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 金世元 整理 金艷 李京生鍇

▲菟絲子原植物
北京地區的中藥用藥習慣有其獨特之處,但歷史原因導致一些還值得研究的品種、炮制方法及其炮制規格都見不到了。現在老藥師、老藥工均已退休,年輕藥師對北京的用藥歷史情況了解較少,而一些老中醫的處方和一些文獻資料上又常見這方面內容,往往因找不到懂行的人咨詢而得不到滿意的答復。為繼承中藥特色,筆者對北京歷史上的一些用藥習慣作出介紹。
菟絲子塊又稱菟絲子餅,是菟絲子的一種炮制方法。菟絲子為旋花科植物菟絲子、歐菟絲子的干燥成熟種子。均系野生。主產于遼寧,吉林,河北,河南,山西等地。秋季果實成熟時割取植株,曬干,打下種子,除去雜質。藥材以籽粒飽滿、無雜質者為佳。炮制加工有兩種方法:①菟絲子 取原藥材,用清水漂凈泥土及雜質,曬干。②酒菟絲塊取凈菟絲子,置容器內用黃酒拌勻,至酒被吸盡,再放入鍋內加適量清水煮開花,用鏟不斷攪拌,待黏液水分將盡時,全部成黏絲狀,速加白面攪拌均勻,取出放于潔凈木板上,攤開,切成小長方塊,曬干。其成品呈小長方形塊,表面灰褐色或棕黃色,略具酒氣。功效同菟絲子。每100kg菟絲子,用黃酒15kg、白面15kg。
用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種子發酵加工而成。藥材以氣香者為佳。北京的加工方法有兩種:①清瘟解毒湯加工法 取調配好清瘟解毒湯飲片,置鍋內,用文火煎煮兩次,每次加水10倍量煎煮約1小時,分次濾過,合并濾液,與凈黑豆同置鍋內煮沸,不斷翻動,至湯被吸盡,黑豆膨脹時,取出。取青蒿與黑豆拌勻。置適宜容器內蓋嚴,置適當溫度下,待發酵后,取出,干燥,簸去青蒿。每100kg黑豆,用清瘟解毒湯一劑,青蒿15kg。清瘟解毒湯方:白芷、玄參、連翹、桔梗、黃芩、羌活、天花粉、葛根、淡竹葉、生姜、柴胡、川芎、赤芍、甘草等14味藥。此法是北京特有的炮制加工方法,用清瘟解毒湯煮可以增加淡豆豉的解表作用。②桑葉青蒿加工法 將桑葉、青蒿各7kg,用文火煎煮兩次,第1次加水10倍量,第2次加水8倍量,濾過,拌入凈黑豆100kg中,待吸盡后,蒸2小時至透,取出,稍晾,再置容器內,用煎過的桑葉、青蒿渣覆蓋,放入平均室溫為23℃房間內發酵(約半個月),至生出白霉衣時,取出,除去藥渣。洗凈,置容器內再燜7天。至充分發酵、香氣溢出時,取出,略蒸,干燥。成品呈橢圓形,略扁。長0.6~1cm,直徑0.5~0.7cm。表面灰黑色或黑色,皺縮不平。斷面黃棕色、灰綠色或棕黑色。氣微香,味微甘。功能:解表,除煩,宣發郁熱。
於術之名首見于清代《本草綱目拾遺》,認為本品雖屬術類,但健脾益氣、開胃進食之功倍勝其他術類。上世紀50年代前,北京地區使用金線於術、鶴形於術、種術等品種。
金線於術 主產于浙江南部的龍泉、云和等地,原為溫州藥幫經營。本品系安徽“種術”的移植品種,經改進栽培技術和產地加工方法,形成特有的形狀。此藥起土后,將根莖揉搓,壓緊呈圓球狀,個如荔枝,頂端保留一段細長的地上莖,曬干后略比線粗,為其本品特征,故俗稱“金線吊葫蘆”,或稱“金線於術”;其表面黃棕色,斷面黃白色,顯油潤,布滿紅色油室,稱“朱砂點”,氣味辛香,略有蒼術氣味。此類於術主銷北京地區中等藥店。
鶴形於術 主產于浙江天目山脈的於潛、昌化一帶,為深山野生,其性狀似白術,但較瘦長,底部“云頭”較白術為小,頂端留有一段地上莖,俗稱“鳳頭鶴頸”,又稱“鶴形術”。表面紅潤光澤,有縱皺溝紋,斷面黃白色,布有紅黃色點狀油室,氣極清香。此為術類珍品,以紙盒盛裝,主銷北京地區著名大藥店,如同仁堂、達仁堂、鶴年堂、同濟堂等。
種術 又稱“徽術”。本品主產于安徽皖南地區,以徽州(今歙縣)為中心的黃山、休寧一帶,多為栽培,一般栽植兩三年后,秋后起土,其形狀不整齊,大小懸殊,大者如拳,小者如指。小個的稱“小種術”,大個的稱“大種術”。其根莖細長者,盤成球形,常以泥土粘連,外用稻草纏繞。本品表面棕褐色,斷面與金線於術相同,氣味較濁。這類於術,過去北京地區主銷城鄉小藥店。
上述三種於術,新中國成立后貨源均已斷絕,為了解決該藥的藥源問題,上世紀50年代采用新昌、嵊縣等地的白術種子,引種于浙江於潛縣進行種植,用生曬方法加工者稱為“於術”,栽培方法與白術相同,但為使於術個小,下種時開穴較深,使其根莖生長受到限制,栽培的“於術”其性狀似白術而細長,“云頭”較白術而小,表面黃棕色,較光潔,頂端也留有一段地上莖,斷面呈黃白色。中心淡黃色,質地較嫩,氣清香。
冬術 此藥應用的歷史不長,首見于清代《得配本草》,稱“冬白術”。本品為白術采收后選擇較大根莖進行曬干而得,所以又稱“生曬術”或“曬冬術”。該品以質地柔潤、斷面紅黃色、香氣濃郁為特征,以往多采取奉化白術進行加工。該地因土壤關系,其產品質嫩筋少,為佳品,冬術主銷江南各大城市或出口,北京地區用量不多。
川芎 為傘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莖。栽培。主產于四川等地。藥材以個大、飽滿、質堅實、香氣濃、油性大者為佳。川芎的炮制規格有川芎片、酒川芎片等。
山川芎 即川芎在山區育種時剪下“芎苓子”后剩下的根莖“母子”。本品較川芎個小,疙瘩顯著,凸凹不平,油性小,質地枯燥,不豐滿,故有“山疙瘩”之名,香氣淡,質量次。本品以前北京地區不作川芎藥用,主要作香料使用。現今在藥材市場常見混入整川芎銷售,也有切片后摻入川芎飲片中銷售。
茶芎 又稱撫芎。江西、湖南、湖北等省栽培,為同科植物撫芎的根莖,系川芎的栽培變種。其根莖呈結節狀團塊,并有多數須根。表面灰黃色至黃棕色,有數個瘤狀突起,頂端中央有突起的圓形莖痕,不凹陷。關于撫芎歷史上就有這個藥名,北京也有這個品種,按處方要求分別入藥。撫芎的功效是長于疏肝解郁。實際上北京應用的撫芎是用小個川芎加工成小方塊,產品為不規則小塊狀。撫芎已經有其名而無其實,建議應研究恢復正品撫芎這個品種。
黃芪 為豆科植物膜莢黃芪、蒙古黃芪的干燥根。野生或栽培。主產于山西、內蒙古及東北等地。產于山西渾源、應縣的膜莢黃芪,內蒙古產的蒙古黃芪以根條粗直、粉質好,味甜具有濃郁的豆腥氣為地道藥材。
黃芪由于產地土壤不同,規格名稱各異,如產于黑龍江、吉林等地的黑色土壤生長的黃芪,表皮呈棕褐色,俗稱“黑皮芪”;產于齊齊哈爾的稱“卜奎芪”;產于寧安的稱“寧古塔芪”;產于山西、內蒙古的黃芪,表皮顏色相對較淺,多呈淡棕色,故稱“白皮芪”。
膜莢黃芪、蒙古黃芪因植物品種不同,其形狀也有差異,如膜莢黃芪(產于山西者)根頭多膨大,多空心,尾部漸細,質地韌而重,蒙古黃芪(產于內蒙古者),蘆頭粗細均勻,質地較嫩而柔軟,俗稱“鞭竿芪”或“箭桿芪”,為著名的地道藥材。
黃芪以前根據國內外應用習慣的不同要求,由產地加工廠將黃芪加工成多種規格,如炮臺芪,沖正芪等。①炮臺芪 選用優質黃芪的上中部,粗細均勻的部位,用沸水燙過,再用木板搓直,兩端用繩捆緊,扎成小把,兩端切齊,底部削成略尖,整把長約30cm,頂端直徑約10cm。形如炮臺形,故稱“炮臺芪”。②沖正芪 選條勻皮細的黃芪,用烏葉﹙為無患子科植物欒樹的葉片)、黑礬、五倍子等制成液體,將黃芪表皮染成藍黑色(仿制東北產的黃芪)再捆成小把。主銷東南亞各國。這些黃芪加工廠設在山西渾源、內蒙古、天津市河北區三條石等地。
黃芪的炮制方法有黃芪片、蜜炙黃芪,以前北京還用過黃芪皮,取黃芪上部老枯心部分,用水浸泡2~4小時潤透后,剝下外皮,切中段,干燥,過篩。
黃芪皮為不規則的段。外表面淡棕黃色或淡棕褐色,有細網紋,纖維性強。氣微,味微甜。黃芪皮,補氣利水,用于氣虛水腫,化濕乏力。
紅芪 又稱“紅皮芪”。《中國藥典》已經將黃芪與紅芪分開。本品為豆科植物多序巖黃芪的干燥根。主產于甘肅武都、岷縣、舟曲、臨潭、漳縣、西和、禮縣、武山等地,主銷甘肅、廣東、福建并出口。
北京不習慣用紅芪,在上世紀70年代北京市黃芪貨源緊張時由甘肅調進過紅芪,作為黃芪使用。
紅芪大部分為栽培品,野生很少,習慣認為栽培品質優,野生品種植后挖,一般在10月份起采收,除凈支根、須根、蘆頭,堆悶發熱,至體柔軟時,用木板搓直,使其結實順直,曬干即可。
紅芪呈圓柱形,少有分枝,上端略粗,長10~50cm,直徑0.6~2cm。表面灰紅棕色,有縱皺紋、橫長皮孔及少數支根痕,外皮易脫落,剝落處淡黃色。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并顯粉性,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棕色,射線放射狀,形成層環淺棕色。氣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紅芪以條粗均勻、表面紅棕色、質堅韌、斷面黃白色、粉性足、味甜、有豆腥氣味者為佳。功能主治同黃芪。
李時珍云:“天雄有兩種,—種是蜀人種附子而生出長者,或種附子而盡變成長者。生其形長而不出子,故曰天雄。”其來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干燥塊根。當今,天雄之藥是有其名、無其實的品種。過去曾以形長而肥壯者為天雄,現凡大個的附子皆可加工為天雄。本品主銷香港、臺灣以及日本等地,多作補火助陽藥應用。
其他的炮制方法還有煨法,如煨木香、煨葛根、煨生姜、煨草果等,現在已見不到了,甚至很少有人會炮制操作,令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