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芬
(常州旅游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江蘇 常州213032)
試析高職院校就業與創業教育渠道及拓展
萬芬
(常州旅游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江蘇 常州213032)
目前,高職院校就業與創業教育的渠道設計不夠科學合理、沒有充分挖掘渠道資源等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就業與創業教育的效果,也直接制約了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與素質的提升。因此,應對高職院校就業創業教育的渠道及拓展的問題加以分析,以引起更多的同仁關注高職院校就業與創業教育渠道的完善,使高職學生在就業與創業方面能得到更多科學合理的指導。
高職院校;就業創業教育;渠道;拓展
在就業與創業教育的課堂教學渠道中,一端是就業與創業教育的課程設置,包括課程名稱、教學內容及課程教學計劃,另一端則是作為課程教學組織者、實施者的教師。相關教育部門只有在就業與創業教育任課教師的選擇、教學內容與計劃的安排等方面以學生為本位,關懷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關注學生就業與創業的實際需求,才能使就業與創業教育的課堂教學渠道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五年制高職院校就業與創業教育的師資現狀
就業與創業教育是一門集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信息學知識并與其他相關專業知識相結合的綜合性學科,任課教師必須深諳我國就業與創業制度及政策,掌握職業心理調適技巧,擅長就業材料制作,懂得創業流程,具有較高的職業素質、講授技能和創業實踐指導能力。
目前,五年制高職院校普遍缺乏就業與創業教育的專門師資力量,就業與創業教育相關課程的專職教師大多是本校從事德育工作的教師,師資隊伍的專業素質不高,無法適應五年制高職院校就業與創業教育對師資的要求。
(二)五年制高職院校就業與創業教育的課程設置
五年制高職院校就業與創業教育的課程設置各地方做法不一,有些地方將其納入德育教學課程體系組織教學,如筆者所在地區即是如此。根據教育部關于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改革工作的布置,江蘇省于2009年開始對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及教學計劃進行了調整,由此拉開了五年制高職德育課程改革的序幕。筆者所在學校五年制高職德育課程設置及教學計劃安排是:一年級第一學期德育課為《生活經濟與就業創業》,第二學期為《職業道德與法律》;二年級第三學期德育課為《經濟政治與社會》,第四學期為《哲學與人生》;三年級第五學期為德育選修課程《心理健康》。按上述課程設置,結合筆者的教學實施情況來看,對學生進行就業與創業教育的課堂教學渠道僅僅為一年級第一學期的《生活經濟與就業創業》和第二學期的《職業道德與法律》,這是遠遠不夠的。
(三)對就業與創業教育課堂教學渠道的分析
就業與創業教育不是零散而盲目的一兩次培訓活動,學生職業生涯的規劃、職業道德品質的養成訓練、擇業技巧的學習、創業實務知識的掌握等等,都需要課堂教學渠道的質量保證。無論在教育目標還是在教學內容上,都不能簡單地歸入德育課程體系,就業與創業教育必須從德育課程設置中分離并獨立出來,形成自己完整的一套教學內容與計劃。
沒有自己完整的一套教學內容與計劃,課程設置不合理,會造成學生的就業與創業指導的真正需求被掩蓋和弱化,從而影響就業與創業教育教學渠道功能的發揮。以筆者所在地區為例,對剛剛從中考失利中走出來的高職一年級新生而言,他們普遍缺乏明確的職業方向,意志消沉,缺乏學習的激情與動力,這個時期的學生特別需要職業目標的引領和職業理想之火的點燃,需要得到職業生涯規劃的科學指導。而針對一年級第一學期開設的《生活經濟與就業創業》顯然脫離了學生的認知與需求實際。本課程中擇業信息的獲取、成功就業的材料準備、創業方案的市場調查、創業財務知識與營銷技巧等知識,對就業與創業意識幾乎尚處于空白階段的學生而言,是絕不會產生強烈的探究渴求的。而到了高年級即將實習時,在學生亟須得到擇業技巧與創業實務知識等方面指導的關鍵時刻,卻又沒有這方面的課程教學了。因此,筆者所在地區需要對五年制高職院校目前實施的就業與創業教育的課程內容與計劃做進一步修訂,以契合學生的需求,真正使課堂教學渠道對學生的就業與創業發揮作用。
從就業與創業教育的師資力量來看,由于學科自身的特點,決定了需要理論和實踐都過硬的“雙師型”教師。但五年制高職院校在就業與創業教育這一領域的“雙師型”教師卻為數很少,大多數從事工作與創業教育的德育教師缺乏實踐經驗,甚至沒有在企業的工作經歷,缺乏創業經驗或體驗,這就導致在教學中很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僅限于紙上談兵的教學根本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趣,極大地影響了就業與創業教育的質量。
(四)對就業與創業教育課堂教學渠道的完善與拓展
對課堂教學渠道加以完善和拓展,需要學校領導部門的宏觀決策與各部門的協同配合,也需要企業和社會的支持。
五年制高職院校因專業的不同而實施不同的人才培養計劃,有的專業如連云港中醫藥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的護理專業實行的是“2+2.5+0.5”的工學交替人才培養計劃,即學生入學后,一年級和二年級完成文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一部分德育課程的學習,三年級至五年級第一學期在該市第一人民醫院東方醫院學習各門專業課,五年級第二學期沒有進入用人單位的學生回校進行護理專業知識拓展學習。筆者所在的學校,部分專業五年制高職學生則在三年級、四年級進入相關企業進行為期3~6個月的工學交替。就業與創業教育的課程設置應該服從于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以四年級到企業工學交替的專業為例,筆者認為,在就業與創業教育的課程設置方面可以作如表1所示的安排。
表1 創業教育課程設置表
通過上述課程設置,將學生不同階段所渴求的就業與創業指導多年一貫制地予以實施,以期獲得最佳的指導效果。
在就業與創業教育課堂教學渠道的另一端,則要大力培養就業與創業教育的師資力量。如果不改變大多由德育教師擔任教學的局面,則很難解決就業創業教育紙上談兵的問題,從而影響就業指導與創業教育的預期效果。根據調查研究,就業指導與創業教育的師資力量最好由三類人員組成:第一類是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及禮儀、就業與創業心理調適與指導等方面教育的本校教師,主要由具有職業生涯指導資格的專門教師及德育教師、具備心理咨詢師資格的從業教師擔任;第二類是從事就業指導與創業教育講座的法律、工商、稅務部門、企業、投融資機構的專業人士,以傳授就業創業的制度與法律政策、企業登記注冊、交納稅費、企業管理、融資貸款等方面的知識與技巧為主;第三類是富有實際就業指導與創業經歷并取得成效的成功人士,此類人員豐富的職業指導經驗、生動的創業經歷對五年制高職學生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有志于創業的高職生最為欠缺的實踐環節,也最需要這些成功人士點撥迷津、傳授寶貴經驗。當前,在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與創業教育師資隊伍中,富有實踐經驗的成功人士尤為匱乏,可從本校優秀畢業生或企業名流中選聘,以切實加強對學生就業與創業的指導。
(一)就業與創業教育的課外渠道資源
就業與創業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不能僅僅依賴課堂教學渠道。事實上,就業與創業教育的課外渠道資源是十分充裕的,如能積極挖掘此類資源,精心設計相關教育活動,會使就業創業教育得到學生更多的認可與喜愛。具體而言,就業與創業教育主要有以下課外渠道資源:(1)學校優秀畢業生資源;(2)與學生所學專業相關的企業資源;(3)本地人事、勞動保障部門資源;(4)相關職業技能大賽組織者資源;(5)學校實習實訓基地資源;(6)校內就業與創業教育的其他資源。
(二)對就業與創業教育課外渠道資源的利用
雖得到了一定的重視,但渠道資源利用不夠 高職院校大都有自己引以為傲的優秀畢業生,漫步校園,或可見歷屆優秀畢業生的事跡介紹,這說明在對學生就業創業的教育引導方面,學校對優秀畢業生很重視。但是依筆者看來,對優秀畢業生這個就業創業教育的重要渠道資源,很多學校并沒有充分利用起來。對走上社會并在職業崗位上大有作為的優秀畢業生,學校應形成具有專業特色的深入而廣泛的教育宣傳。如可以由各系部按自己的專業將該專業往屆優秀畢業生的生動事跡制作成冊,在新生報到時與學生手冊一起發放,人手一冊,在入學階段即對該專業學生進行職業目標的引領,激發學生的專業學習動力。同時,在每年新生入學教育中,由各系部負責聯系優秀畢業生來校做報告,以與新生面對面的形式,讓這些優秀畢業生向學弟學妹介紹自己職業生涯成長的真實經歷,幫助學生明確職業方向與目標,樹立職業理想,并以自己的行動努力實現。有的學校雖了解與學校所設專業相關的企業情況,但沒有進一步與這些企業建立更為密切的聯系,無法及時了解企業的用工信息與用人標準,導致這些重要的就業創業教育課外渠道資源無法發揮充分的作用。
雖具備渠道資源利用意識,但缺乏系統的整合利用方案 無論是校一級領導還是系部主任書記或學工部門負責人,對學生就業與創業教育的課外渠道資源都有著較為明確的利用意識,但是不少單位仍然缺乏系統的整合利用方案。就業與創業教育需要各級領導與職能部門有的放矢地整合課外渠道資源,如針對一年級的新生,可利用學校優秀畢業生資源和校內廣播、櫥窗、宣傳欄等工具,宣傳職業崗位明星與創業典型、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計劃等等,充分發揮宣傳工具的作用。對二年級的學生,學校則可以利用實訓場所資源與相關職業技能大賽組織者資源,進行職業技能的培養與人才選拔,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三年級的學生更需要得到具體的人事制度與法律法規、創業實務知識的指導,因此,可以利用本地人事、勞動保障資源,以“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相關的培訓與輔導。四年級不少學生將要進行工學交替實習,為五年級的實習做準備,學校需要對學生進行“零距離”的職業崗位訓練,此時可充分利用與學生所學專業相關的企業資源,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學習,對學生進行就業與創業的環境教育。綜上所述,必須對就業與創業教育的課外渠道資源進行整合利用,形成一套系統的教育方案,才能取得就業與創業教育的良好效果。
雖注重實習實訓基地建設,但對校內就業與創業教育其他資源重視不夠 在許多高職院校,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工程都很宏偉,可是往往對校內其他的就業創業教育資源重視不夠。學校的后勤集團如食堂、超市、洗浴中心等以及學校的圖書館、實驗室等場所都可以讓學生開展勤工儉學,培養學生的服務意識與經營意識,同時還可以根據創業指導教師的布置,進行校內創業“實戰”,成立學生“創業園”。比如,讓商貿、財經類專業學生經營承包校內的商鋪,或定期召開小型商品交易會和拍賣會;讓計算機、汽車與家電營銷等專業的學生開店設鋪,為本校師生提供計算機維修、汽車與家電維修等方面的服務;讓餐飲專業的學生開設小型面點店等等,使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并提高他們創業的素質與能力。
(三)就業與創業教育的課外渠道拓展
就業與創業教育的課外渠道不止上述提到的六種,隨著新的社會需求的發展、新專業的出現,在就業與創業教育的課外渠道方面,必須有不斷創新與拓展的意識。高職院校的各級部門與教育工作者都應以學生為本位,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意識,一切為了學生的職業成長,如拓展與學生所學專業相關的行業協會渠道,開發網上就業與創業教育渠道,建立學校自己的專業指導網站,及時提供相關擇業信息,指導學生進行職業心理的調適等等。
時代在飛速發展,就業與創業的領域層出不窮。因此,在學生的就業與創業教育方面不斷探索與創新,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就業指導與創業教育,應該成為高職院校的共識和追求。
[1]楊芳.基于制度創新的學生社團創新創業教育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05,(9).
[2]姚建東.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研究和實踐[J].文教資料,2007,(27).
[3]張惠蘭,陳明金.擇業與創業——當代大學生就業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5727(2011)08-0069-02
萬芬(1969—),女,江蘇淮陰人,常州旅游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馬列主義公共課及思想政治教育。
(本欄責任編輯: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