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瑞生 陳相銀 張紅蓮

▲皂莢樹
大皂角為豆科植物皂莢的成熟果實。豆科植物皂莢在一些地區為較常見植物,入藥部分有大皂角、豬牙皂、皂角刺、皂角子等,大皂角和豬牙皂被《中國藥典》(2010年版)分別收載。
皂莢,落葉喬木,高達15米。棘刺粗壯,紅褐色,常分枝。雙數羽狀復葉,小葉4~7對,小葉片卵形、卵狀披針形或長橢圓狀卵形,長3~8cm,寬1~3.5cm,先端鈍,有時稍凸,基部斜圓形或斜楔形,邊緣有細鋸齒。花雜性,成腋生及頂生總狀花序,花部均有細柔毛;花萼鐘形,裂片4,卵狀披針形;花瓣4,淡黃白色,卵形或長橢圓形;雄蕊8,4長4短;子房條形,扁平。莢果直而扁平,有光澤,紫黑色,被白色粉霜,長12~30cm,直徑2~4cm。種子多數,扁橢圓形,有光澤。不育果實小而彎曲,形似野豬牙,花期5月。果期10月。生長于村邊,路旁,向陽溫暖的地方。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大皂角主產河北、山西、河南、山東。此外,東北地區及江蘇、浙江、湖北、廣西、四川等地亦產。
大皂角,干燥莢果呈長條形而扁,或稍彎曲,長15~25cm,寬2~3.5cm,厚0.8~1.4cm。表面紅褐色或紫紅色,被灰白色粉霜,擦去后有光澤。兩端略尖,基部有短果柄或果柄斷痕,背縫線突起成棱脊狀。質堅硬,搖之有響聲。
剖開后呈淺黃色,內含多數種子。種子扁橢圓形,外皮黃棕色而光滑,質堅。氣味辛辣,嗅其粉末則打噴嚏。以肥厚、飽滿、質堅者為佳。
大皂角橫切面為外果皮細胞1列,類方形,排列緊密,外具角質層。中果皮外側有石細胞組成的斷續環帶,維管束常斜向排列,纖維束多位于維管束內側或外側,草酸鈣棱晶常見于石細胞群及維管束旁的薄壁細胞中,并有少數草酸鈣簇晶,中果皮內側有厚壁性孔紋細胞1至數列,類方形或長方形,其內外側常伴有少量纖維束。內果皮厚,白色,由徑向延長的薄壁細胞組成,并可見少數草酸鈣小簇晶。

▲豬牙皂
大皂角的功效是祛痰開竅,散結消腫。用于中風口噤,昏迷不醒,癲癇痰盛,關竅不通,喉痹痰阻,頑痰喘咳,咯痰不爽,大便燥結,外治癰腫。《本草圖經》曰:疏風氣。《本經逢原》曰:按大小二皂,所治稍有不同,用治風痰,牙皂最勝,若治濕痰,大皂力優。用法與用量為1~1.5g,多入丸散用。外用適量,研末吹鼻取嚏或研末調敷患處。
豬牙皂為豆科植物皂莢的干燥不育果實。秋季采收,除去雜質,干燥。
本品呈圓柱形,略扁而彎曲,長5~11cm,寬0.7~1.5cm。表面紫棕色或紫褐色,被灰白色蠟質粉霜,擦去后有光澤,并有細小的疣狀突起及線狀或網狀的裂紋。頂端有鳥喙狀花柱殘基,基部具果梗殘痕。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棕黃色,中間疏松,有淡綠色或淡棕黃色的絲狀物,偶有發育不全的種子。氣微,有剌激性,味先甜而后辣。功能與主治同大皂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