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
“珍珠鏈戰略”的虛妄與真實
□劉慶

“珍珠鏈戰略”概念最早出爐于2004年。當時,美國布茲-艾倫-漢密爾頓咨詢公司,受美國防部凈評估辦公室委托,向時任國防部長的拉姆斯菲爾德提交了一份名為《亞洲能源未來》的決策咨詢報告。這份報告認為:中國正在與從中東到南海的航道沿線各國建立戰略關系,巴基斯坦的瓜德爾港、孟加拉國的吉大港、緬甸境內的海軍基地、籌建中的柬埔寨南部連通中國西南腹地的鐵路線、中國在南海不斷增強的軍事力量,以及中方投資泰國克拉地峽運河的可能性,這些海上布局就像一粒?!罢渲椤?,在印度洋版圖上勾勒出一條弧線優美的“珍珠鏈”。
報告中不僅描繪出“珍珠鏈”的詳圖,還臆想性地宣稱“中國的海上通道戰略,無疑體現了一種更高層面上的安全考慮,是其進攻姿態的具體表現”。2005年1月,《華盛頓時報》搶先對提交的報告進行了報道,使“珍珠鏈戰略”首次公之于眾。
2006年2月,美國防部一改先前審慎態度,在其發布的新版《四年防務評估報告》中,明確指稱“中國繼續加大軍事投入的力度,尤其是在發展戰略武器以及向領土之外投送力量的各種能力”。同年5月,美國防部發布《中國軍力年度報告》,稱“中國海軍似乎有興趣將其海上存在擴展至馬六甲海峽和印度洋”。
在這一背景下,美國官方正式采用“珍珠鏈戰略”概念。2006年11月,美聯合部隊司令部在一份報告中概述了“珍珠鏈戰略”。2008年12月,該司令部公開發布《2008聯合作戰環境評價報告》,主要引用“皮爾遜論文”內容,新繪了一幅“珍珠鏈”地圖,并將其解釋為是“中國橫跨石油路線的政治影響或軍事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美國官方仍未在太大范圍內使用這一概念,僅限于國防部以及國會的一些下屬單位偶爾用之,至于白宮、國務院等機構對此概念的指稱還是相當謹慎的。但這一時期,美國國內對印度洋的重視程度卻在不斷提高。由于“珍珠鏈戰略”直指印度洋這一世界海權的“心臟”,極大地影響到美國對世界海權的絕對控制,它極有可能給美國提出復雜的地區挑戰,使中國挑戰美國在南海和印度洋的海上霸權成為可能。
在單方面認定“珍珠鏈戰略”的威脅后,美國沒有將斗爭矛頭直指中國,而是精心設計了一個聯合打擊方案——“鎖喉”戰略。該戰略聲稱,必要時美國可以使用陸基空中武力控制印度洋沿海地區,還可以借手他人,以他國力量遏制中國勢力的擴張。在2006年版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中》,不假掩飾地宣稱,“成功的防范戰略需要增強伙伴國的能力,并降低其脆弱性。在這方面,美國將努力實現國際伙伴防御系統更高水平的一體化,使任何對手突破防御系統的行動復雜化”。而這個被美國相中的主要遏制伙伴就是——印度。
為了應對所謂的“中國威脅”,印度很快推出了“東方海洋戰略”。1998年,印度當局在安達曼-尼科巴群島組建遠東海軍司令部,2001年又將其升級為第一個三軍聯合司令部,同時加速建造或購買航母、核潛艇等遠洋兵器;2000年后,印海軍多次與美、日、韓和東盟國家在馬六甲海峽和中國南海舉行聯合軍事演習;2002年、2005年,又分別與印度尼西亞和泰國海軍在格雷特海峽和安達曼海開始進行聯合巡邏,力圖限制中國在這一地區的軍事活動。
2007年以來,印度不僅在馬達加斯加北部修建監測站,準備租賃毛里求斯的阿加萊加群島設立潛聽哨,并計劃擴大在馬爾代夫的軍事力量。印度學者哈里·桑德等人還公開叫囂:既然馬六甲海峽是中國石油運輸必經之路,那么為了防止中國“入侵”印度東北部或克什米爾,印度需要做的就是封鎖馬六甲這條路線。
近年來,隨著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和運輸服務的不斷延伸,中國確實與亞洲一些國家在包括拓展港口等方面展開了經貿合作。不過,這些海外工程或援建項目,無一例外都是正常的商業行為。但似乎中國在印度洋的任何行動,都會被印媒和西方媒體迅速緊盯,并抹上軍事擴張的色彩。面對國外媒體關于“珍珠鏈戰略”連篇累牘的報道,中國政府不得不多次予以澄清。
2008年6月,中國駐印度大使張炎公開表示:“中國沒有試圖控制印度洋的航線,對中國包圍圈政策的推斷是站不住腳的?!睘榱顺浞衷鲂裴屢?,2005年以來,中國政府先后發布了《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2006年中國的國防》、《2008年中國的國防》等白皮書,對中國的和平發展政策進行公開說明。
從軍事力量的配置來看,目前印度洋海域實力最強的海上力量,其實還是美國。只不過隨著美軍遠程投放和機動能力的增強,美國在印度洋的軍事存在已逐漸進入到淡化“常駐力量”、強化“隨時進入”能力的新階段。加之印度洋上還有迪戈加西亞島這枚美國一早就插入其中的強有力釘子,美軍目前已完全具備保障航母戰斗群、兩棲登陸編隊和戰略轟炸機等在印度洋自由活動的能力。
面對印度洋上如此復雜的軍事力量構成,要徹底消解“珍珠鏈戰略”的神話,中國必須在表明對印度洋極度關切的同時,進一步說明我們關切的理由、目標以及手段,通過建立區域安全機制和推進地區共同繁榮,來努力化解一些國家心中的疑竇。
(摘自《世界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