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南京工業大學,江蘇 南京 211816
基于系統基模的大學生生涯輔導的個案研究
劉濤 南京工業大學,江蘇 南京 211816
學習型組織建設方興未艾,系統基模作為學習型組織系統思考的核心工具在全世界得到廣泛的運用。本文探討了將系統基模用于大學生生涯未定向分析,研究大學生生涯未定向狀態形成的動態變化,剖析了深層原因和杠桿點,這可以幫助大學生深刻認識,同時為大學生生涯輔導提供了新的視角。
系統基模;大學生生涯未定向;個案研究
當人們片面從自我的角度并用分離、靜態的視角去看事件,就會模糊人與環境之間互動的關系,產生自我認知的偏差。因此,Michael Goodman、Peter Senge、Charlie Kiefer和Jennifer Kemeny等人發展了系統思考的理念,形成了系統動力學體系。彼得·圣吉(Peter Senge)在《第五項修煉》中將模塊形成系統基模。
基于系統基模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學習型組織的推動下,系統基模目前主要應用在各種組織發展與變革中的智障、誤區、致因和對策分析。如Mbiti,Titus Kivaa(2011)則用系統基模探討了工程建設問題的致因分析[1]。在中國,系統基模也成為研究復雜因素變化,進行系統思考的主要理論工具,如周小剛、陳東有通過構建八個系統子基模,探討了農民工流動的內在機制,對制約我國農民工流動主要因素進行了系統分析[2]。
在進行生涯未定向致因分析的時候,大部分學者都是通過歸納和羅列生涯未定向成因。如林清文(1994)探討大學生的生涯確定狀態與不確定源:不確定源包括猶豫性格、覺察不足、志趣不合、決策焦慮、認識不足及信心不足等六個因素。陳麗如(1995)提出大學生生涯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著“意志薄弱、猶疑行動、信息探索、特質表現、方向選擇、科系選擇、學習狀況、學習困擾”等八個阻隔因素。
實際生涯輔導過程中,無論是正式和非正式評估技術中,生涯輔導員更多是通過判斷成因來采取技術的。面對大學生的生涯未定向情況,輔導員采取的措施如果只是對歸納和羅列的靜態成因采取措施,將會陷入片面思考的境地,措施往往只能短期緩解問題,不能根本解決問題。最糟糕的方法是傳統的問題解決方法—簡單地定義“問題”以便于快速得出正確的“解決方案”[3]。
雖然彼得·圣吉反復強調這九種系統基模可以廣泛應用于各種組織變革和個人發展情況的分析,而在大學生生涯輔導方面,用系統基模的視角的研究還是空白。人們常常習慣于用靜態的視角去理解事物,面對復雜、多變的事物,比如生涯規劃,通過靜態視角無法解讀,一部分大學生就容易喪失信心與責任感,或者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只能隨波逐流。
由于研究把系統基模應用于大學生生涯未定向致因的分析是一種開創性的嘗試,因此筆者針對大學生生涯未定向的具體情況,節選了部分系統基模進行大學生生涯未定向致因的個案分析,以起到拋磚引玉的思考作用,促進其他學者利用系統基模在大學生生涯發展方面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方式深入個案在面對生涯未定向時的內心世界,采用敘事取向訪談方式,請個案敘說其過往生活經驗,通過系統基模分析個案目前生涯未定向狀態的致因,引導個案重新認識所經歷的事件,轉變心智模式。 涉及隱私,征得個案同意,以化名代替。
個案小聰,男,本科,是某高校大二的學生,曾因為不及格課程數太多進行試讀。但小聰第一次試讀仍未能滿足學籍管理的規定,必須進行第二次試讀。
結合生涯規劃,訪談提綱主要內容包括: ①請你評價下自己生涯為定向的狀態及產生的原因②請說出你的成長經歷③針對生涯未定向,你個人做了什么努力?最希望獲得的支持和幫助是什么?④你目前的目標是什么?
結構化訪談所列提綱,所談內容并不局限于此。輔導員首先傾聽個案的生涯敘事,這是建立關系的開始,然后根據當事人的生涯敘事作為了解生涯未定向的發展過程的依據。

表1 個體生涯未定向狀態與自查原因

3.1個體生涯未定向狀態與自查原因
相對大學而言,高中的學習目標單一,家長和老師的約束很強,雖然是被動學習為主,良好的智力和約束的環境保證了小聰的學業持續進步。進入大學以后,小聰沒有認識到大學和高中學習方式的區別。在大學課程較多,目標分散、沒有家長和老師的督促,小聰沒有外界壓力,放松了學習。由于成績的滑坡,壓力漸生,這時小聰尋求打游戲緩解壓力,這對學業和壓力有延滯的疊加影響。結果變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游戲只能讓小聰暫時忘卻壓力,而且形成不能直接面對問題的思維模式,最終卻更加影響學業,造成小聰壓力越來越大。
大學生們在上大學之前,都曾樹立目標:希望度過一個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高中的教師也強調考上大學后的生活。大學生們邁入大學,就發現大學與之前的設想,即目標(生涯愿景)與現實(生涯現況)之間產生差距,會有張力。這種差距會使一些大學生感到氣餒,阻擋住他們前進的腳步。這差距也可能是一種動力,推動大學生們向前發展。
通過系統基模分析,要尋找能夠解決結構性沖突的杠桿點到底在哪里。通過各種關系的互動,瓦解非理性信念,以求改變生命中的結構性沖突。
輔導員通過系統基模分析讓小聰直面問題,坦誠相對,重建小聰努力的愿望。另外針對小聰的情況,輔導員和小聰母親商量,通過如果小聰學業有轉機,可以暫時不采用陪讀的措施,以喚起小聰自我負責的態度。輔導員介紹班級里一位比較負責、學習習慣較好的同學和小聰結伴提供支持。
系統基模只是提供了一種視角來分析生涯未定向原因的動態形成過程,是一種以簡役繁的思維方式。復雜的生涯未定向問題需要使用幾種基模的聯合才能分析出問題的根因。而且每一種系統基模都有其在某一時空范圍內對應的系統狀況變化形態。這些分析要建立在對于個案比較全面的把握基礎上才能有效。而且系統基模著眼于分析事件動態發展的因果關系,強調個人面對問題心智模式的改變是最重要。心智模式的問題不在于它的對或錯,而在于不了解它是一種簡化了的假設,以及它常隱藏在人們的心中不易被察覺與檢視[4]。雖然彼得·圣吉也提出了需要當事人坦誠面對問題的態度是心智模式改變的關鍵,但如何讓當事人坦誠,彼得圣吉也沒有提出措施,建立愿景也就成為空中樓閣。
在個案分析中,輔導員能夠有效地挖掘其生命敘事,并利用系統基模進行致因分析,但理論都只是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主要取決于輔導員的素質、輔導關系的建立和個案自身的力量。
生涯輔導和咨詢與心理咨詢有相同的地方,受羅杰斯“當事人為中心”理念的影響,生涯輔導中,輔導員本身就是輔導工具[5]。輔導員的價值理念和修養都在咨詢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影響著當事人。輔導員的態度是關鍵,能夠給予生涯未定向的同學關心和支持。通過建立良好的輔導關系,喚醒個案身上的原動力,產生覺知與自我承諾。
[1] System archetypes underlying the problematic behaviour of construction activity in Kenya. Miti, Titus Kivaa.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 Economics; Jan2011, Vol. 29 Issue 1, p3-13, 11p, 1 Chart, 4 Graphs
[2] 周小剛,陳東有.制約我國農民工流動主要因素的系統基模分析及對策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07(8)
[3] [美]彼得·圣吉,等:第五項修煉·實踐篇[M]. 東方出版社.2006(12):119,100
[4] [美]彼得·圣吉:第五項修煉[M].上海三聯書店.1998(7):76,108,204
[5] 林孟平.輔導與心理治療[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4):187
Case Studies On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Counseling: Based On System Archetype Approach
Liu Tao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angSu 211816, China
Learning organization is developing in the world. As a key tool, System Archetype is applied to analysis in many fields. Based on the view of system archetype, the paper depicted the dynamic course formed in career undecided, and helped the Career counselors and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the substance of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roblem for finding the leveraged directional solution to career undecided, through a new lens.
Career Undecided;System Archetype;Case Studies
G649.21
A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8.169
劉濤(1978-),男,漢,安徽蚌埠人,南京大學,碩士,南京工業大學土木學院講師,國家高級職業指導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生涯規劃、行為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