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博雋
借用《經濟學家》的說法,將浙江經濟冠之“竹林經濟”,遠比“小狗經濟”來得貼切
英國《經濟學家》周刊今年3月12日刊發了以“竹林經濟:崛起中的中國企業”(Bamboocapitalism:Theriseofentrepreneurialchina)為題的封面文章。文中談到:“很少有人否認,中國近年來成了經濟方面的超級明星。由于持續的兩位數年增長率,它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很多方面都最具活力。……中國的經濟活力要歸功于自下而上的努力。正如德國有強大的中型企業,中國有眾多充滿活力的中小私企。據估計,非國有企業的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70%,中國4300萬家公司中90%多是私有企業。竹林經濟正在改變中國。來自私有企業的競爭推高了薪資和獎金,幫助創造了中國及其公司需要的消費者。私有企業在提高生活水平、使中國經濟走向依賴內需而非單純出口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與封面標題相配的圖片,則是一片生機勃勃的竹林及眾多破土而出的竹筍。
歐洲各國是浙江重要的出口國家,“走出去”的浙商在歐洲遍布開花,民間早有“學會青田、溫州話,走遍歐洲不用怕”的說法。由此看來,筆者覺得借用《經濟學家》的說法,將以民企聞名天下的浙江經濟冠之“竹林經濟”,真是再貼切不過了。這遠比多年前將浙江稱之為“小狗經濟”,來得更為貼切和準確。
說浙江經濟是“竹林經濟”,是因為浙企偏小的規模及其垂直式內部管理。浙江眾多中小企業是“竹子”般的垂直型組織,管理上也以家族式為主。其優點是內部關系簡單,層級制度嚴明,決策與執行較為高效,也即“船小好調頭”。缺點是管理者負擔重,當企業規模擴大時難以有效領導與管理。
說浙江經濟是“竹林經濟”,是因為眾多浙企采取抱團成長、集群發展的組織模式。雖然單個浙企規模不大,但通過建立在地緣、親緣基礎上的隱形而又強大的關系網,各個企業間互通信息、技術、市場渠道乃至資金,實現共同發展。這就像竹子與竹子之間通過鞭根來傳遞養分,最終蔚然成林。
說浙江經濟是“竹林經濟”,是因為浙企具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頑強生命力。改革開放之初,浙江企業一直在體制外的夾縫中求生存,憑著“自強不息、堅韌不拔、勇于創新、講求實效”的浙江精神和“想千方百計、說千言萬語、跑千山萬水、經千辛萬苦”的“四千”精神,猶如竹子般在最貧瘠的窮山惡水間孕育壯大。
說浙江經濟是“竹林經濟”,是因為浙企以其微薄之軀擔當起了令人贊嘆的社會責任。雖然在發展優勢上不能與掌握壟斷資源的龐然大物比肩,但就像竹子以最少的資源,覆蓋了最大的山坡,涵養了最多的水土一樣,浙江民企貢獻了浙江全省60%的稅收、70%的出口、80%的善款捐助和90%的就業,也造就了浙江“富民強省”和城鄉居民收入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各省區之首的傳奇。

說浙江經濟是“竹林經濟”,是因為浙企在商場并不是廝殺掠奪的食肉者,而是共生共長式的開拓者。浙商信奉的是尋求共贏的“藍海戰略”,浙江民企往往能帶動當地區域經濟快速發展,“走出去”的浙商將財富的種子播撒各地,充沛的民間資本推動了一窮二白的欠發達地區實現大開發、大建設。就像竹子一樣,最先扎根于貧瘠的山地石縫間,從星星點點的綠色,最終造就了整個山林的郁郁蔥蔥。
蓬勃發展的浙江經濟,經歷了30多年的市場洗禮,不僅孕育出了一望無際的“大竹海”,也不乏在眾多竹子中茁壯成才的“巨竹”,乃至“參天大樹”。但無論體型如何,規模如何,浙企依然保留著最初的“竹子”基因——蓬勃的生命力,不畏困阻的韌勁,勇于開拓的闖勁。
(供稿: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