國就一直是石油的凈進口國,現在幾乎完全依靠進口石油滿足國內不斷增長的需求。這份報告預測,未來五年全球石油一半的需求將來自中國。
中國油氣需求的增長推動了中國石油企業的發展。29年全球石油需求下降124萬桶/日,但同期中國需求卻增長70萬桶/日。
報告指出,中國國有石油公司進行的海外投資引發了外界對它們可能封鎖對其他進口國供應的懷疑。
但報告稱,這并非實情。這些公司的投資大大提高了全球油氣供應。
報告撰寫者之一JulieJiang在一份聲明中稱,中國國有石油公司并不像許多人所想的那樣是中國政府控制的“傀儡”,這些公司最近幾年進行的投資受很強的商業目所驅動,而不是受到了政府的影響。
(摘自《華爾街日報》)

2011年2月24日
國際能源署近日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稱,中國國有石油公司的海外投資是獨立的企業行為,擴大了全球石油和天然氣的產能以及產品供應,并沒有阻擋其他國家的石油能源供應。對于中國的石油公司在秘魯、蘇丹等看起來具有政治風險的地區的投資,國際能源署的報告認為,這些投資使中國的國有石油公司們獲得了重要的企業發展和業務增長,并進而成為全球市場范圍內的重要能源生產者。
這份研究報告否定了那些由于偏見,或者缺乏對事實的了解的評論者對中國國有石油企業的錯誤解讀。
形成此類錯誤解讀的原因有很多種,對中國當前的國有企業市場化程度缺乏了解,是最主要的原因。
其次在于美國和歐洲主要對外投資國家在遭遇金融危機后,對外投資或者金融援助的能力受到限制,來自中國的對外投資在這一時期第一次超越了傳統的向“亞非拉”投資的歐美國家,西方輿論對于這一最新的現象和新興事物,需要一定的時間來進行消化,調整心理。
最后,中國當前的對外投資主要集中在亞非拉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對歷史中的帝國理論的投資行為有相似性,但是,中國的投資只集中在發展中國家的原因,在于中國的投資在美國等發達國家仍然受到各種限制。
當日本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時,其對外投資的資產分布比例,與中國有所不同,主要是由于日本的對外投資中,投向美國和歐洲等發達國家的部分受限很小。美歐等主要國家認為,一個經濟崛起的日本,不會在全球政治上挑戰美國霸權,而且一個在二戰后重新崛起的日本,會成為美國在亞洲的強大同盟。但是如果中國走向全面崛起,挑戰美國霸權就難以避免。所以現在,中國遠沒有上個世紀日本崛起時的良好外部環境。
近年來,隨著中國石油企業的海外勘探開發陸續有斬獲,中國油氣企業資源過度集中于國內的風險已明顯降低,并將進一步降低,銷售收入過度集中于國內市場的風險相應更加突出。
因此,中國企業在開拓能源消費高增長的新興市場的同時,也不可忽視開辟發達國家市場,因為在中短期內,只有龐大的發達國家市場能給中國企業提供足夠大份額的預期銷售收入。
根據相關機構的統計,剛剛過去的一段時間內,由于對美國長期財政的可持續性的擔憂,一些美歐的基金經理已經開始提前布局,離開美國長債市場。
所以,對于中國這樣具有龐大外儲投資資產的國家而言,一方面除了繼續在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擴大投資、以最大幅度來減低對美國債券的被動購買和持有數量;另一方面,爭取在市場出現風險之前,加速在全球的能源和多種大宗商品的生產供應領域投資布局,尋求及早從債市轉移的安全之路,當為關鍵。
(郭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