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葉
中心城市的建設與發展,是浙江經濟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跨越的必由之路
浙江以往在推進城市化發展中,比較注重于小城市與中心鎮建設,這對于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無疑是必要的,而且與浙江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也是相適應的。但是在浙江進入發展新階段,特別是考慮到“四大”建設的現實需要,浙江中心城市的建設與發展顯得較為滯后。
中心城市建設的必要性是顯而易見的。特別是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提升產業結構,中心城市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中心城市是技術進步的主要策源地。從工業革命以來的發展歷史看,技術創新的主體是由企業或者是科研院所承擔,而它們都把其研發總部設在市場潛力巨大的中心城市。同時,中心城市也是各類信息資源的匯集地。這些信息包括科技信息、文化信息、消費信息等。信息的傳播與擴散,有效地引導與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促進了技術進步與社會發展。在現實生活中,大城市能比中小城市提供更好的醫療、教育、文化娛樂、體育等條件。中心城市能為人們提供數量更多、質量更好的物質與精神產品。
未來必須要以生態、和諧、宜居、活力的要求來規劃和建設中心城市。把城市作為一個生態系統,按照生態規律,配置和處理能流、物流、資金流和人流,使之達到最高的生態效率;和諧就是產業發展是協調的,人與人之間是和睦的,較低的犯罪率、安全感體現了城市的和諧;宜居就是城市適合人們居住:環境優美、交通方便、物資供應充足、精神生活豐富;活力就是城市不死氣沉沉,而是充滿了蓬勃向上的朝氣,各種要素在不斷高效的流動運轉,推動城市向前邁進。
而在一定區域內,由于受土地面積與人口數量的限制,中心城市的數量應該是有限制的。如果中心城市的數量過多,就會產生擠壓效應,造成對有限資源和市場空間的爭奪,從而導致城市資源配置的低效率和規模不經濟。從經濟聯系、經濟影響力與行政區劃相結合的角度,可確定二類中心城市:一類是對浙江經濟社會發展起引領作用、示范作用,體現浙江整體實力和整體形象的中心城市,現階段就是兩個副省級城市;第二類是對浙江區域發展起重要節點作用的中心城市,現階段就是余下的地級市。
中心城市建設應分類有序推進,與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與任務相適應。具體而言,若要提升浙江經濟的整體實力和形象,加強創新能力與轉變發展方式,就應重點建設兩個副省級城市;若要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快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就應重點建設麗水、衢州、金華等區域性中心城市;若要推進海洋經濟發展,就應重點放在舟山、臺州、溫州等沿海地區中心城市建設上。

中心城市建設應與小城市和中心鎮建設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小城鎮建設要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使之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一個節點。小城鎮建設不宜過多強調規模,關鍵在于特色。通過突出中心、強化基礎,使得浙江城市體系的規模結構更趨合理、更趨堅實、更有效率。
同時,更要采取切實有力的改革措施來促進中心城市的發展,改變不利于中心城市發展的體制機制,賦予城市政府更多更大的自主決策權。要與“四大”建設結合起來,把更多的項目、資金、人才向中心城市傾斜。要建設好各類園區,特別要注重吸引跨國公司、大企業大集團把研發總部、生產基地布局于中心城市(園區)。要為各類人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安家落戶創造條件。
總之,通過中心城市的建設與發展,促使浙江經濟從以縣域經濟為主體向以城市經濟為主體轉變。這是浙江經濟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跨越的必由之路。
(供稿: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