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燕,張靜芬
(1.上海市松江區新橋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海 201600;2.上海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上海 200092)
年輕父母對小兒常見疾病護理知識認知度的調查分析與對策
陸 燕1,張靜芬2
(1.上海市松江區新橋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海 201600;2.上海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上海 200092)
目的 通過對年輕父母對小兒常見疾病護理知識的認知度調查,探討如何對年輕父母進行小兒常見疾病護理知識的普及教育。方法 對100位兒科門診就診患兒的父母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進行調查,內容包括一般資料、小兒常見疾病護理知識認知情況和小兒常見疾病護理知識獲得途徑。結果 年輕父母普遍缺乏小兒常見疾病護理知識,整體認知水平較差。不同性別、文化程度的年輕父母對小兒常見疾病護理知識的認知程度不同。母親對小兒常見疾病護理知識的認知程度高于父親,父母文化水平越高,其對小兒常見疾病護理知識的認知越高。結論 加強對年輕父母進行小兒常見疾病護理知識的培訓教育,通過多渠道增加年輕父母小兒常見疾病的護理知識,使年輕父母能夠對患兒進行正確、科學的護理。
年輕父母;小兒常見疾病;護理知識認知度
年輕父母碰上小兒身患疾病時常常束手無策,他們只憑自己成長的經歷,長輩、朋友介紹的經驗以及從書籍、網絡中獲得的知識來照顧患兒,從這些途徑獲取的護理知識往往缺乏科學性和適用性,也難免存在片面性,有時還會造成一些誤導[1]。科學護理是使患兒盡早康復的關鍵。因此,我們對門診就診患兒的父母進行小兒常見疾病護理知識認知度的調查,了解年輕父母對小兒常見疾病護理知識的認知情況,以便有針對性地做好小兒常見疾病護理知識的培訓教育,使年輕父母掌握科學的護理方法,促進患兒盡快康復。
1.1 對象
調查對象為2010年4~9月在上海市松江區新橋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兒科門診就診患兒的父母100人。患兒多為學齡前兒童,其中患兒父親40人,母親60人,年齡20~35歲。大專及以上學歷30人,高中或中專42人,初中及以下28人。本次調查無醫務人員參加問卷。
1.2 調查工具
參考相關文獻自行設計調查表,內容包括3方面:(1)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職業和文化程度等;(2)小兒常見疾病護理知識認知情況,共20題,采用二級評價,每題5分,總分100分。得分高者為小兒常見疾病護理知識認知率高,得分低者為小兒常見疾病護理知識認知率低;(3)小兒常見疾病護理知識的獲得途徑。
1.3 調查方法
采用隨機抽樣法,使用統一調查問卷,遵循自愿原則,由護士在父母候診時、就診后或在患兒治療過程中發放給父母,并向他們講解填表方法,要求他們當場完成后交卷。
1.4 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Excle軟件進行百分比、得分統計分析。
本次調查發放問卷100份,收回有效問卷10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2.1 不同文化程度的年輕父母對小兒常見疾病護理知識的認知情況(見表1)

表1 不同文化程度的年輕父母對小兒常見疾病護理知識的認知情況[n(%)]
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文化程度的年輕父母小兒常見疾病護理知識的認知率有顯著性差異,其中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者認知率最高,明顯高于另外2組,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認知最差。由此可見,應加強對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年輕父母的小兒常見疾病護理知識的培訓教育。
2.2 父母的一般情況與小兒常見疾病護理知識認知情況之間的關系(見表2)

表2 父母的一般情況與小兒常見疾病護理知識認知情況之間的關系
2.3年輕父母獲取小兒常見疾病護理知識的主要途徑
調查顯示,年輕父母獲取小兒常見疾病護理知識的主要途徑分別為:從各種媒介獲取者占28%,從家人、朋友處獲取者占40%,從醫務人員處獲取者占32%。
3.1 不同性別、居住地、文化程度的年輕父母對小兒常見疾病護理知識的認識程度不同
3.1.1 性別 患兒就診中以母親陪同者居多,由表2可以看出,女性的認知得分高于男性。由于母嬰之間的依從關系,母親護理患兒更為多一些,只有進一步使母親的護理知識增加,才能科學地正確護理患兒[2]。但僅僅增加母親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父親在本次調查中對20項題目的答對率非常低,這說明年輕的父親對這方面的知識是相當欠缺的,父親也應該參與到培訓中來,這樣才能保證患兒得到科學、正確的護理。
3.1.2 居住地 對居住在城鎮及農村的患兒父母的小兒常見疾病護理知識認知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后發現,城鎮組的認知率明顯高于農村組,居住在城鎮的患兒父母,獲取小兒常見疾病護理知識的途徑相對較農村的父母多,城鎮的父母喜歡看雜志、讀報紙,多數人都喜歡上網查資料等,他們對疾病護理知識的了解程度也就較高。因此,要加強對農村組年輕父母的小兒常見疾病護理知識的培訓教育。
3.1.3 文化程度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的認知正確率明顯低于高中或中專文化程度者,高中或中專文化程度者又低于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者由于獲取信息的能力較強,因而知識面較廣,對于小兒常見疾病護理知識的學習意識較高。因此,在小兒常見疾病護理知識培訓中,應首先強化學習意識教育,提高年輕父母對小兒常見疾病護理知識的認知水平,尤其要重視對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的強化教育。
3.2 知識來源的不同途徑
在對小兒常見疾病護理知識來源途徑的調查中,最多的是來自于家人、朋友,而最少的是通過各種媒介。通過本次調查可以看出,醫務人員對于年輕父母的護理知識教育是缺乏的,醫務人員本應該是年輕父母獲取護理知識的主要來源和途徑。由此可見,要加強醫務人員對年輕父母小兒常見疾病護理知識的教育力度,但由于各種原因臨床護士配備不夠,普遍缺編。護理人員少,工作量大,在有限的時間內只能完成某些具體的治療、護理技術操作等工作,無暇對患兒的父母進行小兒常見疾病護理知識的傳授指導和專業教育[3]。對此,政府要推動醫院設立健康教育者,使患兒父母從醫務人員處獲取更全面、更科學的小兒常見疾病的護理知識。
3.3年輕父母普遍缺乏小兒常見疾病的護理知識
3.3.1年輕父母對小兒發熱的認知缺乏系統性 通過本次調查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年輕父母都知道小兒正常體溫,但有18%的年輕父母不知“小兒發熱需要處理的體溫是多少”;有45%的年輕父母不知測量腋溫時需要先擦干腋下汗液再測量;有14%的年輕父母認為發熱時給小兒捂汗是正確的,他們憑主觀經驗都曾經在小兒發熱時給予捂汗;有79%的年輕父母在小兒出現高熱驚厥時不會急救處理;有78%的年輕父母不知道物理降溫有哪些禁忌。這些現象表明有部分年輕父母存在錯誤認知,可見要加強對年輕父母這方面知識的培訓教育。
3.3.2年輕父母普遍缺乏藥物應用知識 通過本次調查可以看出,年輕父母的藥物應用知識是非常欠缺的。有些年輕父母對于發熱的患兒,甚至不看溫度高低就給患兒服用退燒藥;有47%的年輕父母不知道小兒服完咳嗽藥后不能立即喝水;有25%的年輕父母在沒有醫囑情況下曾給小兒使用過抗生素;有40%的年輕父母認為腹瀉、嘔吐的患兒需要禁食、禁水,他們錯誤的認知可導致患兒脫水更為嚴重;有77%的年輕父母不知道使用腸道保護劑時不能與抗生素同時使用;有89%的年輕父母認為靜脈輸液比口服藥物效果好。這些現象表明他們缺乏科學、正確的用藥知識、護理知識。一旦小兒上呼吸道感染、腹瀉,年輕父母往往就主動要求醫生給小兒輸液,使用抗生素,認為這樣小兒恢復快。殊不知小兒腹瀉多由飲食不當或者病毒感染所致,如果是輪狀病毒感染所致的腹瀉,使用抗生素不但無效,反而會殺死腸道正常菌群,引起菌群失調加重腹瀉,甚至在輸液留觀時會發生交叉感染和輸液反應等。由此可見,年輕父母存在藥物認知、使用誤區,我們有必要加大力度對年輕父母進行這些方面的宣傳教育。
4.1 孕婦學校增加科學育兒知識,進行小兒常見疾病護理教育
年輕母親是小兒的主要養護者,提高母親對小兒常見疾病護理知識的認知,才能更好地護理患兒,保證小兒健康成長[4]。6個月后母體給予嬰幼兒的免疫因子逐漸減少,此時小兒往往易患疾病,年輕母親缺乏正確護理患兒的知識,患兒得不到很好的護理,身體就不能很快康復,并且加上年輕父母濫用抗生素及不合理使用藥物,易造成反復感染。在產科門診開設的孕婦學校讓準媽媽在圍產期保健的同時,應增加對年輕父母的科學育兒知識宣傳與育兒技能培訓,加強小兒常見疾病護理知識的宣教培訓。與此同時,也要加強對父親的宣教,使父親能夠同母親一起參與到培訓中來,提高他們對子女健康的關注程度,增加他們的育兒知識,提高其疾病護理技能。
4.2 增加兒童保健科的服務內容
社區兒保工作應加大力度,擴展兒保工作內容與形式,應結合目前兒保工作存在的問題及社會、父母的需求開展兒保工作。根據不同年齡段小兒的生理特點和易患疾病進行護理知識培訓教育[5]。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年輕父母對小兒常見疾病護理知識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乏,尤其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年輕父母,對此應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訓教育。兒保科應根據教育對象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對文化程度較高者,可簡明扼要、有重點、有深度地進行宣教培訓,對文化程度低者要加強培訓教育,在宣教時可深入淺出,盡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交流[6],并增加育兒指導和保健知識的教育。
4.3 開展選擇性教育
門診就診患兒具有人數多、流動性大、停留時間短等特點,護士應抓住就診過程中的時機,向患兒父母扼要地介紹常見疾病護理知識,或從患兒就診敘述中迅速判斷其需求內容,結合具體情況,有的放矢地給予教育、指導。根據不同季節、不同時期的疾病,如春季的上呼吸道感染、秋季的小兒腹瀉,有針對性地灌輸護理知識[7]。根據患兒不同情況,包括病情、年齡、治療方法等有選擇性地對患兒父母進行宣教[8]。
4.4 增加護士的護理職能
現代護理模式對護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士不能只注重打針發藥,更應注重基礎護理和心理護理,更應從病人的需求出發去護理病人。小兒身患疾病時,年輕父母最需要的就是了解如何護理患兒方面的知識,護士應該多給予有關護理方面的指導。因此,擴大護士的護理職能是非常有必要的,增強護士的愛心、責任感,提高護士的專業知識水平,讓她們給予患兒父母更多的小兒常見疾病護理知識指導培訓。醫院主導設置護理教育天使,開設護理知識電話咨詢、課堂學習等。
4.5 增加社區衛生服務內容
社區醫務人員在產后訪視階段的工作做得很好,但在小兒出生2個月至學齡前社區缺乏健康教育指導。因此,非常有必要增加社區衛生服務內容。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人員對孕婦、小兒出生后至學齡前的健康教育,建議在社區開展科學育兒知識以及如何護理患兒、正確使用藥物等課程,讓年輕父母多渠道地學習護理患兒知識。
4.6 擴展幼兒園的培訓教育
4.6.1 先教會幼師護理患兒,再讓幼師培訓父母 幼兒園是小兒常見疾病護理知識培訓基地,兒科醫務人員選擇幼教人員作為宣教、培訓首選對象,然后指導幼教人員對小兒父母開展常見疾病護理知識的宣教、培訓,不僅放在理論知識上,重點要放在測體溫、物理降溫等各種操作示教和練習上[9],還有如何合理用藥、服藥等。對接受能力強且積極性高的年輕父母可重點訓練,經評價合格后可以讓其指導其他年輕父母,一方面,可以使這部分年輕父母有成就感,以帶動更多的年輕父母了解并掌握這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同伴教育可以使其他年輕父母樹立掌握知識的信心[10]。
4.6.2 幼師教會小兒疾病的自我護理知識,并讓他們教育父母幼師可在課間或在游戲中讓小兒學會疾病的自我護理知識,并讓他們回到家里與父母一起分享這方面的知識,使年輕父母能輕松地處理疾病,一旦疾病來臨,也會減少焦慮情緒,并能從容應對疾病。
4.7 多種媒介宣傳小兒常見疾病護理知識內容
現代社會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雜志、報紙、電視、網絡樣樣俱全,若在媒體中多增加一些小兒常見疾病的護理知識,年輕的父母是相當受益的。例如,哈哈少兒頻道是非常受小朋友及年輕父母喜歡的節目,也有很多的年輕父母參加過“歡樂蹦蹦跳”這檔節目。節目組可以編導、制作小兒常見疾病護理知識這方面的節目,讓小朋友和年輕父母在參加節目的過程中學到更多的小兒常見疾病護理知識,這也會讓電視機前的觀眾受益匪淺的。
4.8 加強年輕父母的藥物應用知識儲備
年輕父母對濫用抗生素的危害認識不足,醫務人員應在患兒就診過程中與其父母進行交流,宣傳合理、規范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使年輕父母明白在使用抗生素前應做病原學檢查或輔助檢查,根據檢查結果選用抗生素。他們對給藥途徑也存在誤區,在選擇給藥方式時應根據藥效并結合患兒的病情而定,對于感染嚴重、病程長及口服困難的患兒才應考慮選擇靜脈輸液的給藥方式,而對于病情較輕的患兒完全可以選擇口服給藥[11]。醫務人員應針對年輕父母的這些誤區,耐心講解有關知識,糾正誤區,增強年輕父母對小兒常見疾病護理知識的學習意識,讓他們掌握如何科學、正確地用藥和護理患兒。
總之,對年輕父母進行多渠道的小兒常見疾病護理知識的培訓是非常有必要的,把科學、正確的護理知識普及給每位年輕的父母,使小兒患病后能得到科學護理,促進其盡快康復。
[1]劉亦芳,汪錦萍,李紅.孕婦對兒童保健服務需求的調查分析[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01,21(1):76.
[2]傅嬋容.對兒童家長健康教育需求的調查分析[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3,17(2):90.
[3]董成芝,郭春紅,劉靜彩,等.影響健康教育的相關因素分析及對策[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13):108.
[4]容紅.兒童保健門診家長健康教育需求調查[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4,12(3):273.
[5]師曉紅,申樹芳.社區嬰幼兒家長健康教育需求調查[J].中國健康教育,2003,19(1):63.
[6]繆靈敏.兒科健康教育需求調查分析[J].護理學雜志,2002,17(2):139.
[7]李亞云.兒科門診患兒家長健康教育需求調查[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31(4):655.
[8]鄧維英.患兒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討[J].實用護理雜志,2000,16(1):56~57.
[9]邱賢云,俞繼芳,周燕.對幼兒家長及其幼教人員小兒發熱知識的調查[J].護理研究,2007,21(9):2463.
[10]陳繼路.氣道異物阻塞在兒科健康教育中必要性及方法[J].中國基層醫藥,2007,14(10):1747.
[11]宗青,陳正珊,鐘淑珍,等.兒科患兒家長抗生素應用相關知識及健康教育需求調查[J].護理學報,2008,15(7):17.
C811
B
1671-1246(2011)18-01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