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大地震帶給日本的不同改變

地震帶來的,遠不只是死亡。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和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不但造成了大量傷亡,更進而改變了日本的歷史進程。
關東大地震發生于1923年9月1日,震級7.9級。99331人死亡,財產損失高達300億美元。關東大地震發生后,整個日本社會陷入一片混亂。一股謠言此時突然傳出,受到謠言蠱惑的日本人,立即將屠刀揮向了外國人。與此同時,許多日本右翼團體乘機清除異己,大肆屠殺。隨后,日本實施東京戒嚴,軍人乘機掌握首都的全權,日本陷入到了一片白色恐怖中。事實上,這場地震給本已陷入大蕭條的日本經濟以沉重打擊。受其負面影響尤為深遠的,是針對關東大地震的“救災票據”。它是由政府直接補償、讓日本銀行實行救濟性再貼現的災區支票。日本銀行的貸款高達4.3億日元,這個沉重的經濟包袱,成為1927年金融危機的直接導火線。在關東大地震后的騷亂和軍管中,自稱苦悶的日本年輕人仿佛看到了前進方向。此后,日本法西斯主義開始大行其道。
阪神大地震發生于1995年1月17日,震級7.2級。城市功能因之大量喪失或癱瘓,共造成6434人死亡。
災害發生后,來自各種領域的團隊相互合作,協同作戰,各自發揮所長,取得了很好的救援效果。這一現象為之后的救災活動提供了一般市民參與救災的先例,并在此后的地震中不斷得到實踐,形成了市民參與救災的模式。
阪神大地震之后,日本政府開始建立中央防災指揮系統。內閣中設立了由公安委員長兼任的防災大臣,統籌自衛隊、警察、海上保安廳等救災力量。同時,在中央政府內,設立了由各行業專家、軍警力量與內閣成員組成的“中央防災會議”。在1996年,日本政府連續三次修改《建筑基準法》,把各類建筑的抗震基準提高到最高水準,尤其是商務樓,要求做到8級地震不倒,使用期限能夠超過100年。如今的日本建筑物能堅固無比,都要歸功于修改后的《建筑基準法》。
(據《信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