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淼 慕善學 徐海燕 劉唯芬
(沈陽藥科大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 遼寧 沈陽110026)
高職《藥物分析與檢驗技術》課程實驗教學改革探討
于淼 慕善學 徐海燕 劉唯芬
(沈陽藥科大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 遼寧 沈陽110026)
《藥物分析與檢驗技術》是藥學分析、藥學、藥物制劑專業的核心專業課之一,藥物分析與檢驗實驗是本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結合高職人才培養目標,以學生的技能培養為核心,本文對教學理念、課程內容、教學模式和考核形式等方面的改革進行了探討,旨在探索一套適合高職藥物分析專業的《藥物分析與檢驗技術》課程實驗教學模式,建立《藥物分析與檢驗技術》課程實驗教學的新體系。
高職;藥物分析與檢驗技術;實驗教學;改革
《藥物分析與檢驗技術》課程是藥學和藥劑專業的一門主干課程,主要是運用化學、物理化學或生物化學的方法和技術,研究化學結構已經明確的合成藥物或天然藥物及其制劑的質量控制方法,也研究有代表性的中藥制劑和生化藥物及其制劑的質量控制方法,從各個環節全面控制和不斷提高藥品的質量,以保證人民用藥安全、合理、有效。它的任務是培養學生具備強烈的藥品全面質量控制觀念,使學生能夠勝任藥品研究、生產、供應和臨床使用過程中的分析檢驗工作,并能具有探索性解決藥品質量問題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能力。作為一門研究與發展藥物質量控制的方法學科,本課程具有實踐性和應用性強的特點。藥物分析與檢驗實驗是藥物分析與檢驗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驗證、補充理論,還是培養學生技能和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本課程實驗部分非常重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從“知識型”轉變為“技能型”。為了適應高職教育的特點,適應醫藥企業人才需求方面的新變化,需要在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課程考核形式和內容等方面進行全面的改革和創新,著力培養適合企業發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根據醫藥工業發展的新形勢和人才市場的新變化,確定“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堅實的職業生涯發展基礎,掌握藥物分析專業必須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從事原料、輔料、半成品、成品的分析檢驗以及藥品生產過程質量監控、藥品質量管理工作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為課程目標。通過校企密切合作開發課程。通過問卷、座談等方式調查分析醫藥行業藥品檢測及質量控制人才市場需求狀況和藥品檢測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結合國家職業技能鑒定“藥物分析工”等高級工的考核標準,明確藥品檢測人員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確定本課程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結構和課程教學內容。
(一)教學模式
“工學結合”教學模式 高等職業教育既具有教育的一般屬性,又具有與職業相對應的產業屬性,以職業標準為導向是職業教育辦學規律的客觀要求。應以職業為導向,將校內教學與實際工作情景相結合,以提高學生就業競爭能力為目的。具體實施方案為:選擇藥廠檢驗工作任務確立知識點和技能點,然后模仿檢驗崗位要求及其工作環境與工作過程,實施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最后按照實際檢驗過程實施檢驗任務,并按企業要求完成檢驗原始記錄和檢驗報告,并對學生進行考核。
“工作任務驅動項目和崗位模塊”教學模式 任務驅動式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該方法通過確定任務,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在設計過程中,把總體目標進行每一步細化,分化為一個個小目標,并且把小目標作為一個模塊,使之容易掌握,再通過這些小的任務來體現總體目標。在設計藥物分析與檢驗課程教學模式時,將工作過程的每個項目確定為一個崗位模塊,共確定了查閱資料設計方案、取樣、鑒別、檢查、含量測定、生物檢定和撰寫檢驗報告7個崗位模塊,每個模塊再分為若干個工位。在組織實施訓練過程中,按照藥品檢測工作過程確定行動領域,設計“任務驅動—分模塊輪崗訓練模式”。首先由質量負責人(指導教師)下達指令,由本次任務執行人(學生)分組并分配任務,組織學生查閱《中國藥典》和相關資料,設計本次檢品檢測方案;在此基礎上,將學生分為五個小組,分別在取樣、鑒別、檢查、含量測定、生物檢定各崗位模塊進行訓練。本模塊完成后,進入下一個崗位模塊,訓練另一模塊,依此類推,最后完成各模塊的訓練。
“學生參與教學實踐”教學模式 基于用人單位對于高職生動手能力的要求,一些對實驗很感興趣而且基本實驗技能掌握比較好的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有計劃地參加實驗課的課前準備工作,如試藥稱量、試劑配制及標準溶液標定和儀器調試及校準等,并進行預試。讓學生參加實驗前的準備工作,有利于學生主動思考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拍照糾錯教學模式 在學生做實驗的過程中進行拍照,把錯誤的操作和正確的操作拍攝下來,然后進行討論,再進行操作,最后達到熟練操作。經過幾輪的實驗,拍攝的照片會有一定的積累,再進行實驗的時候就可以做到——“看、做、論、講、評、做”。
(二)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點
一是按照藥品檢測工作過程各項目設計崗位訓練模塊,使教學內容和行動領域始終與藥品檢測工作實際相結合,強化了學生對藥品檢測工作過程的認識與理解。
二是“分模塊輪崗訓練模式”一方面可充分利用學校實訓基地的資源,解決儀器設備少、學生數量多的矛盾。另一方面可使學生在藥品檢測工作的每個環節上均能得到有效訓練。
三是采取“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在真實的職場氛圍中按照國家標準和企業規范檢測真實的藥品,嚴格執行標準操作規程(SOP),并按規定填寫原始記錄,能使學生熟練掌握藥品檢驗技能和方法的同時,激發學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培養學生的質量意識和工作責任心,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
四是學生直接參與教學組織與管理,可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增強責任意識、工作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總之,本課程設計,通過選用真實的產品作為工作任務,按照國家標準和企業規范對藥品檢測全過程進行多形式、多層次的訓練,可使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和畢業后迅速適應實際工作,并養成良好的執行規范的意識和能力。
實驗教學的考核標準直接影響實驗教學的質量和效果。為了有效檢驗教學效果,客觀地評價學生對藥物檢驗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及基本原理掌握的程度以及學以致用的能力程度,我們在考核方式及考核內容上進行了改革,采用開卷考核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的形式進行考核。開卷考核形式主要考核學生知識應用能力、完成實際檢驗任務的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開卷考試中,提供一定數量的待檢藥品及相應的質量標準,然后圍繞完成實際檢驗工作,從試劑選用、溶液配制、儀器選用與校正、原理測定、結果判斷、檢驗記錄與報告書撰寫、試驗現象分析、異常情況處理等方面出一些考試題目。這樣,教學組織及學習效果評價都緊緊圍繞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凸顯了藥學類職業教育的特色。
實際操作的考核,是建立一套實際操作考核的評分標準,在實驗過程中逐一對學生進行考核。目前,用高效液相色譜儀完成的含量測定的藥物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我們設計了一套高效液相色譜儀的實際操作考核的內容。具體評分標準如表1所示。

表1 藥物分析與檢驗實驗操作考核評分表
綜上所述,為充分體現藥物分析與檢驗課程的教學要求,培養學生牢固的藥品質量控制理念,使其具備扎實的藥物分析與檢驗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我們要在教材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必要的探索和大膽的嘗試。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目前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為社會培養出合格的藥物分析與檢驗的技能型人才。
[1]張士清.藥物分析(第2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2]張小建.大力推進校企合作 加速培養高技能人才 開創職業培訓新局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11):5.
[3]李東,曾喜樂.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在中藥制劑分析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08,(24):50-51.
[4]徐明成.基于“任務驅動”的現代教育技術教學中的“合作-探究”教學法探討[J].教育與職業,2004,(12):37-39.
[5]王鳳秋,呂杰,鄒春陽.高職教育中藥物分析實驗教學改革探討[J].衛生職業教育,2009,(9):101-102.
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5727(2011)11-0129-02
于淼(1972—),女,遼寧沈陽人,碩士,沈陽藥科大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藥物分析與檢驗的教學及相關研究。
(本欄責任編輯:張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