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婧瀚 王 鵬 劉 楊
89小時驚心歸家路
■文/楊婧瀚 王 鵬 劉 楊

終于回到了北京。2月26日14時45分,搭載23名駐利比亞中國石油管道員工的飛機平穩降落在首都機場,最后一批歸國人員全部安全到達。至此,這場89小時的緊急撤離行動圓滿完成。
回想起剛剛過去的89小時歸鄉路,中國石油集團管道局國際事業部利比亞地區公司經理單清禁不住思緒起伏:在這段驚心動魄的撤離中,他只睡了5個小時。此刻在他胸中激蕩的,有重回祖國母親懷抱的激動,也有心有余悸。這位凱旋的漢子坦承,他其實“做了最壞的打算”……
“說當時槍林彈雨可能有些夸張,但枕著槍炮聲入眠確是實情。”單清表示。利比亞政局發生動蕩后,首都的黎波里的安全狀況陡然惡化。項目部營地周圍響著各種槍聲,大批武裝分子示威游行,對外資公司打砸搶燒,很多公司與營地都付之一炬,損失慘重。
2月20日11時,利比亞時間凌晨5點,單清在利比亞營地總部召開全員應急會議,部署24小時攝像頭監控、24小時巡邏報警、資料設備拷貝封存等一系列應急措施,同時制定出應急逃生方案。
但讓人揪心的是,槍聲在繼續,打砸搶燒在持續,安全形勢不斷惡化,通信時斷時續……
形勢急迫,前所未有!中石油集團公司與管道局高度重視駐利比亞員工的安危。2月21日23時,利比亞17時,集團公司緊急召開利比亞形勢評估應急方案會。會上集團公司總經理蔣潔敏下達了中石油駐利比亞人員全部撤離的命令。30分鐘后,管道局及局國際事業部、利比亞地區公司在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成立了管道員工撤離利比亞指揮部和撤離小組,組長由管道局副局長陳慶勛擔任,魏群、單清擔任副組長。同時,撤離小組拿出一套方案:的黎波里部分管道員工先行撤離;ZOC現場和注水現場56人盡一切辦法,立即向總部集結。
方案雖已形成,但每個人都知道撤離行動之急、任務之重、難度之大,是一般應急機制無法應對的。同時,利比亞不可控制的安全形勢,也為撤離行動增添了無法預知的難度。面對嚴峻形勢,管道局、局國際事業部調兵遣將,排兵布陣,局長趙玉建多次強調:“一定要把確保員工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一個都不能少。 ”
利比亞2月21日21時,的黎波里辦公地點所有資產、文件全部整理完備,大型設備、車輛全部封存完畢,資料全部拷貝完成。
利比亞2月21日22時,首批22名駐利比亞管道員工具備撤離條件。23日22:30回國人員到達北京首都機場,中途中轉迪拜,行程31小時。
利比亞2月23日13時,第二批11名回國人員具備撤離條件,并于24日12:15到達北京首都機場,中途中轉迪拜,行程17小時。
這兩個消息讓海內外的石油人暫時松了一口氣,可遠在卜雷加港ZOC現場和奧巴里注水現場的人,究竟怎樣了?
從ZOC現場到的黎波里90公里的路線,需要穿越利比亞局勢最為動蕩的東部地區,一路上危機四伏。在ZOC項目經理徐東杰有關利比亞撤離的記憶中,最深的不是布瑞格的隆隆槍炮聲,也不是面目猙獰的搶匪,更不是希爾特那個瑟瑟發抖的冷雨夜,而是讓他差點回不來的武裝關卡。
2月21日,徐東杰帶領ZOC現場兩人向的黎波里總部集結。“我們一路上經歷了60多道武裝關卡,能回到總部真的是太幸運了。”徐東杰描述當時的情景說,“每道關卡都有多名武裝分子用機關槍指著我們的頭審問,稍有差池可能就回不來了。”一路上槍聲、炮聲、喊叫聲密集不斷,垮塌的房屋、被砸扁的車、被焚燒的公司,甚至還有被砸傷、被打死的人,受災群眾四散逃離,只有徐東杰他們一路風馳電掣地狂奔。
2月23日23時,徐東杰一行在輾轉換乘當地車、打出租車,甚至步行后,終于到達的黎波里總部,耗時49小時。
由利比亞地區公司副經理孫碩昌帶領的53人在距離總部120公里的注水項目現場接到撤離命令后,連夜整理設備資料,利比亞時間2月22日凌晨已準備就緒,隨時待命。
2月23日,利比亞凌晨2點,孫碩昌接到消息,撤離小組與奧巴里當地民航成功聯系到一架飛往的黎波里的包機。“營地總部在的黎波里安排車輛接應,一路上始終保持著緊密聯系,使我們順利到達。”孫碩昌說。
2月24日凌晨1點,利比亞23日19時,剩余76人,全部集結完畢。這時,國內傳來喜訊:中石油與馬耳他聯系了一架“SOS”航班,將所有在的黎波里的中石油員工接往馬耳他。還沒來得及歡喜,他們再次接到消息說只有53個空余座位。
舍誰?留誰?留下的人將面臨怎樣的險情?不敢想象。
所有人你推我讓,并一致決定讓連續多天未曾合眼的單清先走。單清卻說:“有一人不回去,我就不回去,我必須最后一個走!”艱難抉擇后決定:讓最疲憊的ZOC現場與注水現場的人先行撤離。
2月24日23時,利比亞17時,53人順利登上“SOS”包機,并于馬耳他分別登上前往德國法蘭克福、慕尼黑,意大利羅馬的航班。
接到消息,單清放下心來,回頭望望剩下的22人,心里暗下決心—“必須安全回去!”
利比亞25日凌晨,單清帶領22人向的黎波里機場趕去,盡管已經有了思想準備,可還是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到處都是人!”單清對當時機場混亂情況記憶猶新,黑壓壓的人群從視線這頭擠到視線那頭,被前推后搡的身體根本無法保持直立,耳邊還不時有警察開槍鎮壓的槍炮聲。20米的距離,單清他們6小時后才“挪”了進去。
此時,通信已全部中斷,嘈雜聲、喊叫聲、槍炮聲,你推我搡的人群,還有不斷顯示航班取消的大屏幕……所有人都在忐忑不安中翹首等待。
“有一班飛往迪拜的航班沒被取消!”一直緊盯機場大屏幕的利比亞地區副總經理韓利華大聲喊道。隨即他趕緊躲到柜臺底下偷偷上網,向國內匯報航班次與人員安全情況。
2月25日17時,利比亞11時,由單清帶隊的23人順利登機。臨行前,他忍不住回望了這片奮戰了7年多的土地,不禁百感交集:“沒有中石油的強大支持,沒有管道局的不懈努力,我們現在沒準兒早已淪落在難民堆里不知出路。”
2月26日14:50第六批也是最后一批由單清帶領的23名歸國人員到達北京首都機場,行程26個小時。至此,駐利比亞管道員工全部安全返回。
89小時中,駐利比亞管道員工的一舉一動,都牽扯著國內管道人的心。2月20日始,管道局國際事業部便有專人與前線員工保持聯系,22日撤離小組在組長陳慶勛的指揮下,總體統籌并24小時跟蹤駐利比亞員工的撤離行動。
利比亞通信與網絡狀況并不穩定,這讓后方人員除了擔心還是擔心。他們24小時不間斷以Q Q、郵箱和電話聯系前線,并每兩小時一次向管道局、集團公司反映前線員工遇到的困難與需要。
管道局國際事業部322這個小小的房間,成為與前線聯系的指揮中樞,三天四夜大家始終守在電話旁、電腦旁。這里更像一個信息中轉站,大量的信息在這里匯集,又從這里發散出去。對他們來說,最動聽的聲音也許就是駐利比亞管道人的一聲—“我們平安回來了!”
2月26日下午,管道局以及國際事業部的相關領導、員工以及員工家屬,早早來到首都國際機場,等候管道員工的歸來。鮮花、橫幅早已備好,人們望眼欲穿。
同天15時20分,由單清帶隊的回國人員一個一個走出航站樓,接機的人群爆發出一陣歡呼——23個,一個都不少!
陳慶勛緊緊握住歸國員工的手,一聲“歡迎回家”,讓很多人眼泛淚光。單清向他報告說:“最后一批駐利比亞人員已全部安全到達,我們終于平安的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