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良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忠臣無數,而奸賊亦不少。前者受千古景仰,后者遭萬世唾棄。然而,有一個人卻能在忠奸分明的帝制時代,雖變節卻又被深深同情。這個人就是李陵。
李陵身上糾結著太多的大命題:家和國,軍人和文人,背叛和守節。他用盡一生的氣力,在國家和個人的矛盾沖突中,做著艱難的選擇。他的命運也連接著若干重量級人物:漢武帝、李廣、衛青、霍去病、司馬遷、蘇武。
出師未捷
公元前99年的秋天,漢武帝令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3萬鐵騎從酒泉出發,征伐匈奴。此時的李陵正擔任騎都尉,率領丹陽和楚地的5000人在酒泉、張掖一帶教習射箭之術,以防備匈奴。
戰役打響后,李陵主動要求率領5000步卒,出居延海,向北深入單于王庭。30天后,李陵部隊與匈奴8萬鐵騎相遇于浚稽山。李陵屯兵兩山之間,以一當十,連戰連捷,10天之內共斬殺匈奴騎兵一萬余人。按照事先的部署,他且戰且退,一路將匈奴單于引向正南方的漢匈邊界,在那里,將軍路博德負責率軍接應。但是就在距離漢朝邊塞遮虜障僅剩下100多里的時候,漢軍被匈奴阻斷退路,彈盡糧絕,最后只能以短刀、車輻做武器,而援兵卻遲遲不至。
李陵仰天長嘆:“復得數十矢,足以脫矣。”可惜上天沒有給李陵翻盤的機會。子夜時分,李陵率領十幾名壯士突圍,被匈奴發現,數千名騎兵銜尾追擊。最后關頭,李陵大呼:“無面目報陛下!”于是投降于匈奴。
李陵以5000軍士力抗匈奴8萬驍勇之敵,堅持10余日,不可謂非奇跡,不可謂不盡力,然而李陵卻最終沒有實現其“吾不死,非壯士也”的諾言。浚稽山一役證明了李陵的軍事才能,而最終的結局卻使他背上了“漢奸”的罵名。
得知李陵戰敗投降后,漢武帝大怒。群臣皆言李陵有罪,只有司馬遷說:“李陵平時孝順母親,對士兵有恩信。他之所以不死,一定是想尋找適當的機會再報答漢室。”盛怒之下的漢武帝將司馬遷打入大牢,隨后處以腐刑,史稱“李陵事件”。
逼上絕路
漢武帝如此憤怒是有原因的。在他的眼中,李陵身上背負著原罪。這個原罪就是李陵的祖父李廣。
漢武帝的父親漢景帝時期,發生了著名的吳楚七國之亂,李廣時任驍騎都尉,奉命跟隨太尉周亞夫出兵平叛。為了嘉獎李廣在梁國保衛戰中的英勇表現,梁王劉武授予了李廣將軍的軍銜。李廣畢竟政治經驗不足,以為梁王貴為漢景帝的親弟弟,大漢和梁國不都是一家人嘛,于是愉快地接受了這一封賞。可是李廣沒想到梁王這一封賞乃是私下授受,以漢朝的將領身份去接受屬國的軍職,是僭越之舉。更何況,漢景帝還曾想過傳位于梁王!
自此之后,漢武帝對李廣就有了芥蒂。公元前119年,衛青和霍去病統率大軍出征匈奴,戰事不利,衛青把責任推到了李廣身上。李廣憤而引刀自刎。此后,李廣的兒子,也就是李陵的叔叔李敢又因擊傷了衛青,被霍去病射死。
漢初的皇帝對功臣一向是很刻薄的。李家戰功赫赫,卻敵不過外戚的擠兌,因此李陵心里一直憋了一口氣,急于立功,重振家風。漢武帝對李陵的心思極為不滿,想給這個年輕人一點顏色看看。于是,在這場討伐匈奴的戰役中,漢武帝使出四招,步步緊逼,并最終把李陵逼上了絕路。
第一招,激將。漢武帝故意安排李陵給同為外戚的李廣利當手下,李陵自然不愿意。為了證明自己,他向漢武帝請戰,孤軍深入匈奴王庭。漢武帝說“毋騎予汝”——我不會給你配備騎兵,哪怕一騎一馬,李陵就說“我不需要騎兵”。面對李陵的沖動行為,精通兵法的漢武帝非但沒有阻止,反而對路博德撒謊說本來想為李陵配備騎兵,李陵卻拒絕了。漢武帝這么做,無疑是把李陵及其5000步卒拱手送給單于屠戮。
第二招,不援。如果把這5000步卒作為誘餌,在自己的大后方埋伏下精銳部隊,將對方引誘進自己的包圍圈,聚殲對方的主力,那么這種軍事戰略當然非常合理。可是預定的援軍沒有出現,主將路博德無疑該被送上軍事法庭。蹊蹺的是,漢武帝非但沒有治路博德的罪,相反,還在第二年(公元前98年)再次派路博德出征匈奴,要他聯絡李陵里應外合,功成后接李陵回朝。漢武帝自己曾說路博德沒有救援李陵是“老將生奸詐”,而他卻仍然派這個“奸詐”之人去接李陵,可見不是“老將生奸詐”,而是皇帝本人“生奸詐”。
第三招,陷害。漢武帝派去接李陵的大將經過了精心挑選,除了李陵的兩個死敵李廣利和路博德之外,還有公孫敖。公孫敖是依附于李廣利的,自然不會對李陵有任何同情之心。果然,公孫敖回師后上書說:“我軍曾經捕到一名俘虜,據該俘虜說,李陵在匈奴成為單于最得力的左膀右臂,教給單于兵法,準備侵略我朝,因此無法接他回來。”
第四招,斷后。聽了公孫敖的指控之后,漢武帝大怒,在沒有做任何調查的情況下,僅憑公孫敖的一面之辭,就下令將李陵一家滅門,李陵的老母、妻子、子女和兄弟盡皆伏誅。李家原本世代忠良,現在卻落了個“隴西士大夫以李氏為愧”的結局。家破人亡,身敗名裂,李陵的最后一點退路,也被斷絕得干干凈凈了。
一死易,不死難
如果李陵當年戰死或者自盡,他必然會成為一個千古流芳的英雄。如果,李陵全心全意地歸附了匈奴,做個“漢奸”,倒也簡單。可他卻走上了一條終日承受良心煎熬的不歸路。
李陵初到匈奴時,“忽忽如狂,自痛負漢”,然而,不被漢朝包容的李陵在匈奴卻得到了單于的禮遇,不但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還封李陵為右校王。公元前90年,李陵奉單于之命率3萬匈奴精兵追趕漢軍疲兵,竟然又一次來到浚稽山。可是這支驍勇善戰、以逸待勞、乘勝追擊的精銳騎兵,轉戰9日卻最終無功而返。以李陵的軍事才能,和他對浚稽山地形的熟悉程度,這難道不令人奇怪嗎?
漢昭帝即位后,輔政大臣霍光和上官桀以前都是李陵的好朋友,遂派李陵的故人任立政出使匈奴,勸說李陵回歸。單于設宴宴請任立政等人,李陵和另一名降將衛律陪座,任立政無法私下和李陵交談,于是以目相視,屢屢拿手去握刀環,又俯下身去握自己的腳,意思是,是時候歸漢了。過了幾天,李陵和衛律宴請漢使,兩人皆身穿胡服,將頭發結成椎形的髻。酒過三巡,當著衛律的面,任立政仍然無法直言,只好旁敲側擊:“漢朝已經實行大赦,中國安樂,皇上年富力強,霍光和上官桀兩位大臣輔佐朝政,正當顯貴。”李陵沉默無言,良久良久,撫著自己的頭發說:“吾已胡服矣!”過了一會兒,趁著衛律上廁所的機會,任立政趕緊對李陵說:“唉!少卿您受苦了!霍光和上官桀兩位托我問候您。請少卿來歸故鄉,毋憂富貴。”李陵看著舊友,回答道:“老兄,回去很容易,可是我怕再次受辱。”一句話徹底斷絕了他回歸漢朝的可能。
然而,當蘇武歷經劫難,最終得以回國時,李陵置酒相送,一番唱詞卻將他內心的矛盾展露無遺:“走過萬里行程啊穿過了沙漠,為君王帶兵啊奮戰匈奴。歸路斷絕啊刀箭毀壞,兵士們全部死亡啊我的名聲已敗壞。老母已死,雖想報恩何處歸!”他不是不想歸,他實在已經是無家可歸!
李陵的一生就是一個悲劇。他因一戰成名,也因一戰而名滅;他自認忠良之后,卻做了降將;他一心想要光耀門楣,卻害得家人被滅族;他雖然在異族過著優裕的生活,卻始終難消其胸中塊壘。李陵寂寞地生活在“胡天玄冰”之中,直到公元前74年病死。
李陵,讓人壯其勇,憐其才,惜其降,嘆其遇,憤其有國而難回,有志而難酬,有口而難辯。可悲,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