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提案人:那倉?向巴昂翁丹曲成來
職務: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
一直以來,我國的大型綜合性醫院是老百姓看病就醫的主要平臺,它曾為人民的健康事業做出過巨大的貢獻。然而,近些年發生的很多變化,如看病難、看病貴,看不起病等現象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老百姓因病負債、因病致貧,甚至無錢看病最終放棄治療屢有發生,而最直接、最現實的原因,就是一些醫療機構受經濟利益驅動存在的以高藥價、高收費為表象的“用藥過度、檢查過濫”等過度治療。
由于現行醫療管理體制,醫藥市場供求關系和以藥補醫、以藥養醫機制等諸多因素,醫療機構在醫療資源和藥品價格上處于壟斷地位,使他們通過銷售藥品取得高額盈利的手段和目的合法化。

本刊記者 高軍/攝
由于藥品銷售與醫療機構,醫務人員的經濟利益直接相關,因此價格越貴的藥品,醫生的使用頻率越高,醫院的需求量越大,老百姓的冤枉錢也就越多,能給醫院帶來更多收入,獲得更大利益的藥品,醫院購進和銷售這種藥品的積極性就高,與此同時,那些療效可靠價格低廉,不能給醫院帶來高額利潤的藥品,逐漸從醫生的處方中消失了,被逐出了醫院。
一些醫院還通過提供高收費、高利潤的服務項目抬高醫療“消費”,在基礎設施建設和購置各種醫療設備方面投資不遺余力,強制實行各種輔助檢查,病人檢查項目常規化和反復檢查、重復檢查以提高各種設備的利用率,達到經濟利益最大化。
因此有的醫生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常常會誘導患者過度檢查、過度用藥,不惜以患者的耐藥性、免疫損害、身體傷害為代價,完全背離了救死扶傷的職業準則。
可以看看發生在我們自己身邊的實際案例:
去年9 月,一名學員入學體檢時發現右肺部有陰影,為了進一步檢查治療,學院安排他到我院定點合同醫院——北京安貞地區某三級甲等醫院——住院治療。自9 月27 日入院到10 月22日出院25 天時間,共計醫藥費四萬多元,其中僅西藥一項就花費兩萬七千多元,平均每天用藥一千多元,同時還做了頭部CT 掃描、全身CT 掃描、螺旋CT 掃描,由于電子氣管鏡檢查結果與主治醫生的想法不同,主治醫生又提出做第二次檢查。奇怪的是做了這么多檢查,用了這么多藥,出院診斷結論是:右肺陰影性質未明、肺結核可能性大、慢性炎癥不排除、肝功能損害。
一個病人在三甲級醫院住了20 多天,花去四萬多的醫藥費,最后沒有一個明確的診斷。而醫生在病因不明的情況下,每天還“堅持”用一千多元的西藥。如此“治療”給患者的身體帶來傷害,給病人單位帶來經費壓力,給國家財政造成浪費。
幾年前,還是在這家三甲醫院,我院一位中層干部在例行體檢時同樣發現肺部陰影,遵照醫囑前去醫院診治,被很快動員安排住院檢查。然后除了各種化驗、B 超、彩超,CT 掃描、螺旋CT掃描、核磁共振、放射線同位素造影等等,檢查檢驗項目很全面、也很復雜。能做的檢查項目全做完了,但醫生告知還是“不能確診”。緊接著醫生繼續“做工作”:這個陰影很不好說,如果采取保守治療定期復查,一旦發現可能就是中晚期,最好能夠早確診、早治療。患者又被“動員”進行了一次肺部“探查術”——開胸手術。
該同志在沒病的情況下,被住院治療一個多月,花費近五萬元,做了一系列能做的檢查(有些項目還是多次重復的)后,經過開胸手術,最終結論依然是沒能“確診”。最后“病人”將手術中取出的活體組織細胞培養結果刮片,送北京協和醫院專家會診,結論是:結核鈣化的可能性較高,也不排除局部炎癥所致。
這兩個例子僅僅是個案,我們相信類似這樣的情況應該是比較多的。
醫療改革已經刻不容緩,各級政府應當像重視食品安全一樣高度重視醫藥問題,要像抓食品安全問題一樣下大力氣認真解決好醫藥問題,改變現有的不合理的體制和政策規定,使醫療機構能夠真正承擔起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責任,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真正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實際問題。要加強監管機構、完善監管機制,在制度上嚴格約束醫院和醫藥生產企業,不斷提高醫務工作者的職業道德,高度重視和解決好13 億人口的健康和醫療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