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殿軍:辛苦為了萬人潔
在城市中,有這樣一位穿梭于下水道的清淤工人,經常為各條道路的下水道清除淤泥雜物,無私奉獻,保障城市下水道的暢通,他就是大石橋市公用事業管理處一位樸實的清淤工人姜殿軍。1995年,姜殿軍榮獲了國家級“勞動模范”稱號,至今一晃16年過去了。雖然歲月剝蝕了一切,唯有姜殿軍那張黝黑的臉龐和那雙辛勞的手沒有褪色。
姜殿軍1982年參加工作,1990年入黨。作為一名老黨員,姜殿軍把“奉獻不言苦,追求無止境”作為自己的人生格言。他的工作主要是維修道路、清淘排水、河道清淤等。夏日里,管內氣味難聞,酷熱難耐,姜殿軍多次被嗆暈昏迷;三九天,刺骨的寒風吹得人瑟瑟發抖,可他從沒把這當成苦差事,毫無怨言。姜殿軍先后被主管部門評為“先進生產者”、“生產標兵”、“優秀共產黨員”,還先后榮獲了“大石橋市十大杰出青年”、“大石橋市模范共產黨員”、“營口市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個人”、“營口市勞動模范”、“全國勞動模范”等稱號。一道道光環,折射著姜殿軍“工作是快樂,勞動是幸福”的高尚情懷。
姜殿軍的師傅現在還記得大石橋市繁榮路修建的日子,也正是姜殿軍四個半月的兒子生病住院的日子。為了搶時間、爭速度,單位定額每人一天必須刨瀝青路面15平方米,可姜殿軍這個能吃苦的東北漢子一天竟刨下100平方米。虎口震裂了,他不管不顧地接著干;手掌磨出了血泡,他仍然不停歇。就這樣,汗水和著血水,姜殿軍與工友奮戰了一個半月,終于出色地完成了施工任務:一條寬敞明亮的馬路在市民腳下延伸。而姜殿軍卻失去了愛子,這成了勞模心中永遠的痛。
姜殿軍
2010年冬季,由于護城河河床較高,金屯橋洞下排水不暢,造成路面結冰,給行人和過往車輛造成不便。來到施工現場,工人們都愣住了,數九寒天,別說下河作業,就是在岸上站一會兒都會被凍得打冷戰。姜殿軍第一個跳進刺骨齊腰的河里,有淤泥就用鍬挖,有石頭就用手搬……領導和同志看著他臉凍得發青,渾身發抖,就勸他上岸暖和暖和,姜殿軍只是搖頭。在他的帶動下,十多天下來,大家清淤面達1000多平方米,挖出淤泥達1000多立方米。望著通暢的道路和河道,姜殿軍心里有說不出的暢快。
崇尚知識、不善言談的姜殿軍心里清楚,自己只有高中文化,是不能適應技術改造和創新的,于是他申請進修。單位保送他到遼寧省工運學院深造。三年下來,姜殿軍硬是“啃”下了學習這塊“硬骨頭”,并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了實際操作中。以前,安裝下水管需要4個人,現在運用姜殿軍的工作“竅門”,一個人就行,而且管子也不會被損壞,工作效率整整提高了3倍。
家人都知道,工作幾乎就是姜殿軍生活的全部。有一年,國家組織一批勞模到北戴河休養,然后去北京參觀。一天晚上,姜殿軍在看電視時,得知大石橋市下了大雨,他立即悄悄地買票返回大石橋市。來不及進家門,姜殿軍便一頭扎在疏通積水的奮戰之中。2007年的正月十五那天,一場罕見的大雪封堵了市內所有的道路,正在醫院打點滴的姜殿軍拔下滴流管子,馬上沖上除雪戰斗的第一線。姜殿軍整整三天三夜沒合眼,一直在廢寢忘食地指揮清雪,儼然成了“風雨中的戰士”、“風雪中的舞者”,過往群眾沒有不豎大拇指的。
姜殿軍經常告誡自己,“咱是黨員,干活就得像個樣子”,時刻以無私奉獻的精神默默實現著人生價值。不管勞動崗位發生什么變化,他那任勞任怨、不計得失的作風卻始終不變。去年三月份,大石橋步行街排水管線出現故障,要查出管線淤塞情況就得爬進管內進行檢查。管內空間小,氧氣不足,時間稍長,就會出現眩暈甚至生命危險。但堵塞管線不及時搶修,污水就會不斷上涌,導致路面大面積積水,給人們出行和日常生活帶來不便。在這關鍵時刻,姜殿軍主動爬進管內,檢查管線具體淤塞情況。查明原因出來后,姜殿軍的臉上和身上都是污泥臟水,手腳僵硬麻木,胃液直往上涌,呈昏沉狀態。但他只是稍微休息一下,又繼續投入到疏通管線工作中……
行者無疆。姜殿軍的足跡遍及大石橋市內的角角落落,沒人能計算出他的腳程。據不完全統計,幾年來,姜殿軍先后清理雨水井、污水井200多個,清除路邊臟土、垃圾500多立方米,淤泥600多立方米,清刨路面積冰400多立方米,每年義務獻工200多個工作日。為了城市的清潔,姜殿軍秉承“寧愿一人臟,換來萬人潔”的行業精神,任勞任怨工作,默默奉獻付出,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奉獻著老黨員的光和熱。姜殿軍說,在他的心中只裝著一個心愿:“要讓這座城市更美、更亮、更和諧!”
(大石橋市委組織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