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地壇醫院外科主任穆毅為艾滋病患者進行手術/范明璋 攝
前不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為艾滋病感染者小陳成功實施腹膜后巨大腫瘤手術。主刀醫師穆毅等醫護人員經過5 個小時的拼搏,從小陳身上取出一個直徑15 厘米,比一個成年人拳頭還要大的腫瘤。術后,小陳恢復良好,手術獲得成功。
接受手術的小陳來自廣西,今年29歲,有HIV(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特殊病史。手術半年前,他感到自己的腹部有個硬塊,且隨著心臟的波動而上下跳動。小陳到當地醫院檢查后,診斷結果顯示,他肚子里的硬塊是極為少見的巨大腹膜后腫瘤。專家明確表示,因為腫瘤位置特殊,且被大的動脈、靜脈血管包裹,無法手術。
小陳輾轉來到北京地壇醫院,地壇醫院為小陳施行手術。與術前各地專家預料一致,腫瘤跨騎在腹主動脈之上,下腔靜脈受腫瘤壓迫,管腔狹窄,腹主動脈發出的腹腔動脈干和腸系膜上動脈,分別橫亙在腫瘤背側上下緣。腫瘤的下極緊貼雙側腎臟動靜脈起始部,腫瘤腹側上極附著有脾靜脈和門靜脈主干,腫瘤腹側右緣附著有腸系膜上靜脈。手術難度極大,主刀醫生穆毅將其形容為“用腹腔內的大血管為腫瘤編織了一個網套”。穆毅分離覆蓋在腫瘤表面的組織和器官后,腫瘤終于顯露出其真實面目。腫瘤真實情況比術前預想的更為復雜,除緊緊被腹腔內各主要血管包繞外,更為嚴重的是,由這些主要血管發出密密麻麻的血管支互相交織成網,包繞著腫瘤。只要輕輕觸動腫瘤,就可能造成血管破裂出血,且門靜脈、腸系膜上靜脈和脾靜脈已受腫瘤壓迫、管腔塌陷,血流變得極為緩慢。
手術進行得十分艱難,滿布于腫瘤表面的細小血管被一一仔細分離、切斷、結扎,隨之脾靜脈與腫瘤分離,繼之腸系膜上靜脈、門靜脈、腹腔動脈干和雙腎動靜脈、下腔靜脈分別與腫瘤分離……腫瘤背側的腹主動脈也通過動脈鞘內分離,逐漸離開腫瘤。腫瘤漸漸被分離出來,而此時,最嚴峻的挑戰出現了。由于腸系膜上動脈起始部被腫瘤完全包繞,穿過腫瘤實質,不能與腫瘤實質分離。僅切除已游離的大部分腫瘤,保留包繞腸系膜上動脈的腫瘤組織。雖不傷及腸系膜上動脈,但術后腫瘤會很快復發轉移。要完整切除腫瘤,必須一同切除部分腸系膜上動脈,這將造成小腸和大部分結腸的壞死。
面對進退維谷的困境,穆毅探查腫瘤與腸系膜上動脈間的關系后,決定切除部分腸系膜上動脈,并重建腸系膜上動脈,從而完整切除腫瘤。當一個個血管被剝離、切割、再結扎,手術醫生的護目鏡(為艾滋病感染者進行手術時的必要保護)也一次次被汗水模糊,又被護士擦亮。穆毅全身心地投入手術之中,細細剝離、快速結扎。但他并沒有忘記接受手術的患者還是個艾滋病感染者,稍微的閃失劃破手套,就有可能感染艾滋病。經過5 個小時的拼搏,一個直徑15 厘米,比一個成年人的拳頭還要大的腫瘤被拿下。
“這個手術的難度,比肝移植還要大,也是我經歷過的風險最高的手術。”穆毅這樣評價這次極為特殊的手術,他說:“如果任其發展,半年后,腫瘤就會壓迫血管,患者的生命也就此完結。但患者還年輕,現在艾滋病有了很好的控制方法,拿掉腫瘤后,他的生活質量應該不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