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高軍 實習記者 劉祖涵

本刊記者 高軍/攝
隨著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推進,業內外人士對醫改的思考也更加深入。今年是醫改攻堅年,對醫改的討論更是熱烈。針對這一熱點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同仁醫院副院長徐亮在今年兩會期間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徐委員表示,政府應該出政策,在政策的指導下,醫改才能有效進行。他說:“只有政府制定出政策后,我們才能在政策的指導和激勵下做試點、做示范,如果政策問題沒有得到解決,起不到激勵作用,基層工作就很難開展。”
在談及公立醫院的改革問題時,徐委員表示,公立醫院的改革應該采取兩手抓的政策。他說:“公立醫院的改革包括兩方面,一是管理機制,二是服務價格體系。這正是公立醫院改革的政策瓶頸所在。優化管理機制才能使醫療資源的利用最大化,完善服務價格體系才能提高醫療服務效率。”
關于醫療體系的管理機制,徐委員認為,看病難的原因在于看病亂。醫療體系的管理應該實行規范化的分級制。他說:“國外的醫療體系是分層的,而我們國家的醫療體系卻是呈碎片化的,無論大病小病全到大醫院就診。國外為了降低成本都實行首診制,即由社區來把門,有需要的、一定指征的患者到大醫院就診,而不是大病小病全找大醫院。”他舉例說:“由于同仁醫院是衛生部批準的電子病歷和公立醫院改革的試點單位,服務效率進一步得到提高之后,門診量激增,過去不到一千人,現在只是眼科的門診量就已達到兩千多人,這是各個醫院都面臨的問題。因此,如果沒有分級醫療,患者治療得不到嚴格管理,就不可能滿足需求。”
他說:“按照病癥特點來分類,疾病分為常見病占80%,疑難病占10%,需特殊處理的疾病占10%。”徐委員通過分析患者就診的現狀形象地說明了實行分級醫療制度的必要性。“如果普通門診是大門框,專科門診、專家門診都是小門框,如果三個門框平行擺著,80%的患者全都會到小門框那兒就診,全找專家看病。但如果實行分級醫療,第一道門設為普通門診,然后通過分診把疑難的、特殊處理的分到不同的診室,這樣就比較順暢。”
他認為,分級醫療有利于醫療資源的合理利用。他指出,據2010 年衛生局的統計,全北京市醫院門診量達到了1.4億人次,但社區門診量只占21%左右,那也就是說大醫院看的病占70%,所以大醫院必然應接不暇,而基層醫院有的反而是空的。但近年各地區對基層醫療的投入并不少,都是實行保基層的措施。
針對醫療投入的問題,徐委員提出醫改應該重視這一問題。他說:“從整體來說,這幾年醫療的投入比例是逐年升高的,但這個比例和國際上相比,還是相對較低的。這幾年我國的醫務人員已經激發了潛能,大醫院要求門診開放時間從5 天改成7 天,社區醫院上班時間從8 個小時改成24 個小時。在這種超負荷工作的情況下,我們最后的醫療消耗也只占GDP 的5.2%,在國際上算是低的,算是給國家省錢的。所以我覺得下一步改革應該重視醫療投入這一關鍵因素,我們大醫院只有在好的政策激勵下,才能更大程度地提高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
就政策的實施問題,徐委員認為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存在局限性,應該向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努力。他說,2006 年我們做過一個項目,叫區域協同醫療,也就是大醫院對社區醫院進行輻射,這個形式很好,當時也很受歡迎。這種方式可以把我們的專科技術輻射到基層,讓農民都能看上眼病,得到專家治療。但是,這個項目不可持續,因為政府撥的經費用完了,這個項目也就結束了。
徐委員認為區域協同醫療是值得提倡并推廣的,有利于提高整個醫療服務的效率和服務質量。他說:“我們應該實行多元化辦醫的思路,就是各級醫療機構通過各種途徑都要把基層做好,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這個基層的投入不是設備、經費的投入,而是要動用各級醫療機構都對它進行服務,使之成為一個綜合性的建設,我認為區域協同醫療是將來一個很重要的服務途徑。”
對于改革服務價格體系的問題,徐委員認為,政府應該建立補償機制,否則,醫改的前景就會令人擔憂。他說:“如果不把補償機制建起來,改革的可行性就不強。我們把以前生存的根給砍了,新的東西又沒有進來,改革怎么能繼續下去呢。”他認為,政府應該提高醫務人員應收的直接費用,這樣才可能減少甚至杜絕“間接費用事件”的發生。他說:“香港醫務人員的應收直接費用占80%,國際上一般的醫院醫務人員的應收直接費用占50%,而我們國家醫務人員的應收直接費用普遍低于20%,但我國的藥品消耗費用占50%以上。這折射出了老百姓覺得看病貴、醫院醫務人員覺得收入低的問題。”
徐委員認為,醫療事業屬于服務行業,醫務人員的收入也應該按照服務行業的標準來制定。他說:“醫療是種服務,國外已經按照服務項目收費的標準實施醫療收費。但我們的定價體系不是按照服務來定的,不是按人的服務質量來體現的,而是按設備、按藥來體現的,所以造成了整個醫療行業靠設備、靠藥來增加收入。我國的輸液量已超過國際上的幾倍。這是我國現有的價格體系所導致的,這是中國的特色,如果改變不了這種現狀,很多事情就很難開展。所以政策引導和行業價格體系對醫療事業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