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紀曄 莊文娟 曹愛章

▲監管人員在門頭溝區清水鎮農村藥品服務網點檢查中發現,藥店內幾乎見不到買藥村民
農村藥品服務網點曾為我國幾億農民吃上放心藥立下汗馬功勞。近年來,隨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簡稱“新農合”)的深入推進及北京社區藥品零差率配送政策的出臺,農民用藥大部分支出幾乎都由政府埋單,農村藥品服務網點受到沖擊,日漸萎縮。前不久,北京市藥品監督管理局門頭溝分局就近6 年該區農村藥品服務網點的變化趨勢進行了走訪調研。
門頭溝區位于京郊西部,包括9個鎮、4 個街道辦事處及177 個行政村,幾乎全為山區。北京市藥監局門頭溝分局按照每村設立一個網點的原則,共設有177個網點。調研數據顯示,2004~2010 年間,門頭溝區網點數量總體呈現遞減趨勢,2008 年萎縮網點數最多。2004 年底門頭溝地區共有175 家農村藥品服務網點,2005 年底還有128 家農村藥品服務網點正常經營,2006 年及2007 年相對穩定剩余77 家,到2008 年底還有70 家在經營,2009 年僅剩32 家在經營,基本分布在清水鎮、齋堂鎮等深山區,而淺山區的網點已基本撤銷。
自2006 年12 月門頭溝區社區藥品零差率配送政策實施以來,到2009 年1月1 日全區零差率藥品配送100%覆蓋全區行政村,按照山區30 分鐘可及社區服務的目標,已有153 個村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覆蓋,村民可在30 分鐘內買到零差率藥品。根據轄區藥品零差率配送商統計,從2007~2009 年轄區藥品零差率配送銷售額逐年增加,而從近6年網點的銷售額來看,除2005 年的銷售有小幅增長,2006 年、2007 年兩年間保持不變外,其余幾年逐漸下降,到2009年底已從2008 年的70 萬元下降到24 萬元。這表明農民用藥已從農村網點向農村醫療機構轉移。調研同時發現,農村藥品供應體系供應渠道從農村藥品服務網點逐漸向農村醫療機構轉移。
與其他大醫療機構相比,藥品零差率配送的實施使農村的消費群體進行了分流,網點銷售人群主要是外來流動人口,隨著礦山的關閉、流動人口的減少,網點的銷售對象越來越少,目前站點合一藥品的銷售主要靠經營其他物品,而網點中單體店銷售僅靠當地一些熟悉的老住戶和村民發病后買藥品應急,銷售收入只能勉強維持生計。
據了解,藥品服務網點分為三種形式:一是在山村供銷合作社商店或超市便利店設立網點(簡稱“站點合一”);二是和個體醫療診療聯合設立網點(簡稱“醫藥合一”);三是獨立開辦新網點(簡稱“單體店”)。2006 年底,北京市開始實行社區醫療機構常用藥品“集中采購、統一配送、零差率銷售”的改革,從2006 年312 個品種、926 個規格的藥品由政府統一采購,統一按購入價出售,到2008 年底,北京市的零差率藥品擴大到328 個品種,截止到目前已達519個品種。

▲門頭溝區永定鎮農村藥品服務網點一隅

新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深入推進是對網點的又一沖擊。北京市“新農合”制度從2002 年開始試點,2003 年全面推開。在此政策下,門頭溝區各行政村紛紛建立了統一的醫務室,截止到2009 年底共有116 個村委會建立了統一的醫務室,暫未建立統一衛生室的村醫療機構有24 家,同時,政府財政加大了對人員的資金投入,對在職在編的村醫實行人均每月800 元的補貼。農村衛生室的藥品實行零差率配送后,成為村民用藥購藥的首選。
自2004 年8 月北京市藥品零售市場放開以來,門頭溝區門城地區經濟發展較快,各類醫療機構、藥店在近幾年開辦數量較多,并且規模大、經營品種齊全,占有周邊地區大部分醫藥市場。目前,門頭溝區門城地區及淺山區共有藥店73家,占藥店總數的89.02%,趨于飽和狀態,無論是在藥品種類上,還是在服務質量、藥品價格上,農村服務網點與較大型的醫療機構、藥店都是不可企及的,無法與之形成競爭。
同時,門頭溝區近幾年已實現了村村通公路,由農村到城市的交通也愈來愈便利,由于門城地區及淺山區各醫療機構、藥店的自身優勢,使周邊地區許多有條件的農民都選擇了“進城”尋醫購藥,這也降低了網點銷售人群的數量。對網點需求量小了,網點利潤降低了,網點的生存空間也就相對小了。
此外,農村藥品服務網點只經營乙類非處方藥品,不能銷售處方藥,在銷售品種上與藥店、醫療機構相比,優勢也大為削弱。
不僅如此,農村藥品服務網點大部分位于深山區,企業配送成本較高,配送單位的人員、配送費用造成所銷售藥品的成本加大,網點價格與藥店比較相對較高,加之近幾年“零差率”藥品的推出,許多藥店也紛紛打出了降低藥品價格的招牌,出現了“特價品種”、“平價藥店”等現象,附表為門頭溝區經營方式不同的4 家藥店銷售的4 種藥品與網點銷售價格的比較,由此可見,面對藥品流通市場的激烈競爭,農村藥品服務網點的競爭優勢更低,對本身競爭力相對較弱的農村藥品服務網點產生了更大的沖擊。
針對網點自身的局限,農村藥品供應體系中出現資源交叉和資源重復的現象。有專家指出,應將農村藥品供應網絡建設共同納入“新農合”制度管理,建立一條比較完善的以醫療機構為主,農村藥品服務網點、藥店為輔的清晰、規范、可控的新農村藥品供應體系,使農村鄉鎮零售藥店、農村藥品服務網點、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共同形成完整的藥品供應網絡。
同時,藥監部門應爭取與政府或與衛生等部門聯合出臺文件,將參合農民到符合條件的農村零售藥店或網點購藥納入新農合用藥報銷體系,并將網點集中配送藥品目錄與“零差率”配送藥品目錄對接,保證廉價普藥的配送到位,真正滿足農民用藥需求,保證農民不花冤枉錢。
針對網點現狀,筆者認為,藥監部門應加強管理,使其更加規范。對存在非法渠道購藥等違法行為的網點堅決予以撤銷,并且通過一些鼓勵性政策如結合農村實際情況適當降低標準,引導條件較好、規模較大的網點向規范性藥房轉變,發揮更大的服務作用,促進農村藥品供應網的可持續發展。

附表 幾種藥品在農村服務網點與藥店銷售價格的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