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方會

被中宣部、國務院國資委評為全國九大典范企業之一的山東能源棗莊礦業集團公司,位居中國企業500強、中國企業效益200佳、中國納稅100佳,總資產報酬率、凈資產收益率、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率等諸項指標均高于全國行業平均水平,在山東省國資委業績考核中連續6年獲得A級。2010年企業總收入329億元,利稅85.8億元,職工年人均收入5.43萬元,COD、SO2分別比省政府下達的考核指標減排47.58%、11.63%。預計今年企業總收入突破420億元,利稅110億元,創出歷史同期最好水平。
這些數據,與一些煤炭大集團相比也許并不耀眼,但對于一個具有百年開采歷史的老煤炭企業來講,卻不同尋常。2010年,棗礦集團企業總收入是2005年的2倍多,是2000年的12.4倍;利稅是2005年的4倍多,是2000年的429倍;總資產是2005年的2倍,是2000年的6倍;職工人均收入是2005的2倍,是2000年的6.7倍。可以說,“十一五”的五年,是棗礦集團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五年,是天翻地覆慨而慷的五年。
去年以來,全國企業文化現場會、全國煤礦職業安全健康經驗交流會暨全國煤礦塵肺病防治現場會、全國安全生產宣傳工作會議暨全國安全文化示范企業創建現場會、山東棗礦“智慧礦山”建設促進安全生產現場推廣會、全省安全“三基”現場會、全省煤炭工作會議、山東省省管企業學習型黨組織建設交流推進會等一系列會議相繼在棗礦集團召開。與會代表地域之廣,會議規模之大,反響之熱烈,都開創了棗莊礦區歷史先河,與會人員對棗礦集團的成功經驗和做法以及近年來的發展成就給予了充分肯定。
棗礦人交朋友,朋友遍天下;棗礦人講奉獻,奉獻全社會。一項項榮譽是一面面旗幟,一串串數據是一座座豐碑,敢打必勝、超越自我的棗礦人在中國煤炭工業發展史上寫下了一個不朽的傳奇……
棗礦集團位于山東南部,源于1878年創立的中興礦局,當時為中國三大煤礦之一。1956年成立棗莊礦務局,1998年改制為棗莊礦業集團公司。
上個世紀末,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中,由于內外部諸多因素影響,棗礦集團經濟發展跌入低谷、瀕臨絕境,產量低下,入不敷出,鐵路停運,電力停供,企業負債幾十億元,干部職工連每月300元錢的生活費都不能正常發放,一度成為全國的困難典型。
步入新的世紀,棗礦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江衛臨危受命。面對內外交困、積重難返的局面,他提出“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事自己辦,自己的夢自己圓”的發展理念,從解放思想入手,組織制定從解決員工吃上飯到吃好飯再到建設富美和諧新棗礦的三步走規劃和主業做大、非煤做強、走出去發展及科技興企、文化強企的大集團戰略,打響脫貧解困、干事創業的攻堅戰,棗礦集團開始了改革創新、科學發展的宏偉征程。
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棗礦集團一班人立足礦區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以安全優質高效為目標,大力實施主業擴張戰略。在抓好東部老區找煤擴量、穩定生產、掩護轉產的同時,加快西部新區建設。
棗礦集團采取新井新機制,先后新建了新安、新源、濱湖等礦井,其中新安礦以年產500萬噸的規模榮膺“魯南第一大礦”,新源井、濱湖礦分別用18個月建成投產,創出全國同類型礦井建設新紀錄。大規模地進行生產系統環節改造和礦井改擴建,建設了五對雙高礦井;高莊礦由21萬噸旱采小井到水采礦井,快速改擴為一井一面年產340萬噸的現代化礦井。付村、蔣莊、柴里礦年生產能力也都達到300萬噸。到2005年,棗礦集團本部形成了年原煤產量2000萬噸的現代化安全高效礦區。此后,從企業長遠發展考慮,把本區產量較長時間穩定在2000萬噸水平。
從幾萬噸到1000萬噸,礦區幾代人奮斗了幾十年;從1000萬噸到2000萬噸,新時期棗礦人僅用5年便已實現。當一座座現代化礦井拔地而起時,“棗礦速度”成了人們津津樂道并追根溯源的一個現象。
誰擁有資源,誰就擁有未來。棗礦集團未雨綢繆,堅持效益為先、資源為主、量力而行的原則,積極組織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快步伐占有資源,開疆拓土,先后在貴州、云南、內蒙古、新疆等地進行煤炭資源開發和項目建設,擁有資源量幾十億噸。棗礦集團規劃到“十二五”末,外部煤炭產量達到3000萬噸,還在加拿大買斷了1.6萬平方公里的森林采伐權和原木出口權,在泰國建設了石膏板和橡膠加工項目,在印尼運作了國際貿易。
煤炭資源有限,作為煤炭老企業,必須同時發展替代產業。從2006年開始,棗礦集團就致力于本區產業結構調整,按照市場前景好、環保節能好、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兩好兩高原則,不斷拓展非煤領域,精心打造非煤集群。
目前,棗礦集團已基本形成煤焦化工、熱電聯產、機械裝備研制、橡膠化工、建筑建材房地產和森工六大產業鏈。2010年,礦區非煤產業產值已超過煤炭主業,撐起棗礦發展的半壁江山。子午輪胎項目一期工程年產120萬條全鋼載重子午輪胎已達產,產品通過國內3C認證和北美市場的DOT認證,銷售網絡輻射33個國家和地區。300萬噸煤焦化工產業鏈、33萬噸甲醇、16萬噸苯加氫、90萬只綠色能源鉛晶電池生產線、2000萬平方米石膏板等一大批重點非煤項目相繼建成。無鉛焊料等重點項目建設如火如荼。棗礦集團與沙鋼集團、馬鋼集團、韓國SK公司等進行強強合作,先后建成煤矸石和水煤漿電廠6座,形成了西電東輸、北電南送、年節支達億元的礦區電網。機械制造業內抓創新,外拓市場,產品已覆蓋全國21個省市。建筑安裝業集勘探、設計、監理、礦建、土建、機電安裝、房地產開發于一體,業務范圍橫跨11省區20多個地市。規劃到“十二五”末期,棗礦集團將形成煤焦化工、精細化工、熱電多聯產、橡膠化工、機械制造加工五大100億產業集群,非煤業務年產值500億元以上。
與此同時,棗礦集團正確處理節能減排、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關系,搶抓國家節能減排政策機遇,提出了“發展綠色能源、提升能源價值”的社會價值理念,強力推進煤矸石、粉煤灰、礦井水的三零排放,余熱、余汽、余溫的三余利用,形成了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發展模式,被授予首批“國家生態產業示范基地和試點單位”。
推進技術創新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棗礦集團注重發揮科技創新在煤炭生產建設中的作用,鼓勵自主創新,大力實施科技興企戰略。棗礦集團建有5個研發中心和中試基地、博士后工作站、煤化工研究院,打造了企業自主創新平臺,形成了以技術中心為核心、以項目為紐帶、以研發課題為導向、以全員參與為支撐的科技創新體系。
棗礦集團與浙江大學、天津大學、中國礦業大學、青島科技大學、中國煤科院以及韓國SK公司、美國SES公司等多家大學、科研院所、世界500強企業建立了穩定的合作伙伴關系,一些優勢新項目正在中試階段,礦區的科技貢獻率進入了一個快速提高的階段。
棗礦集團圍繞薄煤層開采、綜采放頂煤、三下開采、防治水、防滅火及潔凈煤技術,廣泛應用新科技,不斷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廢棄礦井高強滲流水害綜合治理技術、高濃度水煤漿燃料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厚煤層大采高全煤厚開采成套技術及設備研究與應用獲中國煤炭工業十大科技成果,近百項科研創新成果榮獲國家級、省部級獎勵。
棗礦集團還建成了通訊、視訊和計算機數據三網合一的網絡體系,開發形成了17個子系統,實現了煤炭生產、設備運行、生產調度、煤炭運銷遠程監控、安全檢測監控等信息化管理,礦井主動力系統數字化集中控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運行了股權動態管理網絡系統、協同辦公系統、物流系統、集中式財務處理系統、資金集中管理系統、全面預算管理系統、決策支持系統。棗礦集團被國家知識產權局評為中國專利山東省明星企業,被列為山東省第一批創新型試點企業。
在企業管理中,棗礦集團把一系列現代管理思想、前沿管理理論和先進的管理手段運用于實踐,大力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實現了由傳統管理向文化管理的轉型。
棗礦集團通過持續改進、創新融合、深化提升,逐步形成了以三基建設(基礎、基層、基本功)、三化管理(準軍事化管理、內部市場化運作、精細化考核)、三個亮點(質量標準化、企業文化、環境綜合治理)為主要內容的“三三三”管理文化品牌,提升全員素質和執行意識,培育員工的共同價值觀和行為規范,提高工作、工程、產品、服務四個質量,徹底改變過去礦山黑亂臟差的面貌。同時,又與時俱進地融入人本、和諧文化基因,進行五精卓越管理、三基九力、五精十美、思想與行為管控體系、人力資源能績薪酬兩維度考核、誠信文化體系、六精和諧文化等探索與實踐,形成了集管理科學、管理文化、管理藝術為一體,全閉合、全方位、全流程、全覆蓋、多維度的綜合管理體系。
針對煤礦高危行業的特性,棗礦集團注重培養令行禁止、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提出“把礦山打造成兵營、把員工塑造成軍人”,推行軍事化管理,著力打造團隊執行力。開展了抓履職、抓目標、抓規范、抓創新、抓效益、抓考核的六抓活動,強化履職意識教育,促使各級管理人員提高境界,提升悟性,追求卓越,締造完美,增強了棗礦人的責任心、事業心和執行力。
安全生產是煤礦第一課題,是最大的民生。棗礦集團以創建全國一流的本質安全型企業、向世界發達國家安全水平邁進為目標,大力倡樹以人為本的安全理念,結合礦區實際,強化安全文化建設,加大安全投入和現場管理力度,嚴格責任落實和檢查考核,強調安全管理嚴在干部,嚴在流程,嚴在細微之處,將安全防線前移到現場,安全重心下移到區隊班組,安全親情教育自移到個人,形成了三嚴三移的安全管理理念,建立了安全文化、安全培訓、監管督查、目標管理、績效考評、隱患預控排查等流程管控九大體系。推行了誠信安全競賽、安全精細化管理市場化運作、職業健康工程、手指口述操作、崗位安全確認、安全環境準入、崗位隱患防控、采掘工作面限員掛牌等100多項管理創新成果,實現了基層管理由“制約+自覺”向“自覺+制約”的轉變。目前,棗礦集團安全生產已超過5周年,安全產煤過億噸。被國家安監總局列入全國首批十大安全質量標準化核準企業。
棗礦集團“三三三”管理文化品牌,不僅得到礦區干部員工的充分認可和自覺踐行,成為克難制勝、跨越發展的精神動力,也成為企業卓越發展的重要源泉和參與國內外競爭獨有的品牌優勢。近年來,棗礦集團許多文化創新成果被移植,在異地生根開花結果。“三三三”管理文化品牌成為棗礦集團向社會貢獻的一筆不可替代的精神財富,成為全國煤炭行業高高飄揚的旗幟。
在改革發展的進程中,棗礦集團黨政一班人忠實履行自己的職責,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突出發展、效益、民生的工作主題,團結帶領職工群眾腳踏實地,迎難而上,謀求企業又好又快發展,同時,努力營造平安穩定、和諧幸福的局面。為盡力改善職工的生產生活環境,棗礦集團在礦區大力開展三個亮點工程建設,塑造了“井下人文景觀好、地面自然形態美”的新型煤炭企業形象。井下建設生態大巷、文化長廊,開通斜巷索道、平巷人車,增設點心房、溫馨茶社,推行清潔生產,打造高危行業的現代文明。地面進行無所不至、無處不新的環境綠化、凈化、美化和亮化,四季有花,三季有果,整潔優美,郁郁蔥蔥,塑造了整潔亮麗的新型煤礦形象。員工穿的是標志服,吃的是無公害綠色蔬菜,喝的是放心水,住的是文明生態型社區。置身棗礦,倍感溫馨、幸福和自豪。
以提升員工健康、成長、快樂、安全、和諧、成就六大幸福指數為目標,棗礦集團廣泛開展了和諧杯競賽,層層簽訂責任狀,建立分工負責、齊抓共管的信訪穩定工作新機制,舉辦礦工節、母親節、工人先鋒號、青年創業創新創效等系列活動,增強企業向心力和凝聚力。高度關注民生,全面實施安居、就學就業、放心水、困難救助四大工程,抓住國家鼓勵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加快資源型城市轉型的有利時機,加快推進棚戶區改造和廉租房建設步伐。在全省企業中率先成立困難職工幫扶中心,建立棗礦情暖萬家基金,每年用于困難幫扶、特困救助、金秋助學等方面的資金,都在700萬元以上。
敢為人先,激情跨越。棗礦集團現已發展成為集煤炭生產加工、煤焦化工、機械制造、電力、鐵路運輸、地質勘探、建筑建材、現代物流等于一體,跨國界、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大型國有企業。棗礦集團先后榮獲全國再就業工作先進單位、全國愛國擁軍模范單位、中華慈善事業突出貢獻獎、國家級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單位、全國企業文化示范基地、全國煤炭企業五精管理示范基地、全國煤礦職業安全健康先進單位、全國企業信息化工作先進單位、國家綠色礦山試點單位、中國建筑工程魯班獎、改革開放30年山東省優秀企業、山東省生態文明示范基地、山東省安全生產先進單位、山東省節能突出貢獻企業、山東省首屆最佳企業公民、山東省思想政治工作優秀企業等一系列榮譽稱號。
放眼未來,走向卓越。棗礦集團提出并實施發展、效益、民生的工作主題,按照提高效益做強、擴張總量做大、擁有資源做久、關注民生做優的指導思想,明確了“十二五”發展規劃。目前,棗礦集團及其棗礦集團30萬職工及家屬,正在全國勞動模范、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山東能源集團黨委委員、棗礦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江衛的帶領下,胸懷和諧平安、民富企強的愿景,向著新世紀更高、更遠的宏偉目標昂揚奮進,用勤勞和智慧續寫棗礦集團科學發展的新篇章。
棗礦集團的所在地棗莊歷史悠久,名人輩出,以自薦而流傳后世的毛遂和鑿壁引光的西漢丞相匡衡誕生于此,近代民國第一案、臺兒莊大戰、鐵道游擊隊的故事以及歷經滄桑的百年棗礦幾乎家喻戶曉。新世紀以來,鳳凰涅槃的棗礦集團創造了嶄新的傳奇:那些不停攀升的數字記錄的是結果,也是棗礦集團與五洲同飲、與世界干杯的奮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