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 金世元 整理 金艷 李京生鍇
北京是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名醫匯集之地。名醫們不斷地將各地的用藥經驗傳播過來,與當時的用藥習慣相結合,形成了北京的用藥特色和歷史掌故,用藥之考究在國內首屈一指。直到今天,這些用藥特色對中藥的應用和研究仍極具價值。新中國成立前及成立初期,北京地區藥店的用藥特點最值得稱道。

▲威靈仙(棉團鐵線蓮)原植物
北京地區用藥歷來注重質量,強調使用地道藥材。如甘草使用內蒙西部產的野生“西草”,藥店使用甘草習慣用“粉甘草﹙粉草﹚”,其加工方法是,甘草采挖后趁鮮刮去外皮曬干。解放后逐漸才有帶皮甘草使用,上世紀80 年代前還有粉甘草使用,后在北京市場消失。而內蒙東部產的“東草”,解放前很少藥用,多作為食品加工行業的輔料使用,如制糖果、醬油等;赤芍多用內蒙古多倫等地出產的“多倫赤芍”,“糟皮粉碴”是其主要特征;防風講究使用東北產的關防風;五味子使用東北產北五味子;麥冬、延胡索、白術、山茱萸等使用浙江出產的。白芍以杭白芍質量最佳,北京西鶴年堂、同仁堂、樂仁堂、懷仁堂、繼仁堂、宏仁堂、同濟堂、永安堂、萬全堂等都使用杭白芍,各類規格白芍中下等產品北京地區基本不用。金銀花用河南產的“密銀花”;紅花用河南產的“南紅花”;地黃、牛膝、山藥等均用河南焦作地區出產的“懷藥”。青黛使用福建出產的“建青黛”等。
根據臨床需要和處方要求,北京地區一直將白菊花、杭菊花、滁菊花、黃菊花等分別入藥,這緣于規格有異、產地不同、顏色不一及產地加工方法和療效不同。白菊花包括亳菊、懷菊、川菊和祁菊,產地加工時為自然干燥,其氣味未發生變化,有散風清熱止痛之功效,如治療感冒頭痛宜用白菊花,治療中風頭暈目眩宜用黃菊花。杭菊花、黃菊花、滁菊花產地加工采用蒸制或烘干的方法,其宣散力較弱,長于平肝、清熱明目。
解放前,藥店經營的甘草飲片有生甘草、炙甘草、甘草節和甘草梢四種規格。甘草節用生甘草切成6cm 長的段;甘草梢取材于生甘草根最下端的較細部分,切成6cm 長的段,取其下行利尿作用。如宋代《小兒藥證直訣》中的“導赤散”用甘草梢,取其清熱利尿之功效。
黃芩分為枯黃芩和條黃芩,其功效不同,古代醫家多有論述。清代黃宮繡《本草求真》云:“枯而大者,輕飄上升以清肺,肺清則痰自理矣;實而細者,沉重下降以利便,便利則腸澼自去。”北京地區分別入藥,枯黃芩用根中心部分已經糟枯或空洞的黃芩老根切片,飲片多為半圓形;條黃芩是用黃芩的新根切片,飲片呈圓形,無枯心。處方寫黃芩、枯黃芩、枯芩付枯黃芩;處方寫條黃芩、條芩、子芩、細黃芩皆付條黃芩。
解放前北京地區習慣使用河北安國出產的薄荷葉,為二刀薄荷純葉,香氣濃郁,質量優,現已絕跡。
當歸飲片分為全當歸、當歸頭、當歸身和當歸尾,因其功效不同,分別入藥。元代李東垣云:“當歸頭止血上行,當歸身補血守中,當歸尾破血下流,全當歸補血活血。”
解放前,廣藿香分為廣藿香、廣藿香葉和廣藿香梗,分別入藥;現在,廣藿香飲片中葉很少,絕大部分是梗。廣藿香有效成分主要是揮發性成分,在葉中含量高,古人早已注意到這個問題,飲片中有廣藿香葉這種規格,現在已經見不到。
棗檳榔為檳榔的未成熟種子,形如棗核狀,打碎如黃豆粒大,再用調味料煎液、浸透、晾干。
北京歷來重視鮮藥的應用,其中應用鮮藥最多的是鶴年堂藥店,一般藥店經營也有十余種,如鮮蘆根、鮮茅根、鮮枇杷葉、鮮姜、鮮佩蘭、鮮苦竹葉、鮮佛手、鮮香櫞等。鮮石斛主要品種為金釵石斛,黃草石斛、鐵皮石斛較少。
解放前,藥店使用鮮益母草主要以其為原料熬制益母草膏。多在夏季益母草生長茂盛時,到天壇公園等地采割,洗凈切段后進行熬制。其品質優于用益母草干品為原料的產品。

▲鮮藿香
北京地區使用河南出產的鮮地黃主要供應各大藥店。為保證地黃新鮮無損,產地將每個藥材用棉白紙包裹,裝入木箱,以防擠壓破損,每箱重25 公斤。中小型藥店用的鮮地黃為野生鮮地黃,大小粗細如筆管,其顏色、氣味同河南產品。
解放前使用的鮮菖蒲不是石菖蒲而是錢菖蒲,又稱細葉菖蒲,為天南星科植物錢菖蒲的根莖。其根莖頂端帶有一段葉片,根莖細而稍扁,多分支,長3~15cm,直徑約5mm。表面淺黃棕色,有緊密的環節,節間長2~3mm,有殘存鱗片,節下生根。質脆。氣微香,味微辛。調劑時連葉片一同藥用。由豐臺區花鄉鮮藥栽培戶盧廷喜經營,專供各藥店調劑用。著名中醫孔伯華、汪逢春、施今墨等常用此藥作為芳香開竅藥。解放后,此藥隨之絕跡。
鮮藿香的來源與廣藿香不同。作為鮮藿香藥用的為唇形科植物藿香的新鮮地上部位。莖四棱形,上部微被柔毛。葉片心狀卵形至披針狀卵形。頂生穗狀輪傘花序,花萼筒狀,花冠藍紫色。小堅果卵狀長圓形,褐色。
中藥地區習慣用藥,使用地區有很明顯的地域性和局限性,這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現象,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中藥在長期發展中基本是口耳相傳,沿襲習用,某種用藥習慣一旦形成即可流傳下去;中藥在長期臨床應用中優勝劣汰,一些療效好的中藥品種得以流傳,療效不確切的品種則被淘汰;同名異物或正名、別名相混;某些中藥材性狀類似,極易混淆;歷代本草對某些中藥材品種記述不詳或論述不一;建國以前,交通不便、信息溝通少,各地同行之間交流少。
種種原因形成了各地的地區習慣用藥,也形成了北京地區獨特的習慣用藥。如威靈仙,《中國藥典》收載的是毛茛科植物威靈仙、棉團鐵線蓮或東北鐵線蓮的干燥根及根莖,北京歷來習慣應用百合科植物短梗拔契、鞘柄拔契的根。商品習稱“鐵絲威靈仙”。
威靈仙根莖呈柱狀,長1.5~10cm,直徑0.3~1.5cm;表面淡棕黃色;頂端殘留莖基;質較堅韌,斷面纖維性;下側著生多數細根。根呈細長圓柱形,稍彎曲,長7~15cm,直徑0.1~0.3cm;表面黑褐色,有細縱紋,有的皮部脫落,露出黃白色木部;質硬脆,易折斷,斷面皮部較廣,木部淡黃色,略呈方形,皮部與木部間常有裂隙。氣微,味淡。
棉團鐵線蓮根莖呈短柱狀,長1~4cm,直徑0.5~1cm。根長4~20cm,直徑0.1~0.2cm;表面棕褐色至棕黑色;斷面木部圓形。味咸。
東北鐵線蓮根莖呈柱狀,長1~11cm,直徑0.5~2.5cm。根較密集,長5~23cm,直徑0.1~0.4cm;表面棕黑色;斷面木部近圓形。味辛辣。
短梗菝契為根莖下端生的細根,呈細長圓柱形,長20~100cm,直徑1~2mm。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光滑帶有細小鉤狀刺及少數須根。質韌,不易折斷,斷面外圈為淺棕色環,內有一圈排列均勻的小孔。氣無,味淡。
鞘柄菝契為細長圓柱形細根,長10~40cm,直徑0.5~1.5mm。上下端粗細懸殊較大,扭曲不直,表面光滑,具稀疏的鉤狀刺。質堅韌,不易折斷。無臭,味淡。短梗菝契和鞘柄菝契皆以根粗長、質堅實、有韌性者為佳。
大青葉北京歷來習慣應用蓼大青葉。本品為蓼科植物蓼藍的干燥葉。多皺縮、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橢圓形,長3~8cm,寬2~5cm。藍綠色或黑藍色,先端鈍,基部漸狹,全緣。葉脈淺黃棕色,于下表面略突起。葉柄扁平,偶帶膜質托葉鞘。質脆。氣微,味微澀而稍苦。
處方開大青葉調劑時付蓼大青葉。歷史上北京基本不用十字花科植物菘藍(又名大青)的葉,至2003 年“非典”時期才逐漸開始使用。
地丁歷史上,北京將紫花地丁作為“如意草”應用。本品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等的干燥全草,多皺縮成團。主根長圓錐形,直徑1~3mm;淡黃棕色,有細縱皺紋。葉基生,灰綠色,展平后葉片呈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5~6cm,寬1~2cm;先端鈍,基部截形或稍心形,邊緣具鈍鋸齒;葉柄細,長2~6cm,上部具明顯狹翅。花莖纖細;花瓣5,紫堇色或淡棕色;花距細管狀。蒴果橢圓形或3 裂,種子多數,淡棕色。氣微,味微苦而稍黏。功效同苦地丁。
苦地丁一直作為地丁應用,為罌粟科植物紫堇的干燥全草。呈不規則的段,莖、葉、花、果混合。莖細,多分枝,表面灰綠色或黃綠色,具縱棱,質軟,斷面中空。葉多皺縮破碎,暗綠色或灰綠色,完整葉片二至三回羽狀全裂。花少見,花冠唇形,有距,淡紫色。蒴果扁長橢圓形,呈莢果狀。種子扁心形,黑色,有光澤。氣微,味苦。質量以色青綠、帶果者為佳。目前應用仍然以苦地丁為主。
敗醬草北京習慣應用北敗醬;寒水石,習慣應用北寒水石;透骨草,習慣應用鐵線透骨草;劉寄奴,習慣應用北劉寄奴等。
化橘紅橘皮類橘紅正名為“橘紅”。北京地區歷來將橘紅和化橘紅分別入藥,而現在只有化橘紅一種,處方開橘紅、化橘紅均付化橘紅,是不合適的,應恢復橘紅這個品種。
對于北京的用藥特色,業內人士應認真總結整理,恢復好的用藥傳統,努力研究提高,以利于中醫藥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