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高軍 費菲
編者按:今年的全國兩會,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仍然是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在醫改進入攻堅階段的時刻,代表、委員都有哪些建議或意見?本刊記者就此采訪了包括衛生部領導、醫院管理者、醫藥衛生工作者在內的部分代表、委員。他們的見解或觀點鮮明,或睿智前瞻。本刊特設專欄,集中報道兩會中對代表、委員的相關采訪,以饗讀者。

本刊記者 高軍/攝
公立醫院改革仍是今年新醫改中高度關注的話題。沒有任何參照范本的公立醫院改革如何才能實現既定的目標,最大程度地緩解看病難、看病貴?2011年公立醫院改革的重點方向是什么?什么將成為新醫改攻堅的突破口?今年兩會期間,衛生部黨組書記、副部長張茅在列席政協醫衛界聯組討論會時表示,今年的醫改重點將是解決縣醫院以藥養醫、回歸“公益性”的問題,醫改的思路已經逐步清晰。
張茅首先談到了新醫改所取得的成果。他說:“過去的5 年,黨中央國務院提出深化醫療體制改革這兩年,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有了比較明顯的提高。從國務院確定的5 項工作任務,特別是全民醫保這一條,新農合覆蓋率實現了96%,達到8.3 億人,加上城鄉居民的醫保超過了12 億人,雖然保障水平低,但我國這么多人能參加醫保還是很不容易的。”
談到基本藥物改革現狀以及綜合配套改革時,張茅表示,目前基本藥物制度已在政府辦的50%~60%醫療機構中實施,2011 年所有政府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縣醫院也要實行基本藥物制度。張茅談到,不僅是規定多少種藥,還涉及藥品的安全有效、政府的補償機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綜合改革等問題,其中,這幾年實行人均15 元的公共衛生經費的標準雖然不高,但乘以13 億人口后數額就很大。2011 年政府還要把這一數字提高到25 元,人均雖然只增加10 元,但這意味著開啟了政府向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免費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重要歷史階段,開啟了全民醫保的時代,這在中國歷史上還從未有過先例,特別是在農村,農民對醫療報銷感受很深。2011 年,衛生部還將研究增加一些服務項目,把健康檔案管理、慢性病管理、大病管理、兒童的先心病、白血病的治療、婦女的兩癌篩查等服務項目做得更好。
關于新醫改的現實情況,張茅指出,新醫改得到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財政投入力度前所未有,2010 年,國家發改委投入200 億支持縣、鄉、村的醫療衛生機構,衛生部加大了對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建設,公立醫院的改革試點已在全國16 個城市鋪開,然而,我國的醫療衛生工作還存在諸多問題,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依然存在。他認為,這是我國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不平衡造成的。我國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衛生又是社會事業發展中欠發達的短板,這些年國家在教育上下了不少功夫,有了很多改進,但衛生仍然欠賬很多,衛生資源總體不足。我國衛生資源占世界衛生資源的3%,但人口卻占20%,我們用3%的世界衛生資源維持了20%世界人口的衛生健康水平,而且有些指標做得還是不錯的,說明我國衛生工作效率還是比較高的。
要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還需要長期的過程,“十二五”規劃中一個很重要的變化是把提高人均期望壽命寫進了規劃。張茅進一步說,這一提法是我國十二個五年規劃的第一次,是個很重要的里程碑,表明我國開始把過去只關注經濟目標逐步向以人為本、一切發展為了人的綜合目標轉變。
讓張茅感到憂慮的是,他在和地方領導討論“十二五”規劃中人均期望壽命增長1 歲時發現,不少地方領導對這一目標還沒覺悟,還沉浸在GDP 的狂熱當中。他認為,人均期望壽命是一個綜合指標,是一個以人為本的全面指標,中國的發展要走向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不能像過去只追求物質目標、生產目標,環境不好,污染大,人的期望壽命就很難提高。“十二五”規劃中的人均期望壽命指標分解到地方,各地領導就會挺難受。老百姓會說,GDP 和我關系不大,但人均壽命要提高。所以這是一項長期、復雜而艱巨的工作。
張茅同時強調,“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醫改原則被寫進了“十二五”規劃,而這個原則是醫改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重要經驗,這是針對我國基層醫療衛生資源欠缺,群眾得不到基本保障,機制有問題提出來的。說明醫改加強基層建設是個長期、艱巨、復雜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社會的預期在短期內也不能太高。
在談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時張茅說到,令人興奮的是,2011 年新農合補助將增加到人均200 元,總理在線訪談時講到本屆政府任期內要達到人均300元。神木縣的免費醫療,其實也就是當地經濟實力較強,政府把老百姓的醫療補助提到了人均300 元,加上互助合作,基本上就把當地農民的看病、就醫問題解決好了。如果到2013 年我國新農合補助達到人均300 元,再加上大病救助等,保障水平、報銷比例就能明顯提高。2011 年我們力爭報銷比率達到70%,將來可增至80%,群眾的看病負擔會有比較明顯的減輕。
張茅坦言,2010 年我國個人承擔看病費用的比例比2009 年下降了3 個百分點,從40.4%降到了37.4 %,但還沒有達到個人承擔看病費用比例30%以下的國際水平。
張茅表示,公立醫院改革目前仍處于研究、試點、探索階段。2011 年公立醫院改革的目標,首先是要做好區域衛生規劃,如北京郊區沒有三甲醫院,可以在郊區辦一些三甲醫院的分院,比如上海每個區都有一個三甲醫院。其次就是大力增加一些便民措施,如預約門診、優質護理、雙休日門診等。再者就是要進行體制機制方面的改革,做到“四個分開”:政事分開,管辦分開,營利非營利分開,醫藥分開,最重要的是解決以藥養醫的機制問題。
2011 年公立醫院改革的重點是縣醫院,縣醫院覆蓋農村70%的人口,是城鄉衛生規劃的樞紐,改革起來相對簡單,一個縣最多有3 個醫院,縣醫院的改革關鍵不是管辦分開而是醫藥分開,政府要保障縣醫院的公益性并承擔責任,使老百姓到縣醫院看病得到保證。在縣醫院解決以藥養醫是一個突破口,假如全國2000 多個縣醫院都不存在以藥養醫了,會大大增強老百姓和醫務人員的信心,既能大面積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還能為公立大醫院改革提供經驗。

本刊記者 高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