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高軍

本刊記者 高軍/攝
鳳凰衛視主持人劉海若發生車禍被成功救治之后,有關腦死亡的話題就一直備受媒體關注。而關于腦死亡的討論甚至是爭論,在衛生界從未停止過。今年的政協醫衛界聯組會上,全國政協委員、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就此發表了看法。
在聯組會上,來自臨床的委員向前來聽會的衛生部領導提出,希望衛生部領導關注腦死亡立法的問題,當前由于腦死亡無法可依,給器官移植造成很大困難。對此,黃潔夫提出了不同觀點。他說,關于腦死亡立法的問題,也是這次開會很多媒體反復問到的一個問題。我想首先說明一下,腦死亡是醫學發展到一定階段對死亡最科學的判斷,也是智能呼吸機使用以后對死亡最科學的認定。
目前,世界上已有近90 個國家把腦死亡作為死亡判斷的標準,在我國,關于腦死亡立法的問題也討論過很多年了,可是最大的一個誤區就是把腦死亡跟器官移植連在一起了,其實這兩件事情并沒有必然的聯系。
黃潔夫介紹,腦死亡最早是由哈佛大學1968 年提出的,只是一個對死亡標準的認定。但在我國,一提腦死亡,好像就是為了器官移植,要搞器官捐獻、器官移植就要搞腦死亡立法,這是一個誤區。腦死亡和器官移植是兩個不同的問題,要分清楚。
黃潔夫進一步說,上個世紀80 年代我國就開始討論腦死亡的立法問題,我調到衛生部10 年了,這項工作也開始10年了,討論腦死亡的很多專家都去世了,可我國的腦死亡立法問題仍然沒有結果。這是什么原因呢?第一點,群眾對腦死亡的認識還比較膚淺,把腦死亡、植物人、深度昏迷和安樂死混在一起了,大多數老百姓都把腦死亡當作安樂死,認為安樂死就是腦死亡。其實這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黃潔夫認為,當前我國不宜過多地提腦死亡。我國正在進行醫改,醫患關系仍很緊張,此時不宜推動腦死亡的立法論證工作。人民群眾對腦死亡的問題沒有很好的認識,最后讓醫生去判斷,這時推動腦死亡是兵家之大忌。不要說群眾,我們到醫生中隨便挑幾個問問,90%的人不知道腦死亡,回答不了腦死亡的5 個標準。這種情形下,我們推動腦死亡的立法是不適宜的。
此外,黃潔夫在回答本刊記者關于開放民間資本創辦民營醫院會不會與公立醫院產生競爭,并造成公立醫院對民營醫院的排斥,以及逐利資本進入醫療市場后會不會在某種程度加劇看病貴的提問時,黃潔夫認為,現在公立醫院處于一個絕對壟斷地位,只有開放民間資本,讓民間資本進入醫療市場,創辦民營醫院包括外資醫院才能打破這種壟斷,從而緩解看病難,看病貴。而鼓勵發展民營、外資醫院正是醫改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潔夫同時不認為民營醫院會造成新的看病貴,他回答記者說,他在廣東、浙江一帶調研時發現,所有的民營醫院看病都比公立醫院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