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翔
(臺州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臺州318000)
高職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及其與就業崗位的關系
陳翔
(臺州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臺州318000)
管理學科因具有知識面涉及廣、沒有針對性的單項技能、教學見效慢等特征,成為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的難點。可以嘗試對高職院校工商管理類專科學生采取四段式人才培養模式,在此基礎上對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崗位進行正確定位。
高職;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就業崗位
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面向市場,為社會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實用型職業化人才。在這種目標導向下,培養了一批較之本科院校畢業生崗位適應性更快、技術運用能力更強、吃苦耐勞精神更足,較之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知識面更廣、學習能力更強、綜合素質更高的“經濟適用型”人才,深受廣大企事業單位的歡迎,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更是把招聘目標對準了高職院校畢業生,近年來甚至出現高職教育畢業生就業率遠遠超過本科畢業生的現象。
然而,在高職院校普遍開設的工商管理類專業卻由于在傳統培養模式下培養層次過高、教育面過廣、知識點過多、理論性過強、操作性過低的原因,并不能適應高職培養一線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要。從企業的角度出發,基層崗位更需要專才,對“萬金油”式的管理類人才需求度不高,而高層管理崗位則找不到既有基層操作經驗,又具備宏觀調控能力的高素質管理人才,從而出現了學校難培養、學生難就業、企業難覓才的“三難”現象。
面對這種形勢,高職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亟待尋求新的出路,以適應市場所需。傳統的高職教育培養模式為“2.5+0.5”式,即2.5年在校學習理論,最后一個學期進行畢業實習。這種培養模式與本科教育的“3.5+0.5”式并無二致,強調理論學習,而輕視實踐環節,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理論知識上遠不及本科生,在動手能力與適應性方面也毫無優勢,因此,目前很多高職院校趨向于實施“2+1”模式,即一年級、二年級在教室內進行理論學習,三年級整年到企業進行實踐鍛煉,也就是將理論學習縮短一個學期用于實踐。筆者所在學校也對這種形式進行了探索試驗,根據對其他高職院校教學實踐的所見所聞及筆者所在學校的實際探索結果,這種模式只是治標不治本。在人為地延長實踐時間的情況下,學生就業時只是比原來更熟練地掌握了企業某個崗位的操作技能,當面臨崗位轉換、崗位晉升等情況時甚至不及傳統的“2.5+0.5”模式培養的學生。這種模式如果說對于強調單一操作技能的工科類學生還比較合適的話,那么對于要求具備靈活性、適應性與創新性的管理類人才則并無太多的優勢。對學生而言,延長一年時間的實踐對于學生的長遠發展沒有什么意義。因此,筆者所在研究團隊嘗試性地提出了“1.5+0.5+0.5+0.5”模式(如圖1所示)。

圖1 四段式人才培養模式圖
這種模式將三年的高職教育拆分為四個部分。
一年級與二年級上半學期進行公共基礎課與專業基礎課學習 有關研究提出,公共基礎課例如英語、數學、政治、計算機等在高職教育中應縮短學時甚至取消,筆者認為這種提法并不全面,應分專業而行。對管理類的學生而言,今后的發展并不僅僅局限在某項操作技能上,公共基礎課的學習可以進一步增強其理論功底,提高其個人綜合素質,在今后處理一些綜合性事務時應該是有潛移默化的幫助的。因此,筆者建議工商管理專業的公共基礎課仍應保留,只是在課程教學模式上應該更多地與實踐結合,多進行案例教學與情境模擬教學,將純粹的公共基礎課理論教育活化為能力教育。在進行公共基礎課教育的后半期,一般是在一年級下半學期,專業基礎課如企業管理基礎、市場經濟學基礎、經濟法實務等應該開設,并在教學過程中拋棄原有的理論教學框架和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教師應更多地在介紹企業實際情況時引入理論,使高職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并且領會。
二年級下半學期,當學生對管理體系大體上有了感性認識時,就應該開始進行首輪實習——頂崗實習 通常理工類專業的頂崗實習多少會對企業有直接的效益產出,比較受企業歡迎,但是管理類專業的頂崗實習因為受崗位人數限制,加之管理類崗位往往涉及企業內部機密,企業一般會持排斥態度,這就需要學校或系部與企業加強溝通,與能夠定點的大規模接受學生的幾個企業或企業內部的幾個部門建立互惠互利的長期合作關系。在實踐崗位上,二年級的學生并不需要進行綜合管理類的實訓,首先,這時大部分學生沒有進行系統的管理課程培訓,并不具備這種能力;其次,大規模地學校定點安排的企業也不可能提供很多管理崗位供學生實習。因此,這個學期的實訓,管理類專業的學生也應該進入企業基層甚至生產操作一線進行輔助性的學習操作。在這個時候讓管理類專業的學生到一線車間實習的目的是:(1)認知企業。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學生在不了解企業實際、不知道怎樣進行企業運作的情況下,是無法學習如何管理企業的。通過頂崗實習,可以使學生初步認識并領會各項職業法規、企業制度、規范,全面了解企業工作環境及各項約束、要求,了解不同崗位及部門的運作機理和協作關系。(2)樹立工作意識。通過實習鍛煉,可以使學生樹立勞動觀念,感受和體會企業文化和氛圍,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創新意識等。在二年級學生頂崗實習結束后,大部分學生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回到學校進行接下來的理論學習,他們會認識到企業工作的艱難,需要更多的知識增強自身競爭實力。(3)尋找發現問題。學生在實習中可以認識社會,發現企業中現實存在的各種問題,并能用他們已掌握的相關理論加以分析判斷。
在有效地完成一學期的頂崗實習之后,在三年級上半學期開設專業課與專業拓展課 此時學生會本著對企業實際情況的了解,帶著工作中的問題更加積極地參與討論和學習,這種學習更多地成為一種內在需求而不是外在壓力,學習效果將大大提高。在教學模式上,教師扮演的角色應該是引導者、協調者、組織者、解答者與提攜提煉者,應將更多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主動學習、主動思考、主動交流、主動解決問題。
理論與實踐的大考驗——畢業實習 最后一個學期的畢業實習可以讓學生自己尋找實習崗位,帶著尋找正式工作的最終目的,學生可以“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教師此時扮演的角色應該是協助者、解惑者,幫助學生順利進行從校園到職場的人生轉換。經過一個學期的畢業實習,學生已然是一個職場熟手,無論是一線生產管理崗位還是行政管理崗位,都具備了一定的經驗。在今后的求職過程中,這些“零適應期”的高職畢業生的實力和競爭力將不容小覷。
隨著高校的擴招,全民教育水平和學歷層次不斷提高,大學生早已不再是“天之驕子”,高職生更加傾向于企業一線的生產操作性工作。工商管理類專業的學生應該明確自己的工作定位,要從基層做起,從非管理崗位做起。真正的高層次管理人才首先應該是一個全面了解企業生產運作模式的實踐專家,而非紙上談兵的空頭理論家。具備全面企業知識并擁有二年級下半學期企業一線工作經驗的高職生也基本具備了企業一線普通操作工的就業能力。但是,工商管理類專業的高職生具有雄厚的管理基礎理論知識與綜合素質,他們不同于純粹的操作工之處就在于他們擅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具備組織能力、協調能力與創新能力。基層的生產一線操作工作是幫助他們通向高層管理崗位的墊腳石,最終,高職工商管理類專業畢業生將通過自身實力的提高,走入企業的管理專業領域,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1]李賢彬,王學東.高職教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與實施[J].職業技術教育,2010,(5).
[2]王平俠.關于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職教論壇,2010,(2).
[3]楊偉文,楊曉丹.論我國高校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與社會需求[J].現代大學教育,2005,(1).
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5727(2011)09-0031-02
陳翔(1982—),女,碩士,臺州職業技術學院講師,工商管理系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為企業管理及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