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增專欄
痛定思痛利比亞
■李永增專欄

中資企業此次“兵敗”利比亞的關鍵在于信息不明,對投資國的國情吃得不透,對國際宏觀形勢的把握不到位。這次教訓再一次警示我們,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若非此次3萬多人大撤離,多數中國人對利比亞的印象仍然很陌生,最多知道“卡扎菲”。因為距離太遙遠了,從北京飛往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將近十幾個小時,而且沒有直達航線。真不知道在那個朦朧的國度里,怎么會突然冒出三四萬中國人?一架載客20多人的波音767客機,放空去,滿載回,往返一趟需要三十多個小時,全部接回這些落難同胞,至少要飛150架次。簡單計算一下就會得知,這是一個多么復雜、艱巨、高成本的系統工程。
利比亞,一個位于地中海南岸、撒哈拉大沙漠北緣的阿拉伯產油國,地下資源豐富,已探明石油儲量440億桶,天然氣儲量1.5萬億立方米。得天獨厚的“黑金”使利比亞成為非洲首富,政府對生活必需品實行補貼,改善住房條件,全民享受免費醫療,6~15歲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在中國人眼里,利比亞人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不愁治不起病、不愁上不起學,社會安定,民風淳樸。
在觀光客的筆下,利比亞留給人們的同樣是明亮的色彩:的黎波里建筑物的綠色,撒哈拉大沙漠的金色,“沙漠之舟”單峰駝的白色,再加上地中海和天空的藍色,難得的祥和、靜謐。
23年聯合國取消了對利比亞長達10年的制裁后,這個富裕的產油國開始進行大規模基礎設施重建,充裕的支付能力和項目贏利前景,吸引了來自歐洲、日本、韓國的眾多企業,與之同來的還有埃及、敘利亞、突尼斯、巴勒斯坦等國的10萬左右務工人員。中資企業和來自中國的工人也是這個時候開始陸續進入利比亞。
據中國駐利比亞使館提供的資料,29年中資企業在利承包工程總額約180億美元,涉及住房、鐵路、石油、通信等領域,在利注冊的中資企業20余家。商務部提供的最新信息顯示,目前中國在利比亞開展投資合作的企業共75家,項目50個,在利管理和勞務人員360余人。新華社的報道稱,在利比亞工作的中國員工總數逾4萬人,其中央企派出的員工約為3.38萬人,其余為地方企業派出。這大概就是沖突爆發前,中國人在利比亞的基本情況。
反政府抗議示威很快演變成武裝沖突,外國人負責施工的建筑工地、營地等,成為劫掠的重點。截至2月23日,中方27個企業工地、營地遭襲,部分人員受傷,大批車輛、施工機具、材料、辦公設備及現金等,被搶、砸和燒毀。有報道稱,中方的直接經濟損失已達15億元人民幣,陷入極度驚恐的員工被迫撤離,漫無目的,甚至一度躲進浩瀚的撒哈拉大沙漠。利比亞的天空被春天常見的沙塵暴染成了“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
2月22日,中國政府決定派包機接回在利比亞的中方人員。迅速的決策和堅決的行動,贏得了全國人民的喝彩和國際社會的高度贊譽。但成本高昂,中資企業的損失難以計數。且不說人員撤離本身所產生的費用,那些扔在利比亞的半拉子工程、大筆的前期支付、銀行貸款的還本付息、利政局長期前景不明導致的進退維谷等等,這僅是舉其大者。“走出去”的最大風險莫過于政局不穩、甲方變幻莫測。這次的利比亞亂局令中資企業碰了個正著。
痛定思痛,此次失策的最大癥結究竟何在?危機爆發前,有媒體將其歸納為五個方面:一些政府部門和企業辦事效率不高;市場運行機制不健全;該國實行的代理制有別于國際貿易慣例;法律法規不健全引起的貿易糾紛;中資企業之間的競相壓價等。這不能說不全面、不系統,但是不關鍵。
中資企業此次“兵敗”利比亞的關鍵,就在于信息不明,對投資國的國情吃得不透,對國際宏觀形勢的把握不到位。中東、北非多米諾骨牌式的政局大動蕩,事出有因,但大多數在利投資企業置身事外,事先無預測、無預警、無預案,事發時多數央企在利比亞的負責人返回國內參加年度工作會議,麻痹大意程度可見一斑。只看見地中海的藍天白云,沒有提防撒哈拉大沙漠沙塵暴的突如其來。這次教訓再一次警示我們,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不可只知己不知彼,教訓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