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陳淑玉 本刊實習記者 陶菲菲

▲北醫六院率先簽訂多點執業協議的醫生勝利(右一)與專家一起探討病人情況
2011年3月1日,隨著《北京市醫師多點執業管理辦法(試行)》和《北京市中醫類別醫師多點執業管理實施辦法(試行)》規定的開始實施,一直存有爭議的北京醫生多點執業開始正式合法化。然而,多點執業實行兩個多月之后,北京市醫生多點執業的進展如何?多點執業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醫院的院長和專家對醫生多點執業持有怎樣的看法和建議?日前,記者采訪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北京大學醫學部、北京市垂楊柳醫院、北京阜外醫院、煤炭總醫院等醫院,對多點執業的情況進行了了解。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自醫生多點執業政策實施以來,廣大醫生反應積極,目前北京市已有100多名醫生提出意向。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目前已有一名精神科醫生與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簽訂了多點執業協議,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煤炭總醫院正在制定關于多點執業的相關措施。一名三甲醫院負責人告訴記者,雖然醫生多點執業已經合法,但是有些醫院專家到外地“走穴”的現象仍然存在,跟以前相比變化不大,有的“走穴”醫生并沒有向醫院提交多點執業書面請求。
在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記者見到了該院率先簽訂了多點執業協議的醫生勝利。他是一位青年醫生,是精神科的主治醫師。勝利告訴記者,他在3月7日就與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簽訂了多點執業協議,但是具體程序仍在辦理中,他還沒有正式到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執業。當談及簽訂多點執業協議的原因時,勝利說:“我所在的科室很早就與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開展了會診合作,這次協議的簽訂讓我們有了法律的保障,更容易開展管理,更加合法化了。”他笑著補充說:“這就像小二黑和小芹本來就很好,正好趕上了自由婚姻的好政策,倆人就登記啦!”
勝利告訴記者:“精神科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科室,主要處理心理障礙的患者。現在很多有心理障礙的患者并不都到專科醫院精神科求診,我們必須要延伸服務。醫生在治療過程中發現患者存在明顯的心理障礙,如果沒有精神科專業醫生的幫助參與,治療起來比較困難。我所在的科室是聯絡會診科,與其他醫院開展合作也是我們的工作內容。我們科室與其他醫院以前的合作方式是有患者需要精神科醫生幫助時,我們就趕過去,很多的時間都浪費在路上了。簽署多點執業協議后,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可以將需要精神科醫生幫助的患者集中起來,我定時去看診,這樣就提高了效率。”
提及大多數醫生擔心的醫療風險問題,勝利告訴記者:“不管在哪里執業,都會存在醫療風險。精神科是一個醫療風險相對比較低的科室,我簽署的多點執業協議中標明,醫療過程中,如果是因為醫生的責任出現醫療事故,醫療風險由醫生承擔。如果出現意外醫療事故,醫療風險由保險公司承擔。我到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執業的報酬是雙方醫院協商后,決定按患者人數收費的,和在本院差不多。不過這些手續辦理比較煩瑣,需要提供執業證書、身份證、專業職稱證、醫療保險證書等。兩個月過去了,手續還是沒有辦理好。”
北京安定醫院是精神專科醫院,平時經常有一些醫院約請他們的專科醫生前去會診,但并沒有醫生提出簽訂多點執業協議意向。對此,安定醫院副院長鄭毅告訴記者:“我們和一些醫院建立了穩定的協作關系,醫生會到對口支援的醫院會診、查房、指導工作。我們醫院是鼓勵醫生去多點執業的,但是目前這種狀態能夠滿足雙方的需求,因此,對口支援的醫院和醫生都沒有提出多點執業的要求。”
采訪中,北京天壇醫院乳腺科一名年輕醫生表示,自己資歷尚淺,一般不會有醫院考慮邀請他去多點執業。此外,醫生的工作壓力本來就很大,業余時間除了提升業務素質,還要安排個人生活,沒有時間精力去其他醫院多點執業。
剛剛實施不久的多點執業有關試行規定,在醫療行業中引起很大反響,不少人在采訪中向記者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北京安定醫院副院長鄭毅認為,多點執業是我國醫療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雖然合法化了,但是勞資分配關系、人事關系還應有相應的變化。“比如醫院給醫生分了房、給了戶口,他到3家醫院執業,醫院該怎么管呢?”我國的醫生主要是“單位人”,由單位進行統一管理。因此,我國多點執業應在各醫院有序的管理下進行。他告訴記者:“我不久前曾去澳大利亞專程考察醫生多點執業,那里的醫生身份主要是‘自由人’,一名醫生經常到三四家醫院執業。澳大利亞的醫療體系是醫生起主導作用,醫院提供平臺,按服務和病種收費。澳大利亞政府會采取激勵措施鼓勵醫生到社區醫院、邊遠地區醫院執業,從而達到醫療資源的合理配置。但是同樣的政策在我國就不一定適用,目前我國全科醫生的比例和專業技能還不能滿足社區醫院的需求,老百姓對社區醫生的認可度也不夠。此外,我國的醫生都是‘單位人’,要到其他醫院多點執業牽扯到醫責險、勞資關系、養老等問題。因此,要想解決好這些問題,我們就要營造好的行醫環境、建立健全的保障機制,在法律、待遇、保險等層面都應做好相應的改變。”
鄭毅說:“大醫院的專家應該去社區醫院、二級醫院、一級醫院多點執業,但是實際上大醫院的醫生本來就很忙,精力有限。而且醫生是一個很穩定的職業,沒有到多家醫院簽約的動力,目前簽約的環境和形勢也不好。近些年來,我們醫院一些有名的專家自己的事都忙不過來,沒有時間和動力去多點執業。而更多的情況下是一種任務,是義務去幫助其他醫院。”
多點執業試行辦法的頒布是醫改的重要舉措,需要醫院、醫生和社會各種力量共同促成,回避不是辦法。鄭毅說,只要醫生把自己的田耕好了,大醫院的院長不會反對醫生參與多點執業。而且,公立醫院的全職醫生用本職工作時間去其他醫院執業,應該由醫院對醫生的所得收入進行二次分配,這些具體制度都需要細化。
針對醫生多點執業這一問題,鄭毅結合在澳大利亞的深入考察提出以下建議:現行法律法規亟待修改;應加強醫生的自律和考核制度;必須建立嚴格的監督和管理制度;強調收入透明化和科學管理;加大社會環境的改善和宣傳力度。應該以“科學發展觀”的思路,科學地借鑒澳大利亞醫療改革的模式,建立一套適合我國特點的醫生多點執業模式。
針對多點執業合法化后可能帶來的問題,有關專家和政協委員也向記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全國政協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委員劉迎龍提出,我國的醫療改革都是在經濟上說話,改革進展到一定程度,人事也需要配套改革。人事不改革,什么都免談。如出了醫療事故怎么處理,這要在合同里定好。如果患者去醫院看病時,醫生到外面執業了,萬一出了問題怎么辦?還有一些院長反對醫生多點執業是因為醫院收入會受到影響,因此才三令五申規定不許醫生亂跑,擔心會把醫院的整個秩序打亂。如果醫院的費用90%都由政府來管,那多點執業可能就比較容易執行。如果90%的醫院收入都是靠醫院去掙,多點執業就不太容易開展。
北京大學口腔醫院院長俞光巖說,如果說一名醫生一星期工作5天時間,在原單位工作3天,在第2執業單位工作2天,那原單位憑什么要給他發工資、支付養老保險?如果醫生在原單位完成5天的工作后,在業余時間去其他醫院執業,這種情況可能是相對比較簡單的。然而,如果原單位占用醫生的時間比較多了,這里面就會產生問題。因此,多點執業具體怎么操作值得研究。但至少有一點比以前好一些了,醫生把所有的注冊手續都辦了,在業余時間去執業,屬于合法行醫,這個做法是很好的。當然,多點執業具體操作起來很難,還有很多問題需要一一解決。
北京友誼醫院黨委副書記張仲民認為,大多數醫院愿意選擇具有一定知名度、業務水平高的醫生來醫院多點執業,大大縮小了能夠參與多點執業醫生的范圍。有能力參與多點執業的醫生本來就有很多患者,平時也很忙,還要抽出業余時間去其他醫院執業,醫生的精力實在是難以應付。
北京同仁醫院副院長徐亮說,院長和醫生考慮的問題不一樣,如果病人到某家醫院住院開刀,而這家醫院的醫生去其他醫院執業了怎么辦,而且這并不只是開刀的問題,而是和院長的管理對立起來了。如果醫院的技術力量一般,其他醫院就會競爭,所以院長還得解決醫院整體的問題。
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曹洪欣認為,專業委員會、醫師協會對多點執業這個政策必須研究,因為這是件好事。醫生多點執業的情況現實存在,如果不承認多點執業,又制止不了它,還不如令其合法化。如果醫生多點執業不通過院長,醫生不向醫院打招呼,直接去另一家醫院執業,這樣就不是好的方式,應想辦法進行規范。多點執業是長期的社會化的過程,醫生到其他醫院執業,再領工資,那院長肯定說,這名醫生的養老保險應由社會來承擔。因此,這需要很多配套的措施。多點執業是非常慎重的事,每個大夫都不會草率去辦,都需要經過一個慎重長期的磨合,包括整個社會體制改革的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