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藝欣
引黃工地上的“黑包公”
——記山西省引黃工程管理局生產技術處共產黨員樊占良
■田藝欣

“7月26日,引黃工程北干線進行試通水,位于偏關縣下土寨的北干線分水閘首次開啟,黃河水以每秒1立方米的流量穿越隧洞緩緩流向調節水庫,這意味著同朔人民國慶前可引上黃河水……”近期媒體對引黃二期工程北干線試通水的大量報道,使“引黃入晉”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而那些工程建設者迎難而上、奮力拼搏的故事也漸漸被人們所了解。
現年58歲的樊占良,是奮斗在引黃工地上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共產黨員。他先后參與了南干線、北干線的機電設備驗收、交接工作,以認真、細致、嚴謹的工作作風聞名,被工友們稱為“黑包公”。
“卸貨”、“驗貨”、“交貨”與“溝通”,是樊占良 16 年引黃工作的關鍵詞。這項看似輕松的工作,做起來并不容易,有時甚至很苦,而老樊憑著一股“認真”、“能吃苦”的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獻,從簡單的事情做起,從細微之處入手,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
樊占良不是檢驗員出身,亦沒干過庫管,來到引黃局之前他所從事的工作都與之相差甚遠。
1977年,樊占良畢業于原平農校,響應國家對農林院校畢業生“社來社去”的號召,被分配到忻州地區五寨農業試驗站,從事育種工作。1986年,他被調到五寨縣農牧局工作。1988年,又服從組織安排來到了經濟開發辦(即現在的“扶貧辦”),擔任副主任。1990年,樊占良帶領同志們取得了一個大項目,在他的積極爭取和不懈努力下,山西晉達中藥廠落戶五寨,這是國家支持的扶貧項目,幾年間累計獲得國家扶貧款項400多萬元,藥廠規模日益壯大,至今造福當地百姓。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樊占良始終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無聞、勤勤懇懇工作著。無論是從事熟悉的農學專業,還是接手完全陌生的經濟開發業務邊學邊干;無論以普通職員的身份在遙遠的海南連續數月育種,還是以經濟開發辦領導的身份親自跑項目辦手續,他始終任勞任怨,盡心竭力,一絲不茍。他不善言辭,對自己的評價僅僅是“認真”、“能吃苦”兩個詞;而入黨以來年年獲得“優秀共產黨員”、“模范黨員”等榮譽,便是組織對他最大的肯定,是人民對他最真切的稱贊。
1995年,樊占良調入山西省引黃工程管理局。
山西人對“引黃”一詞一定不陌生。地處西北黃土高原東緣的山西,境內丘陵山巒起伏,河川溝壑縱橫,自然地勢和天然氣候的特點,使山西成為全國嚴重缺水的省份之一,素有“十年九旱”之說。山西之短在于水,“引黃入晉”是解決山西水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
引黃工程管理局成立于1994年8月,負責引黃工程的規劃建設和管理工作。初到引黃局的樊占良,擔任“物資供應站副站長”一職,主要職責是協助站長工作。1997年引黃工程改革時,他參與了偏關石料廠、加油站的籌建工作。1999年引黃工程一期南干線建設階段,項目設備進施工現場,他主要負責進口設備的驗收、接貨和交付,要做好商檢部門、生產廠家、施工單位之間的協調溝通。
對性情隨和、工作經驗豐富的樊占良而言,溝通不是問題,但在進口設備入場安裝的過程中做好溝通,卻有些難度。南干線上使用的設備有很大一部分系由日本進口,與日方代表交涉時,語言的障礙使得溝通環節不得不加入“第三者”——翻譯人員。工作中,樊占良曾遇到翻譯人員不能如實翻譯的現象,他對日方提出的要求經翻譯人員轉述就“缺斤短兩”,他對日本代表的強烈不滿經翻譯人員轉述就語氣弱化,溝通起不到應有的效果。樊占良意識到問題所在后,毫不留情地換掉了翻譯。透過這件事不難看到,他對翻譯人員嚴格要求,對日商代表不卑不亢、剛正不阿,其性格特點與包公恰有幾分相似。

樊占良的“黑包公”精神在填寫交接單這件小事上也可見一斑。貨品交接單一式五聯,需要引黃局生產技術處代表、分局代表、設備供應商、安裝承包商、監理人員五方共同簽字確認。樊占良的原則是“人不到齊我不簽字”,這是對規章條款不折不扣的執行。在引黃一期工程進入機電設備安裝階段時,南二泵站曾發生這樣一幕:幾個日本人與樊占良爭論不休,樊占良任由他們軟磨硬泡,都不為所動,始終老話一句“人不到齊我不簽字”。事后,日方代表當面贊揚樊占良:“您就是到日本最大的企業工作,也是最優秀的員工!”
2010年,一個冬天的傍晚,大雪不期而至。大梁水庫地下泵站的設備滯留在距離目的地幾十米外的一面陡坡下,惡劣的天氣,使載著三十多噸重的機電設備的大型貨車顯得格外笨拙,近在咫尺的施工便道它愣是上不去。鏟雪、車輪下墊棉衣、局部修路,種種措施均不奏效。眼看著天色越來越暗,有的工友打起退堂鼓:“要不明天再想辦法吧?”樊占良不動聲色。無意間,他瞥見不遠處的一臺推土機,急中生智:“對!履帶式推土機不怕打滑,一定能把貨車推上坡!”幾分鐘后,在他的親自指揮下,設備順利抵達目的地,工地上一片歡呼。
引黃一期工程南干線建設期間,一次,天津港發來一批設備,要分別送往五個泵站。不同設備混裝一車,卸貨時有了意想不到的麻煩。貨車先到達一個泵站,卻要卸下遠處泵站的設備才能取出此泵站的設備,卸貨后還要把遠處泵站的設備再次裝車,送往目的地。正值冬天,夜色降臨得早,不僅司機有情緒,設備安裝承包商也不愿配合,樊占良磨破嘴皮,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終于把所有設備安置在指定地點。事后,樊占良反思工作的不足之處:“何不把相鄰泵站的設備裝在一個車上,既能給國家節約資金,又避免了卸貨環節出現不必要的麻煩?”這一個小小的改動,簡化了工作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得到領導和工友們的一致肯定。
2000年元旦,樊占良在內蒙薛家灣接設備。那時候,從朔州到薛家灣一路都是設備,都需要妥善安置,精心保管。機電設備對存放溫度的要求十分嚴格,零下三十六七度的氣溫根本不能暴露在戶外。于是,樊占良和工友們奮戰在工地上,搭棚子、蓋氈子、安裝滅火器。直到最后,只留下樊占良一個人,回到駐地時鍋爐房都下班了,沒有熱水,連方便面都泡不成。就這樣,一天繁忙的工作下來,連口熱水都喝不上,甚至只能用干吃面充饑。類似情況還有許多,樊占良沒有抱怨過,全力以赴在引黃工地上奮戰。
冬天接設備,北風呼嘯,天寒地凍;夏天開箱驗貨,驕陽似火,酷暑難耐。樊占良在惡劣的天氣下堅守崗位,默默奉獻。他的工作說來簡單,他卻從不因簡單而敷衍。
最近一年,樊占良每月下鄉25天以上。他習慣了東奔西走“不著家”,習慣了在惡劣天氣下連續工作,習慣了工地上吃飽上頓沒下頓;而他的家人,也漸漸習慣了工作給全家生活帶來的變化。
2000年,樊占良的兒子上大學,女兒要去當兵,這些事情沒少讓他操心。作為父親,他無法日日在身邊輔導孩子們學習,卻同全天下所有的父親一樣關注著孩子們的成長。兒子1998年中專畢業,當身邊人都勸說讓孩子早點參加工作別再繼續念書時,老樊依然堅定地認為,不讀書將來就沒有出路。他毅然賣掉五寨的房子,湊齊費用支持子女上學。
同年冬天南干線建設期間,樊占良沒日沒夜奮戰在偏關工地。一天晚飯前,他突然接到電話,老伴生病住院需要做手術,沒有家屬簽字手術不能進行。掛了電話,樊占良心急如焚,他筷子都沒碰,點起一支煙走出餐廳。等司機吃完飯已將近晚上7點,他們開車直奔太原。一邊是術后身體虛弱需要特殊照顧的老伴,一邊是工期緊任務重的建設項目,樊占良不假思索選擇了后者。他把老伴的母親從鄉下農村接來,還叫來了自己的姐姐,“就讓她們替我照顧她吧,工地上實在離不開人。”他對老伴滿心愧意,卻不肯在太原多停留一天,因為工地上還有很多事情等著他處理。
2011年9月11日,農歷八月十四,就在萬家團圓歡度中秋佳節之際,樊占良卻陪著海關的工作人員,再次趕赴引黃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