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藏吉
辮套是手工藝品的一種,是藏族婦女不可或缺的裝飾品之一,是表現卓倉婦女獨特風姿的一種發飾兼服飾,也是藏族的重要標志之一,更是中華民族服飾寶庫里的一朵奇葩,有著悠久的歷史并蘊含豐富的深層文化內涵。辮套用料考究,制作精致,色彩艷麗,極富裝飾效果,深受廣大藏族婦女的喜愛。辮套不僅在藏區極富盛名,隨著藏學熱、旅游業的發展,在海內外也備受歡迎。如今獨具特色的卓倉辮套作為民族服飾的一種也已成為中華民族眾多非物質文化保護中的重點保護對象及民間收藏品之一,因此,如何保護和傳承、發展辮套,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
一、辮套的種類和實用功能
(一)辮套
辮套是系在發辮上用以固定發型及裝飾藏服的刺繡品。其中“嘉朗”(藏語音譯“嘉”—頭發,“朗”—帶子)只能在穿著藏服時配套佩戴,是藏服的一種附屬飾品,所以也可以稱作是服飾,兼有發飾和服飾的雙重含義。“次載”則不穿藏服也可以佩戴。藏族先民羌人自從原始社會有了頭飾和尾飾習俗,辮套這一刺繡品就逐步發展演變成當今專門用以裝束頭發和點綴藏服的裝飾品。藏區不同地區的辮套風格各有特色。
(二)辮套的種類
辮套的種類多樣,可按照以下幾個方法分類。按質地和材料可分為:絲線辮套、棉線辮套;根據裝飾材料可分為:珊瑚辮套、銀子辮套、海螺辮套、綠松石辮套、瑪瑙辮套等;按地域又可分為“戎哇”辮套(現代安多藏語中稱地勢較低的宜農地帶為“戎域”,稱這里的農耕藏族人為“戎哇”)、“卓倉”辮套(青海海東地區的部分藏族由于歷史原因習慣上稱作“卓倉哇”,即“卓倉地方的人”)、“華熱”辮套(青海互助、樂都北山及甘肅部分地區的藏族稱“華熱哇”)、“宗喀”辮套(青海西寧、湟中、平安等部分地區稱宗喀);按年齡又可分為:老年人辮套、年輕成年人辮套和少女辮套。
(三)辮套的實用功能
辮套的佩戴本身屬于一種裝飾習俗,但在歷史上,它的功能是多樣的。比如,1973年青海大通上孫家寨遺址墓葬中出土的馬家窯文化“舞蹈紋”彩陶盆內壁所繪舞蹈者,每個人的頭部同側均有一斜道,似發辮狀飾物,臀部也有一反向斜道,似尾巴狀飾物。這是目前我國出土時代最早的表現原始社會晚期新石器時代“相與連臂,踏地為節”原始群舞活動的彩陶器,此時,時處原始社會時期,生產力低下,苯教祭祀儀式占據藏族先民羌人的意識形態領域,人們以如此裝扮有可能是心存煨猊猛獸、圖騰崇拜、動物崇拜、模擬人們分組圍獵野獸的情景。舞蹈者頭部和臀部的飾物,有可能是原始先民為象征某種動物而佩戴的頭飾和尾飾。而時隔幾千年后的現代藏族佩戴頭飾(戴用整張的狐貍皮做的狐帽,其尾巴長長地后垂于頸部)和尾飾(辮套自背部長辮連接下來后從臀部垂至小腿肚處)的習慣,其狐帽與辮套雖然酷似上述彩陶器上舞者的頭飾和尾飾,但更多意義上則是對先祖裝束遺俗的傳承、發展與延續,而模擬動物、反映苯教祭祀儀式的意義有所淡化,除了固定發型外,更多的則是反映人們的審美情趣。
從民俗學的角度講,辮套具有區別人物身份的作用,即以不同款式的辮套代表不同地域、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女性;根據鑲嵌物的質地也可以反映出主人經濟實力的雄厚與單薄;根據辮套的不同戴法,還可以反映出主人的喜怒哀樂與人生事故等。卓倉地區,姑娘出嫁前,男方的聘禮中辮套是不可或缺的一樣裝飾品,其意義是姑娘從此即將成為人之妻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女人。聘禮中的辮套也就意味著這個姑娘從此有主、有定情信物的含義在其中。
二、辮套佩戴習俗文化及其民俗功能
(一)佩戴習俗文化
目前不少人認為,藏族已婚婦女才佩戴“嘉朗”,是藏族婦女已婚的標志,但事實并非完全這樣。據調查,在卓倉地區,“嘉朗”不僅僅是已婚婦女的專利,未婚但“戴了天頭”的成年婦女也同樣可以佩戴。在卓倉,女孩到了十五六歲時,有條件的家庭都要給女孩舉行一次成人儀式。儀式的主要內容為:專門選一吉日,沐浴以后梳洗打扮,把少女的發型改梳成成年婦女的發型,所選的吉日這天,在家人和親朋好友的祝福歌聲中給少女佩戴成年婦女辮套,舉行成人儀式,在卓倉地區稱這種儀式為“戴天頭”,標志著姑娘已經長大成人,從此可以和異性來往,看上姑娘的人家可以來提親。在藏族人的傳統習俗中,姑娘在15歲之前,家庭管教特別嚴格,一般嚴禁接觸異性,更不允許談情說愛,但是一旦舉行成人儀式后,直到結婚都比較自由。在卓倉,未成年少女也佩戴辮套叫“次載”。因此筆者認為佩戴“嘉朗”并不是藏族婦女是否結婚的重要標志,而是姑娘是否成人的重要標志之一。
(二)辮套的民俗文化功能
1、反映社會現象
社會學家說,服飾是一面鏡子,它的款式、色彩、變化都能反映某一社會現象。服飾的傳承,是一種極其復雜的文化現象,它往往和一個民族的歷史及文化發展緊密聯系,體現著這個民族集體的智慧和審美意識。服飾文化是一種綜合性的文化遺產,我們不能把它看作是簡單服飾樣式的傳承。辮套作為社會的產物,也能反映出藏民族思想觀念的變化。這小小的裝飾物,不僅能反映歷史和社會的變遷,也能反映隨著社會變化人們觀念的變化。上世紀70年代以前,人的思想比較保守,不愿意接受新鮮事物,保留著以樸素為美的思想理念,那時辮套是藏族婦女平日里人人必戴的裝飾品,平常戴的材質主要以棉線縫制,鑲嵌普通瑪瑙或以下面墜一鈴鐺、箭形、寬約6cm的綠色或黑色布條等為主,只有在逢年過節或婚嫁喜事上佩戴價格昂貴的用絲線縫制,鑲嵌珊瑚、銀子、綠松石等上好的辮套。80年代初改革開放時期,辮套的質地越來越精致,材料主要以絲線為主,鑲嵌昂貴的珊瑚、銀子、綠松石等,但平日里佩戴辮套的婦女越來越少,藏服和辮套成了婚喪嫁娶及重大節日上的禮服,這說明人們的思想解放了,可以根據自己喜好,穿戴現代化的簡易服裝、流行簡便的發型發飾,而平日里佩戴辮套的婦女寥寥無幾。本世紀初,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開始追求精神上的需求,開始有懷舊的觀念,婦女辮套的款式越來越多樣化,精致化、華麗化與高雅化,穿著藏服、佩戴辮套的人越來越多。這一切變化充分反映了藏族婦女的觀念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變遷而變化。另外,過去辮套的種種禁忌,如今也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很多不科學的禁忌已經銷聲匿跡,不再禁錮藏族婦女。
2、表現某一婦女的情感和性格
服飾作為一種情緒釋放和自我表達的途徑,可以很好地表達婦女的情感和性格。服飾對民族化的選擇也就是對個性化的選擇,迎合了現代人的情感與心理需求的選擇。辮套是社會的產物也能反映某一社會、某一人群某一時期的某種心理現象。色彩艷麗的辮套,通過色彩的冷暖、強弱等傳達著佩戴者的情感、情緒、心理特征和性格。比如年輕、性格開朗、豪放的女性一般喜歡佩戴色彩艷麗、花紋鮮亮的辮套;年齡稍大、性格內向、溫柔的女性一般喜歡佩戴色彩溫和、古樸典雅的辮套。服飾作為一種情緒釋放和自我表達的途徑,成為最能表達個人內心世界的一面鏡子。辮套的材質、色彩也能反映某人某一階段的內心情感,一個平時喜好色彩艷麗的婦女,如果突然佩戴色彩黯淡的辮套,說明她的內心深處可能有難以表達的苦楚;有時性格內向的婦女佩戴色彩艷麗的辮套,那可以說明這段時間她的內心有愉悅的事情。
在卓倉,家有喪事時,自家及前來幫忙的成年婦女均穿藏服,佩戴素雅、取下鑲嵌物的“嘉朗”或反戴,將左右兩邊的小辮取至胸前從腰處向后套綁在“嘉旭”上表示恭敬禮節;有喜事時,則戴色彩鮮艷、裝飾華麗的辮套。所以辮套不僅反映某一個人的情感,還能反映某一社會、家庭或者某一群體的喜怒哀樂。人們可以通過小小的辮套宣泄和表現自己的內心情感世界。總之,強烈對比和鮮純亮麗色彩的運用,反映了藏族人民輕松樂觀的生活態度和坦蕩率直、熱情豪爽、愛憎分明、熱愛大自然的民族性格,以及渴望表達自我、突出自我的心理需求。
3、顯現藏族婦女的身份
辮套作為標志藏族的一種特殊裝飾,它在雪域這個特定的區域內也是反映某人身份的象征符號。比如,就婦女佩戴辮套的方法來說,在后腰部直接用腰帶纏壓固定辮套、“嘉旭”從腰帶上垂下來或左右兩條小辮取前從腰處向后套綁“嘉旭”,新娘將“嘉朗”戴到前面、“哈熱”佩在后面的戴法,就知道是卓倉婦女;直接將“嘉旭”“嘉朗”立起來在后腰位系到發辮上,再用腰帶進一步固定的,就知道是“戎域”婦女。辮套還能反映出佩戴者的年齡,一般老年人佩戴小巧、輕便、深暗、素雅、不裝飾或裝飾少量的辮套;年輕成年婦女佩戴顏色靚麗、裝飾華麗、色彩鮮艷、質感、大氣的辮套(卓倉成年婦女辮套由“嘉旭”、“嘉朗”兩部分構成,“嘉旭”以刺繡為主,即在提前粘好的厚約3-4層布、長約20cm、寬約15cm的“凸”字形布塊上刺繡或盤繡牡丹花、石榴花、綠葉、寶瓶、彩蝶、蜻蜓等,“嘉朗”則是在提前粘好的厚約6-7層布、長約80-90cm,寬約16cm的上略窄,下略寬的細長方形布塊上將若干股細線紡成麻花狀按一定的色彩搭配、自外圈向里收分縫制,“嘉朗”上按一定的排列方式縫制珊瑚、綠松石、銀子、瑪瑙等);少女則佩戴專門有區別標志的未成年人辮套(卓倉少女辮套“次載”與成年婦女的辮套在款式上截然兩樣,比起成年婦女的要小很多,主體刺繡部分大小跟成年人的巴掌差不多,款式近似寶瓶,上面縫制彩線、刺繡或盤繡各式花朵、綠葉,頂端縫兩股長約25cm的紅色布條帶子用以系在發辮上,下擺縫制長約25cm的若干條紅色布條,綴有銅錢、鈴鐺,總長約40-50cm,“次載”這種發飾品在全藏區也唯獨卓倉才有,是藏族服飾品中最具地域特色和典型意義的代表作)。
4、表現地域性特征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藏族長期生活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特殊地域內,特殊的地域造就了特殊的服飾文化。藏族服飾的結構式樣、花紋飾品的形成和發展,受到了藏族生息地域的自然氣候、生產勞動、文化交流等因素的影響。在這特殊的地域里逐步形成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藏族服飾文化,同時或多或少地受到周邊民族各種文化的影響。由于受到自然環境、風俗習慣、經濟文化和宗教習俗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各時代的人們,對服裝的式樣、花紋、質地、附屬飾品的實際應用不斷地改變,形成了藏區境內不同地區、甚至同一地區不同地域之間的服飾差異。例如,在藏區從辮套服飾來看,成年婦女梳成一大兩小三股辮子,即中間為一大辮子,大辮子上接近人的頸椎處佩戴一片加工精致的圓形或橢圓形海螺,大辮子上接近人的背部處佩戴一串用瑪瑙、綠松石、銀元等按一定規則穿起來的裝飾品(稱“嘉覺”),發辮里參夾大把加工成三大股的黑絲線(“熱哇”),大辮子的左右兩側各梳一小辮,參夾一根末梢精心加工有紅色或彩色絲線穗的絲線,佩戴辮套;未成年婦女以同樣的發型但佩戴“次載”的均為卓倉婦女。成年婦女梳成一大若干小辮子即中間為一大辮子,飾有一大塊刺繡有花紋圖案、鑲嵌有銀盾等裝飾品(“熱哇”),大辮子的左右兩側各梳若干條小辮子,最后將發辮統一“裝入”辮套;未成年婦女以同樣的發型但佩戴的辮套在下擺處裝飾長約25cm的紅色絲線穗的均為“戎哇”婦女,等等。時至今日,辮套服飾跟其他服飾一樣,已經成了藏族傳統文化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服飾文化中一朵艷麗的奇葩。
5、民族標志與認同
服飾文化是一個民族個性的重要標志,也是某個民族外在的重要表現。正如藏族的辮套服飾,雖然佩戴發飾、服裝附屬飾品的少數民族很多,可是只要見到佩戴辮套的婦女,大家認同是藏族。一件小小的辮套,能夠傳遞更多鮮為人知的藏族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已經成為表現藏族的重要標志物之一。
(三)審美觀賞功能
藏族是具有高超思維能力和高度藝術審美觀的民族,在他們創造的服飾藝術中充分顯示了這一點。辮套藝術,布局嚴謹,式樣具有濃烈的裝飾趣味,又具有方便性和一定的實用價值。式樣強調整體美的效果,充分發揮線條的流暢和運動感。卓倉辮套刺繡精致、做工考究、色彩艷麗、風格粗狂明快、絢麗多彩、猶如雨后彩虹。將赤、橙、黃、綠、青、藍、紫各種色彩的絲線以巧妙的搭配方式用特殊的手法縫制于提前粘貼、裁剪好的布塊上,“嘉旭”上繡以各式的花朵,各種色彩的組合和運用如同音樂譜曲,像七個音符可以譜寫各種動聽的曲調一樣,7種色彩可以搭配無數個不同的色彩。把色彩的冷暖感、輕重感、遠近感、軟硬感、大小、強弱,淋漓盡致地展現于辮套。
對色彩的喜愛,具有全人類性,每個民族都對色彩有著不同的喜好與偏愛。色彩與民族、民俗也結下了不解之緣。卓倉辮套強調對比色彩的運用,明快熱烈、鮮艷醒目。這跟卓倉特殊的地理環境、獨具地域特色的藏族傳統文化息息相關。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們,享受著蔚藍的天、潔白的云、青青的草原、碧綠的河水帶給他們的美妙感覺,這一切能夠喚起他們對大自然的特殊感情。藏族喜愛五彩的東西,處于對自然界的崇拜,為了表現自己內心深處的崇拜、喜愛之情,他們處處使用自然色彩。最具藏族特色的五彩經幡、五彩哈達、五彩邦典、五彩神箭、五彩辮套等等。獨特的審美意識,使辮套始終具有濃郁的生命氣息,使人感受到一種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而辮套鮮純亮麗的色彩,則是鮮活生命的力量表現。辮套中色彩的對比、遞增、排比、粗細、疏密等形式的運用,恰恰是生命有節奏的強勁律動。在藏族所有服飾中,最有特色的辮套莫過于卓倉辮套。
三、卓倉辮套及其現狀
(一)卓倉辮套
在介紹藏族獨特的卓倉辮套之前,筆者覺得有必要先介紹卓倉。卓倉,“卓”即西藏山南卓窩垅、“倉”為祖系。因為明初隨桑杰扎西和三丹洛哲叔侄從西藏山南來到今卓倉地區的卓窩垅部族在卓倉藏族族源構成中人數眾多而特殊,可以說,卓窩垅部族是形成今天卓倉藏族的關鍵。故按藏族的命名習慣,取卓窩垅的第一個“卓”字,明代以來,將瞿曇寺所管轄的七條溝稱為“卓倉朗頓”,這里的百姓統稱為“卓倉哇”。“卓倉”這一名稱由此一直沿用至今。其地域形成初期基本以青海省湟水流域樂都縣、平安縣的七條溝為主,自東至西依次為樂都縣南部和平安縣東南部的霍爾垅溝、瞿壇溝、峰堆溝、瑪日哈溝、高店溝、巴藏溝和東溝。卓倉的服飾包括辮套在內很特別,作為中華民族服飾中的一朵奇葩,享譽全藏區。卓倉地處青海文明發祥地河湟地區,氣候宜人、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經濟發達,作為一處依山傍水、人杰地靈的好地方,歷史上自西漢開始至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在此地都有屯田之舉,一直是藏漢文化的交匯之地。作為一個交通便利、信息暢通的地理空間,曾是著名的“西部絲綢之路”南路的一段,每當“西部絲綢之路”北路(經河西走廊)出事,南路便成為內地通往西藏、中亞乃至歐洲的要沖。更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吐蕃時期,這里是唐蕃兩軍進行長期爭戰的前沿和后方,誰擁有這個地區則無后顧之憂地進攻對方的縱深地境。建國百年的宗喀王朝就是在卓倉地區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這里是一個多元文化交匯的地方。
卓倉辮套特殊的原因很多,卓倉所處的重要地理位置、獨特的地域文化、悠久的歷史、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等為其發展和聞名提供了優越的條件。不僅如此,卓倉辮套具有原料優質、做工精細、色彩靚麗、品種俱全、款式獨特等特點,更是其聞名藏區的內在原因。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造就了卓倉辮套的久負盛名。繡一幅上等的絲線辮套,所選的絲線必須是內地產的最好的產品。鑲嵌昂貴的珊瑚、正宗的綠松石、成色良好的銀子或顏色鮮亮的紅瑪瑙等。在卓倉,對繡制辮套所用的材料要求很高,對繡功要求更高。繡一幅精致的“嘉朗”沒有十天半個月是完不成的,上等辮套的絲線粗細是由16根繡花絲線再次紡線加工而成,有的則用12根繡花絲線加工紡成。用12根絲線繡出來的辮套比起16根的做工更精致、細膩。要求色彩搭配協調,拼線精密恰到好處,縫制時不能露出針腳。“嘉旭”上的繡花則要求色彩靚麗、配色和諧、花紋平展、活靈活現。辮套的長寬、厚薄比例勻稱,軟硬適合。整體效果線條流暢、平展、色調搭配和諧、刺繡技術嫻熟。因此,不論從大小比例、還是質地好壞上看,卓倉辮套絕對占優勢。卓倉有悠久的辮套生產歷史,這里的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獨特的技藝。
(二)辮套的現狀
目前,卓倉的刺繡品主要有簇逗、繡花枕、嘉朗、哈熱、次載、前韃子、凱繡、藏靴、繡花襪子、鞋墊等。隨著社會的發展,在各種文化沖擊下,藏族辮套服飾與其他服飾一樣,悄然發生著變異。如現在卓倉婦女的傳統藏裝基本被周邊藏區新款藏服所替代,甚至被種類繁多的現代服飾所取代,平時幾乎看不到傳統的卓倉婦女藏服,即便有也只有在偏遠地方的個別中老年人穿戴或成為少數婦女壓箱底的寶物。很多古老的傳統服飾逐漸銷聲匿跡。卓倉特有的新娘婚禮服——“三繡”幾乎絕跡。隨著世界各地文化的沖擊,年輕人平時幾乎不穿藏裝,自然也不佩戴辮套,產生的直接后果是,辮套的生產相應減少,辮套的民俗文化逐漸淡薄。
卓倉自古以來是辮套生產的重要基地,也是辮套使用的最大市場,這里不僅有豐富的辮套習俗,而且有世世代代積累下來的豐富生產經驗。近幾年,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進一步深入,廣大百姓對自己祖祖輩輩留下來的服飾有了新的認識,穿戴傳統服飾在卓倉廣大農村、尤其是城市又逐漸盛行起來,但也只是作為節日和旅游盛裝,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穿戴。
四、如何在發展中保護
(一)充分認識辮套的價值
一是存在價值,藏族辮套服飾不僅是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也能反映藏族輝煌燦爛的服飾文化,精致的刺繡工藝,豐富的審美情趣等;二是經濟價值,辮套運用在藏族不同年齡人群傳統服飾的各個領域,和其他非物質文化一樣具有潛在的開發價值。為此,我們要充分挖掘辮套服飾的悠久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深入、細致地解釋非物質文化的內涵和象征意義,系統地了解該民族內在無形的文化形態,這有助于各民族相互理解和彼此尊重,有助于民族團結,如何恢復已經失傳或保存不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恢復傳統文化的原有風貌。同時向世人展示和宣傳它所包含的價值,讓更多的人了解絢麗多姿的辮套服飾。使大家充分認識到祖祖輩輩留下來的服飾文化的價值所在,從中感受到民族自豪感,喚起人們自覺保護民族服飾文化的意識。只要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的價值,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從中讓大家直接感受對生活帶來的經濟實惠,從而在民間自覺形成保護民族傳統服飾的一股無形的力量。不僅對保護藏族傳統服飾起到作用,同樣對保護其他非物質文化也有重要作用。
(二)在保護中利用
保護與利用辮套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保護是宗旨,是利用的前提,只有保護好才能合理利用,從而實現繼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主要靠不斷地傳承,才得以保護和發展。尤其對卓倉辮套這種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和瀕危遺產,更應該堅持“保護第一”的原則。為此,我們應該在傳承中保護和發展辮套,卓倉辮套就是在卓倉各種服飾中不斷被運用、不斷創新各種特色產品,才得以保存下來。
民間的非物質文化不可能和古董一樣,陳列在博物館進行保護,非物質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些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受到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信仰的影響,不斷地發生變遷,不斷地向前發展。非物質文化是活態的民俗文化,因此,我們保護辮套,應該考慮到它的變異。在非物質文化生生不息流傳的過程中,保護它的民族氣息和文化特征,在其本質特色不變的情況下,可以進一步發展為與時代相適應的文化。例如,卓倉辮套在其獨特的技藝不變的情況下,可以進一步發展為更現代的產品。生產過程中也如此,人們可以利用現代化的一些機器設備來完成相對次要的部分,但刺繡、縫制彩線技藝、款式、基本文化背景不能脫離藏族服飾品的本色,即前提條件是,必須以保護為主,不能為了一時的利益,任意改變傳承的優秀部分。就像其他一些地方刺繡完全用機器來完成,雖然增加了經濟收入,可是無法達到傳統手工藝刺繡的質量。雖有一時的利益,卻無長久的效益。更何況在市面上手工刺繡做工精致的刺繡品比機器生產的更受歡迎。
只有保護好其傳統優勢,才能吸引更多的外來游客,吸引更多的企業來開發和利用,發揮其經濟價值。只有完整保護非物質文化特色,才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利用價值;只有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才會吸引更多人的關注,文化產業才有可能得到發展。切實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于發揮其社會經濟效益,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護工作。
(三)在創新和發展中保護
任何文化都是在不斷的發展變異中被繼承和保存下來的。如果一貫強調保護而忽略了發展和創新,那就和博物館里的文物一樣失去文化的“活態”性,也就失去生命力。對于辮套來說,在不改變其與生俱來的民族氣息和特色的前提下,不斷創新和發展,才具有永不褪色的生命力,才能生生不息地傳承下去。如今在現代化的輕便、美麗、簡便服飾的影響下,穿戴傳統古樸服飾的人越來越少。在卓倉,除了佳節日很少看到年輕人穿戴傳統的藏族服飾。發展和創新中保護是給非物質文化注入永久生命的最佳辦法。在吸收傳統服飾元素的基礎上,不斷創新適合時代的服飾,為辮套創造不斷生存的空間。
(四) 制定和完善保護非物質文化的相關法律法規
對于辮套的保護僅靠研究者的呼吁和民間熱情人士的奔忙是遠遠不夠的,政府必須從政策上和財力上加以高度重視,同時建立健全法律法規,用法律手段來對民族文化加以保護和發展。目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當務之急是加強和完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管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性立法滯后于開發性產業的立法,國家至今未出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家大法。為了把我國各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好,世代相傳,永續利用,應加快國家和地方的立法和管理工作。我們應通過制定政策的形式來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利用的有效管理,嚴防開發性的破壞。采取有效的保護技術與方法,否則將會因保護不當而遭受損失。在制定法律時,必須充分考慮到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民間習俗。應當尊重當地民風民俗,強化保護理念,讓更多人參與到保護行列中。
(五)結合旅游業保護和發展
卓倉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得益于這里的獨特資源,如生態資源、人文資源、特色產品。面對全國蓬勃發展的旅游業,辮套等刺繡產品的市場存在巨大的潛力。旅游市場為各種產品帶來巨大商機,也為這些產品銷路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前景。為此,我們要因地制宜地充分挖掘辮套蘊含的巨大潛力,設計開發更加合理、更能滿足現代市場需求的旅游產品。我們應當盡量根據市場的需求開發一些市場上需求量較大而時尚的產品,與旅游業相結合,增強旅游的地方特色,使旅游業與辮套等刺繡業發展互相促進,帶動地區經濟的發展,財政收入的增加。
除了大量生產辮套以外,在現在欣欣向榮的民族旅游村或民俗村相結合發展卓倉的刺繡業。在各個旅游村展示卓倉獨特的刺繡生產民俗,也可以讓游客參與生產中,讓他們身臨其境,感受藏族特色的生產民俗。同時當場出售質量優質的旅游產品。旅游不僅僅是銷售辮套產品的好銷路,更是展示民族獨特的刺繡工藝和辮套服飾的舞臺。在接待游客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穿戴卓倉傳統服飾,充分利用這個舞臺,向世人展示藏族悠久的辮套服飾民俗文化,也為民族手工業發展和地方經濟發展服務。
總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和責任,通過研究辮套服飾文化,讓世人充分認識藏族刺繡業的悠久歷史和淵源文化內涵,以及展示藏族獨特的辮套服飾民俗文化。
(作者單位: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