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 鍵
北極爭油“熊”起早
■文/成 鍵
俄羅斯積極籌謀,爭奪北極的帷幕已經徐徐拉開,但至少在本世紀中期以前,對這一地區的爭奪還難以導致激烈的爭端和沖突。

1月15日,BP(英國石油公司)和俄羅斯石油公司共同發表聲明,雙方將建立全球戰略聯盟,攜手勘探開發北極油氣資源。這兩個能源巨頭開始了堪稱具有歷史意義的重要合作,在國際能源界掀起了不小的風波。
俄羅斯的北極之謀能否實現?北極能源的爭奪戰是否一觸即發?
BP一直是在俄羅斯最活躍的跨國能源公司,與俄羅斯歷屆政府保持了良好的關系,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早在23年,BP就和俄羅斯AAR財團合資創建了BPTNK公司(秋明英國石油公司),雙方各持有50%的股權。BP和俄石油的戰略合作也由來已久。26年,BP收購了俄石油發行的價值10億美元的股份,從而擁有了該公司3%的股權。兩家公司還簽署了旨在開發北極大陸架的備忘錄。
作為本次聯合開發戰略合作項目所達成的協議,雙方同意交叉持股。交叉交易完成后,俄石油將持有B P公司5%有表決權的普通股。作為交換,BP將持有約9.5%的俄羅斯石油公司股份。這標志著首個國有石油公司和國際石油公司之間與股票交易掛鉤的重要合作伙伴關系的建立。
然而,就在該筆交易等待相關監管部門批準的時候,BP-TNK的俄羅斯AAR財團公開表示反對此項交易。他們聲稱,按股東協議,在俄羅斯和烏克蘭境內的所有石油天然氣計劃都應通過BP-TNK實現,只是在公司不感興趣的情況下可以例外。BP-TNK沒有得到關于在陸架工作的建議,這筆交易損害了其權利。AAR財團在這個基礎上通過倫敦最高法庭停止了俄羅斯石油公司和BP的交易效力。
3月1日,BP-TNK發表聲明,提出作為中介方的建議。方案如下:BP-TNK公司的俄羅斯股東愿意獨立購買英國石油公司5%股份并同俄羅斯石油公司10%的股份進行交換,成交價為80多億美元。
看上去這是一個各方都滿意的方案:BP向BP-TNK出售自己的股票,而BPTNK用這些股票去換俄石油的股票。這樣BP-TNK將增加自己擁有的俄石油的股份,而俄石油則將增多5%BP的股票。通過第三方的介入和令人眼花繚亂的資本運作,俄石油加強了同BP-TNK間的伙伴關系,BP也將獲得在俄羅斯增速發展自己項目的可能性,同時也有可能開始在北極的開發工作。
盡管該方案通過的可能性較大,但這個事件的先揚后抑,柳暗花明,說明俄羅斯對于外國公司直接控制其能源上游資源仍然充滿戒心。在俄石油、BP和BP-TNK的三角鏈條中,AAR財團代表了俄羅斯國內能源勢力的利益,與俄石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并且扮演了強大的院外集團的角色。盡管俄政府反復強調對BP在俄羅斯發展的支持,但也表示無意插手所謂的“商業糾紛”。表面上,事件的反復是AAR因商業利益受損而提出質疑,實際上牽涉到了俄羅斯中央政府和能源寡頭之間的利益沖突,以及俄羅斯各界對跨國能源企業深層次的不信任。
對于BP來說,因墨西哥灣石油泄漏事件造成慘重損失,能為其帶來石油產量1/4和儲量1/5的俄羅斯油田越發凸顯出重要性來。因此,盡管最終方案有些不盡如人意,但出于對在俄利益的難以割舍,其接受俄羅斯伙伴提議的可能性極大。
從全球層面看,隨著資源國有化運動的蓬勃開展,跨國公司的傳統領地已經縮減至20%。這也正是失去上游資源的跨國公司拼命擠向資源國,并接受越來越苛刻的產銷條款,而資源國的國有石油公司卻愈發強硬的原因所在。
本次合作所涉及的重點,即俄石油(或者BP-TNK)與BP公司此番合作開發的目標地是位于俄羅斯南喀拉海北極大陸架的三個區塊:EPNZ1/2/3區塊。俄石油于2010年取得了這些區塊的開發許可證,開采區域總面積約為12.5萬平方公里。該地區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未開采油氣資源,估計石油蘊藏量達51億噸,天然氣藏量達3萬億立方米,極具勘探前景。無論面積還是勘探前景,此區域都能與英國的北海油田相提并論。
同時,BP公司和俄石油還計劃在俄羅斯成立一個北極技術中心。為安全開采北極大陸架蘊藏的油氣資源,技術中心將與俄羅斯及國際領先的研究機構、設計部門和高等院校通力合作,進行技術研發,開展工程實踐。該技術中心將充分借鑒B P在深海開發領域的經驗和教訓,重點研究安全作業、環境保護和溢油應急反應能力建設。
如今在全球范圍內,可開采的油氣資源越來越少,開采的成本也在不斷提高。而少數資源豐富能開采的區塊也更多地集中在一些有爭議的區域或者開發成本很高的區域。這次BP和俄石油要聯合開發的北極格陵蘭島區塊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根據《230年前俄羅斯能源戰略》,北極海域和亞馬爾半島是俄政府需重點投入的大型能源項目。但對俄政府而言,開發這一廣大區域,既沒有充足的資金,又缺乏遠洋勘探和開采的經驗與技術,引入戰略投資者成為必然。盡管墨西哥海灣漏油事件使得BP狼狽不堪,但總的來說,它仍然是一家技術領先、實力強大的跨國企業,且與俄羅斯各界保持著相對良好的關系。俄政府可以通過BP-TNK對整個項目進行更為有利的控制,因此,BP也就成了俄羅斯的首選合作對象。
盡管俄羅斯控制的北冰洋水域面積相當于加拿大、挪威、丹麥和美國所控制的北冰洋水域面積的總和,并且在北極開發戰中處于領先位置,但它的目光仍不僅限于這一塊海區。早在上世紀20年代,蘇聯政府就曾對橫跨北極中心區域的羅蒙諾索夫海嶺宣示過主權。俄羅斯一直認為,這片區域是俄羅斯的“天然”主權范圍。27年8月,俄羅斯兩名科考隊員乘坐深海微型潛水器深入北冰洋極點下40多米處,在海床上放置了內裝國旗的膠囊狀金屬容器。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證明北冰洋水下綿延近20公里的羅蒙諾索夫海嶺是俄羅斯西伯利亞北部地區大陸架的自然延伸,屬于俄羅斯的大陸架。
如果俄方這一主張成立,就意味著包括北極點在內的120萬平方公里將成為俄羅斯的轄區,相當于法國、德國與意大利三國領土之和。它還將與丹麥的格陵蘭島、加拿大甚至美國的水下管轄區交界,這片區域有可能在將來成為引發主權爭端的熱點地區。
除俄羅斯外,美國海軍已經擴大對因氣候變暖而發生融冰的北極地區的巡邏范圍。加拿大、丹麥和挪威也都為維護自己在北極的利益付出了不少努力。各國對北極地區的興趣如此濃厚,究其原因,主要是航道和礦藏的利益之爭。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海冰融化,北冰洋通航逐漸成為可能。除傳統的主要經過加拿大的西北航道之外,29年夏天,德國兩艘貨船從韓國出發,成功穿越傳說中無法通航的北冰洋東北航道,最后抵達荷蘭鹿特丹港。新航道西起西歐和北歐港口,穿過西伯利亞與北冰洋毗鄰海域,穿過白令海峽到達日本、韓國和中國等國港口。現在越來越多的航運公司開始試經北冰洋通往亞洲的黃金貿易航道。這條北冰洋航道比傳統走蘇伊士運河要縮短航程一半左右。對超級貨輪而言,節省的燃料費用高達數十萬美元。根據北冰洋冰雪融化的速度,在10年內,北冰洋上的冰雪有可能在夏季完全融化。北冰洋航道一旦開通,既可以縮減繞行馬六甲海峽、蘇伊士運河的航程,節省航行時間和運費,也避開了索馬里海盜的威脅。
此外,據預測,在這一地區蘊藏著超過90億到10億噸的原油和天然氣,大約占世界未開發原油和天然氣儲量的25%。開采技術的進步和運輸條件的提升,為北極地區的油氣開發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在傳統能源產區日益枯竭、油價居高不下的今天,北極地區的油氣爭奪戰,必然將逐漸升溫。
雖然俄羅斯對北極地區的主權聲明從未得到過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國際社會的認可,但通過先行引入國際能源公司對北冰洋大陸架進行勘探和開采,既能獲得寶貴的能源和航道、地質方面的一手資料,為俄羅斯在北極繼續開發積累經驗,又可以先下手為強,通過國際項目合作的方式拓展主權未定地區,從而為自身在即將到來的爭奪戰中搶占制高點。
有些專家認為,“爭奪北極的斗爭”在近期內就會導致嚴重的國際性后果,以北極為對象的地緣政治爭斗在今后幾年里很可能成為國際關系的又一個組成部分。不過在筆者看來,北極地區的開發仍然存在著許多制約條件。
首先,北冰洋的爭奪是經濟利益之爭而不是領土之爭。
目前,除鞏固實際控制的海區以外,包括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丹麥等在內的北冰洋沿岸國家,都在忙于通過科學考察來論證本國大陸架和北冰洋海床之間的聯系。它們提出的觀點大都是“北極大陸架歸屬論”。但根據《國際海洋法》規定,沿海國對大陸架的權利不是主權,而是對其中自然資源的主權權利,即勘探開發這些資源的專屬權利。大陸架不是沿海國的領土,從這個意義上說,各國爭奪的是油氣等資源的管轄和開采權,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領土爭奪。
其次,北極航道的通航還有待時日。
盡管已有越來越多的貨輪通過北極航道,安全抵達亞洲的目的地。但這些貨輪要么需要破冰艦保駕護航,要么自身就有加厚船殼的雙層船體,而目前全世界這樣的運輸船為數不多。更為關鍵的是,由于北極航道的通航仍是季節性的,大部分時間仍不可通過。因此,短期內這一航道的運輸量仍將處于很低的水平。
最后,北極地區的油氣開發仍困難重重。
雖然本次B P和俄石油聯合開發北極大陸架已經如箭在弦上,但由于氣候嚴寒,地質條件復雜,運輸不便,從勘探到開發還會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北極地區的生態環境非常脆弱,一旦發生環境災害事件,后果將不堪設想。墨西哥灣原油泄漏的警鐘仍在耳邊回響,環境保護的壓力對于B P和俄石油而言可謂異常沉重。因此,對南喀拉海地區的油氣開發,必將是一個漫長而謹慎的過程。
總之,盡管俄羅斯、美國、加拿大、丹麥等沿岸各國對北極地區的爭奪已經徐徐拉開帷幕,但目前仍在布局和勘探階段。按照目前全球變暖的速度,北冰洋地區的海冰在本世紀末之前還不至于全部融化。在這一既成事實發生之前,有鑒于北極大陸架商業開發的巨大風險和惡劣的自然氣候影響,可以預見,至少在本世紀中期以前,對這一地區的爭奪還難以導致激烈的爭端和沖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