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曦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 北京100102)
高職青少年工作與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探析
袁曦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 北京100102)
從高等職業教育的性質、社會生產發展、社會現實需求和服務業的性質及高職青少年工作與管理專業的定位和崗位群出發,探討了青少年工作與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目標體系、內容體系的建設,并提出青少年工作與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實施要注重工作過程導向、情境性、全程性和統一性。
高職;青少年工作與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而社會工作人才是現代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的重要力量,是社會公共領域的主要維系人群,在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維持社會秩序與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青少年工作與管理專業在高職專業目錄中屬于公共事業大類,專業定位于培養政治素質好,掌握青少年工作與管理的基本理論知識和相應的工作技能,從事社區青少年工作和青少年教育工作的社會公共管理和服務人才。從服務社區和公共事務管理層面看,青少年工作與管理專業具有良好的就業前景和積極的社會意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分類標準》把高職課程歸類為“定向于某個特定職業的課程計劃”,是實際的、技術的、具體職業的特殊專業課程。高職教育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上,形成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兩個教學體系。實踐教學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實現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所在。實踐教學質量決定了高職人才培養的素質、就業競爭力,直接影響高職專業的生存和發展。青少年工作與管理專業畢業生主要面對廣大青少年,其工作內容和方式更加復雜,其實踐能力的培養更加重要。現將對高職青少年工作與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思考和實踐總結如下,以期為青少年工作與管理等公共事務類高職專業實踐教學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高等職業教育的性質
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相融合的特征。它不是本科教育的縮短,也不是單純的職業培訓。與本科教育相比,更強調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應用型專門人才,辦學中注重產學合作、人才培養中強調工學結合,尤其注重學生的實踐技能訓練,強調學生畢業后直接就業上崗的復合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一般來說,高職的實踐教學應占總學時的50%以上。
職業培訓的目標在于針對具體某個崗位對個體進行訓練,使個體接受職業培訓后能立即承擔崗位任務。高等職業教育不僅要著眼于學生當前的發展,還應著眼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應從生涯規劃的角度關注學生的完滿性發展,主要目標應定位于促進個體在一定的職業領域內的生涯發展,而不僅僅是具體的崗位技能培養。因此,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應該是綜合的,包括職業專門能力、職業核心能力及職業道德和職業價值觀等。
職業專門能力指從事某個專門職業必須具備的能力,而職業核心能力是人們職業生涯中除崗位專業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適用于各種職業,能適應崗位不斷變換,是伴隨人終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職業核心能力主要包括方法能力、社會能力等。方法能力指獨立學習、獲取新知識和技能、處理信息的能力。社會能力指與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發展能力,它是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特別是在一個開放的社會生活中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是當前世界各國職業教育領域重點關注的能力。全美職業技能測評協會(NOCTI)提出的8項“軟技能”是:(1)溝通;(2)解決問題及思辨能力;(3)信息技術應用;(4)系統理解;(5)安全、健康和環境;(6)領導力、管理和團隊工作;(7)道德或法律責任;(8)就業能力和職業生涯發展。澳洲教育委員會與職業教育暨就業培訓部聯合發布的關于關鍵能力的報告,認為以下8項關鍵能力是所有青年未來能有效適應各種工作環境所必備的基本能力:(1)收集、分析與組織信息的能力;(2)溝通觀念與信息的能力;(3)計劃與組織活動的能力;(4)與他人合作在團體中工作的能力;(5)運用數學概念與技巧的能力;(6)解決問題的能力;(7)運用科技的能力;(8)理解不同文化的能力。
我國也強調此方面能力的培養,2006年教育部頒布的 《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高等職業院校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要高度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遵紀守法意識,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技能性人才。要針對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教育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提高學習能力,學會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因此,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除要促進學習者職業專門能力的發展外,還要關注職業核心能力和職業道德的發展。
(二)社會生產的發展
當今社會,技術空前發展,表現為技術發展速度加快和技術轉化周期的縮短,技術發展也不斷走向綜合化。第一,技術的不斷更新、產業結構和行業結構的變化會使得社會原有的某些職業崗位大批消失,與此同時也會新增大批的職業崗位。第二,社會生產組織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從垂直管理體制向扁平式管理轉變,服務業也是如此,對員工在生產和服務過程中的能力要求不斷拓寬,如要求員工具有計劃、設計、判斷、合作的能力并勇于接受新技術等。第三,信息爆炸催化一次性學習向終身學習轉化,人們不可能通過一次性學習掌握一生所需的全部知識和技能,因此,要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第四,競爭機制迫使終身職業向多種職業嬗變。現代社會中,就業是市場化的。美國勞工部一項研究預測,20歲的青年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時間內,職業變換將會達到6~7次之多。我國社會的就業觀念自改革開放以來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希望教育在就業方面能提供“就業彈性”、“轉崗基礎”和“跳槽可能”。綜上所述,高職教育教學要強調職業界中共同的、普遍的、核心的知識與能力的培養。
(三)社會現實需求和服務業的性質
青少年工作與管理專業在高職目錄中屬于公共事業大類,屬于服務業的范疇,學生就業主要集中于為人服務的職業領域。根據畢業生追蹤調查和社會調研,目前青少年工作與管理專業就業領域主要包括青少年社會工作、校外教育和培訓、基層團隊工作、幼兒園和小學教學工作等。通過對互聯網中的招聘信息分析得知,上述職業領域取得職業成功除要求一定的專門崗位技能外,關鍵是悅納自己的工作,有責任心、事業心,有較好的職業道德,善于與人溝通,善于取得服務對象的信任,工作謹慎、自律,有團隊合作精神、親和力等。對優秀畢業生的追蹤調查也印證了這一點。
通過專業調研、畢業生追蹤調查確定青少年工作與管理專業職業崗位群,主要目標崗位為青少年社會工作者,校外教育和培訓機構教師及工作人員,幼兒園教師,基層機關工作人員、團干部和少先隊輔導員等,通過對工作領域分析確定青少年工作與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目標,如表1所示。

表1 青少年工作與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目標表
實踐教學的內容是實踐教學目標的具體化。實踐教學的目標確定之后,應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和職業能力分析,確定具體的學習領域。
青少年工作與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學習領域主要包括:(1)職業認識:了解和接納、認可職業;了解青少年工作的基本工作環境和過程。(2)青少年活動設計和實施。(3)青少年心理測評和咨詢。(4)社會調查。(5)個案與小組工作。(6)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7)幼兒園綜合能力(課程設計和實施、一日流程、奧爾夫音樂實施、感覺統合訓練實施、蒙氏教學實施、衛生保健、早期教育方案設計實施)。(8)藝術和宣傳能力(舞蹈、鍵盤、聲樂、美工、兒童劇、鼓樂、活動、解說、演講、板報、廣播站)。
確定學習領域后,還必須將學習領域內容細化為具體的學習情境或學習任務,即一個個具體的學習單元,從而確定實踐教學的內容。以幼兒園綜合能力為例,典型工作任務及典型工作情境包括以下方面:(1)制定班級教育工作計劃。(2)班級課程和教案設計。(3)課程和活動實施。(4)班級生活管理。(5)觀察、分析并記錄幼兒發展情況。(6)教室環境布置。(7)自制玩具和教具。(8)幼兒心理輔導和行為矯正。(9)與家長溝通合作。(10)特長活動輔導。(11)教學研究和科學研究。(12)教師團體合作。
強調工作過程導向 青少年工作與管理專業目標職業的工作方式決定其工作過程不能人為分割為一項項具體技能,必須從一項完整的工作過程或工作情境出發。每個工作過程包括明確任務(獲取信息)、制定計劃、作出決策、實施計劃、檢查控制和評定反饋等環節。以進行少兒活動設計為例,完整的工作過程應該是:學生明確并接受任務(如設計一個針對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消費教育活動);學生制定計劃(搜集哪些資料,在哪些地方見習觀摩少兒活動,待選的活動主題,活動設計的計劃等);學生作出決策 (確定活動主題,確定活動設計計劃,確定設計的格式等);學生實施計劃(設計活動方案);學生檢查控制(征求教師和其他人意見,試行方案,反思,修改);評定反饋(教師評定,學生修改,反思)。
體現情境性 當前研究者普遍認為,高職教學要體現情境性。袁江指出:“與基于科學結構的理論導向的學科體系的框架即由理論學科構成的、以架構邏輯為中心的學科體系的框架相比照,職業教育的教學框架是一個由實踐情境構成的、以過程邏輯為中心的框架,強調的是整體的教學行動與典型的職業行動的整合。”在青少年高職與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和實施中,也要強調情境性。情境性分為模擬情境和真實情境。青少年工作與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在校內實訓真實職業情境創設的基礎上,更要強調頂崗實習。
強調全程性 青少年工作與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各項訓練之間應是層層遞進、環環緊扣且呈現螺旋上升的關系。實踐教學進程為:職場認識體驗→模擬情境訓練→頂崗實習。職場認識體驗主要包括入學教育和認識見習環節。入學教育主要要明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認識見習是學生到崗位一線,針對將來的職業崗位環境,體驗職業工作,對將來所要從事的工作獲取感性認識。模擬情境訓練指通過課堂教學和實訓室實訓及社會實踐,學生形成職業能力。頂崗實習則是指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獲得相關工作經驗,結合頂崗工作完成實習報告和畢業設計。學生在頂崗實習過程中,綜合運用崗位所需的各項技能,熟悉工作場景,培養實際工作環境所需的各種能力與技能。
注重職業能力和職業道德、現有職業能力和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統一 青少年工作與管理專業的服務對象是青少年兒童,青少年工作與管理專業的核心職業道德主要為:政治堅定,責任心強,樂于引導和服務青少年兒童,理解和尊重青少年兒童等。良好的職業道德是畢業生職業成功的保障。因此,在實踐教學中除職業能力的形成還要注重職業道德的養成。在實踐教學的實施中,首先要大力宣揚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和職業道德,同時要構建良好的環境,樹立良好的榜樣,形成良好的班級風氣和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建構學生的職業道德體系。
在實踐教學中除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外,還要注重發展能力的形成。青少年工作與管理專業學生的發展能力主要包括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這兩項能力是現代社會人可持續發展必須具備的。
[1]趙志群.職業教育與培訓學習新概念[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2]石偉平.時代特征與職業教育創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張晉.高職實踐教學的內涵及其特征[J].繼續教育研究,2009,(8).
[4]朱方來,譚屬春.高等職業教育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的構建[J].高教探索,2005,(5).
[5]張龍.高職院校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探析[J].繼續教育研究,2008,(9).
[6]俞仲文,等.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實踐教學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7]童山東.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探索[J].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3).
[8]袁江.關于行動導向的教學觀[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10).
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5727(2011)11-0119-02
袁曦(1971—),女,遼寧桓仁人,碩士,北京青年政治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教學論和青少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