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琪,胡尚元
(首都醫科大學衛生管理與教育學院,北京 100069)
鄧小平區域經濟發展思想研究綜述
李 琪,胡尚元
(首都醫科大學衛生管理與教育學院,北京 100069)
改革開放之后,鄧小平曾經多次從不同角度闡述區域經濟發展問題,形成了比較系統的區域經濟發展思想。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術界就鄧小平區域經濟發展思想這個專題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有價值的成果。現就其中的幾個主要方面做一綜述。
鄧小平區域經濟發展思想;綜述;現代化進程
區域經濟的發展問題是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大問題,它不僅關系到我國經濟發展的全局以及政治和社會的穩定,而且對整個現代化進程也具有長遠影響。新中國建立后,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一直高度重視這一問題,并在立足國情的基礎上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十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成果。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之后,鄧小平曾經多次從不同角度闡述這個問題,形成了比較系統的區域經濟發展思想。
20世紀90年代中期,學術界以及國家經濟工作的相關部門,圍繞著如何制定和實施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問題,曾經產生過較大的爭議。在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上,江澤民同志旗幟鮮明地提出,要以鄧小平同志關于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思想來統一全黨的認識。此后,學術界開始逐步重視對鄧小平區域經濟發展思想的研究。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和科學發展觀的相繼提出,鄧小平區域經濟發展思想的地位進一步凸顯,學術界的研究也進一步深入,取得了不少有價值的成果。現僅就其中的幾個主要方面進行扼要回顧。
很多研究者都注意到,鄧小平區域經濟發展思想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提出來的,是基于對歷史、國情和世界局勢的正確分析。
有論者指出,鄧小平區域經濟發展思想形成的國際大背景是:20世紀70年代以后,世界冷戰態勢趨緩,世界格局發生新的變化,和平與發展已成為時代的主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迅速發展,全球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越來越短,科技進步和創新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1]。有人認為:平衡發展戰略的經驗教訓和糾正收入分配上的平均主義錯誤,是鄧小平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思想形成的歷史條件;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條件的差異性是鄧小平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思想形成的現實依據;時代主題的轉換和國際形勢的新變化是鄧小平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思想提出的時代背景[2]。有人則具體分析了20世紀80年代初的國際經濟變動,認為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正面臨著歷史性機遇:(1)世界經濟重心正從環大西洋轉向環太平洋;(2)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正向勞動費用低的地方轉移。因此,中國沿海地區已經具備了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有利條件[3]。
在發展經濟學理論中,發展中國家區域經濟的發展戰略有2種:一種是均衡發展戰略,主張消除經濟發展要素的地區差異,謀求社會經濟的均衡增長;另一種是非均衡發展戰略,主張優先發展具有良好條件的區域,以較好的投資效益和增長速度帶動其他區域的發展。
有的研究者把鄧小平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歸為均衡發展戰略,有的則把它歸為非均衡發展戰略。但有論者指出:這2種觀點都各有其道理和片面之處,只有將它們綜合起來,才能全面、準確地反映鄧小平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思想的本質和全貌。鄧小平尊重發展的不平衡規律,強調平均發展是不可能的。這表明,他的區域發展戰略思想絕不是平衡發展戰略。他又主張實現共同富裕,反對兩極分化,注重對地區貧富差距進行協調。這表明,他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思想又不能簡單地歸結為非平衡發展戰略。如果把它稱為協調發展戰略,則又不能體現他對發展不平衡規律的尊重和運用。鄧小平關于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思想,深刻體現了對平衡與不平衡辯證關系的把握,是通過協調促進不平衡向相對平衡不斷轉化的戰略。因此,鄧小平關于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思想是一種與以往的非平衡發展戰略和平衡發展戰略都不相同的新型發展戰略,可以將其稱之為“非平衡協調發展戰略”[4]。這一觀點在較大范圍內得到了認可。
研究者普遍認為,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曾經多次在不同的場合,從不同的層次和視角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問題做過闡述,已經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關于區域經濟發展的思想體系。至于這個思想體系的主要內容,研究者的概括則不盡相同。
有人認為,鄧小平區域經濟發展思想的主要內容包括:第一,把握時代主題,提出對外開放的戰略決策。第二,由點到線,再由線到面,實現有重點、按步驟、分區域的梯度開發戰略。第三,指出注重效率提高、先富帶后富的發展途徑。第四,提出兼顧公平原則、共同富裕理論[5]。有人則認為,鄧小平區域經濟發展的思想體系包含了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途徑及政策選擇等相關內容。第一,允許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即非均衡發展,是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新戰略。這也是鄧小平區域經濟思想中最具創新價值的內容。第二,共同富裕是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根本目標,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這是鄧小平在鼓勵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同時所一直倡導的思想。第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根本途徑。第四,鄧小平區域經濟思想還包括一系列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實矛盾,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的政策思想[3]。還有人把鄧小平區域經濟觀放在更大的范圍內加以考查,認為其邏輯起點有3個層次:反映在全球尺度上,突出表現為“南北問題”,是第一個層次的不平衡;中國與周邊國家經濟發展的差異,是第二個層次的不平衡;中國沿海與內地的差距是第三個層次的不平衡。因此,鄧小平的區域經濟發展觀就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加強南北、南南之間的合作,漸次縮小世界范圍內南北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第二,打開國門,通過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發區-內地的順序,逐步形成一個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開放的格局,自外向內、由沿海到內地梯度推進。第三,建立經濟協作區,促進區域經濟相對協調、加速發展。第四,沿海地區先發展起來,再通過利稅和技術轉讓等方式幫助內地發展經濟,逐步縮小沿海和內地的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6]。
有人把鄧小平區域經濟發展思想的特征概括為2點:一是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具體表現為:鄧小平這一思想立足于對毛澤東的經驗教訓的總結,更符合中國經濟起步階段的實際;鄧小平的這一思想立足于中國的國情。二是承前啟后。鄧小平總結了前人的經驗教訓,形成了不同于毛澤東時代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同時,其關于區域經濟發展的若干措施及其實踐結果,又為江澤民區域經濟發展思想的提出做了理論、物質準備[7]。有人則把它概括為5個方面:(1)求實性。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也是鄧小平區域經濟發展思想最鮮明的特征。(2)創新性。主要表現為:第一,超越了傳統的思維模式,創造性地提出了獨具特色的區域經濟發展思想。第二,超越了傳統的社會主義區域經濟建設理論,打破平均主義的桎梏,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以局部帶動全局的理論范式。第三,在建立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市場運行機制上也做了重大創新。(3)全局性。從區域經濟集聚擴散理論看,鄧小平的“兩個大局”發展構想具有很強的全局性。(4)階段性。鄧小平“兩個大局”構想同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目標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5)人民主體性。鄧小平區域經濟發展思想,以人民主體性的歷史觀為立足點,始終堅持以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滿足為制定黨的各項區域經濟政策的出發點和根本價值取向[8]。有人則專門考查其創新性:一是發展目標創新:部分地區先富與共同富裕。這一區域經濟發展目標實質上包含了經濟增長與均衡發展2個方面,突破了長期以來我國區域經濟片面追求均衡發展的目標模式,切實反映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二是發展模式創新:非均衡與協調發展思想“造血”機能。鄧小平的區域經濟發展思想是堅持在不均衡中求均衡、非均衡與均衡相統一的非均衡協調發展觀,這是其與西方經濟學派中片面追求非均衡發展觀點的根本區別,也是鄧小平同志對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創新之所在。三是運行機制創新:市場機制與區域經濟利益主體。市場機制是區域資源配置及經濟運行的基礎性機制;地方成為區域經濟運行的調控主體和發展主體;區際經濟關系協調發展成為區域經濟運行的重要內容。四是區域政策創新:確立區域對外開放的新思路和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基本依據[9]。
鄧小平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在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研究者普遍認為,從實施績效來看,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但也并非沒有消極影響。
有人認為,在鄧小平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指導下,我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現在:第一,區域非均衡協調發展戰略思想指導下的區域傾斜政策,促進了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宏觀效益迅速提高。第二,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配合和促進了經濟體制改革。第三,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配合和促進了對外開放,實現了由封閉式向開放式發展的戰略轉變。總之,這一戰略充分發揮了各地區的比較優勢,有效地利用了國內、國際2個市場、2種資源,促進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但是,其負效應也是明顯的,主要表現為東西部差距日益擴大,且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結構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當然,這一負效應的產生,從根本上說并非戰略本身的錯誤,而是在戰略實施過程中過分強調了“先富后富”的手段,相對忽視了“共同富裕”的約束[10]。有人則以詳實的統計資料,從2個具體方面來考查這一發展戰略的實施績效:首先是從優先發展沿海地區的實踐效果來看,1978~1992年,我國實施了以優先發展東部沿海地區為主要內容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在沿海地區率先實行開放政策和政策傾斜與資金傾斜策略。其直接效果是:第一,外向型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就。第二,沿海地區成為全國區域經濟格局中最具活力的經濟高速增長區。第三,沿海地區的發展推動了內陸地區的經濟振興。其次是從調整產業結構,以重點帶動全局戰略的實踐效果來看,1982年鄧小平提出了我國產業發展的戰略重點,一是農業,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學。實施的直接效果是:第一,把農業放在首位,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大大解放了農業生產力。第二,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各種運輸線路長度基本呈逐年增加的趨勢。第三,發展教育和科學,激發了全社會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積極性,我國的教育事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但是,這一發展戰略實施以來,地區差距在發展中不斷擴大,主要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第一,經濟增長速度的差距在不斷擴大。第二,經濟總量差距不斷拉大。第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差距明顯擴大。第四,人均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因此,從國家經濟發展的全局來看,非均衡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還沒有完全達到預期的效果,沿海地區的發展并沒有起到帶動內地發展的作用[11]。
有些研究者運用多學科的理論,從不同視角對鄧小平區域經濟發展思想進行透視。
有人以耗散結構論中的非平衡理論來觀照鄧小平區域經濟發展思想:(1)“非平衡是有序之源”與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性質。系統中新秩序的產生必須保持既有的非平衡差異,通過分化產生多種多樣的穩定結構,才能實現系統的特定功能。所以,社會經濟的發展要從實際出發,有先有后,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只能通過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非平衡逐步發展過程才能實現。可見,鄧小平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首先是一種非平衡發展戰略。(2)非平衡中的“熵”觀念與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中的協調發展。社會系統內部的“增熵”過程是社會的存在與發展中不可避免的一種系統內部的趨勢。應當看到區域經濟之間的差距出現了拉大的趨勢,利益群體分化、腐敗問題頻出、社會治安惡化等現象,表明社會系統內出現“熵”增加。因此,鄧小平反對兩極分化,注重對地區貧富差距的協調,把差別控制在合理范圍內。(3)“非平衡是社會組織運動發展的起點”與“兩個大局”思想。非平衡是社會組織運動的起點而非終點,鄧小平非平衡協調發展就包含著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區域經濟發展即非平衡發展是實現這個目標的起點,“兩個大局”思想則是圓滿解決東西部差距問題的關鍵。耗散結構觀點表明,在開放系統中,受各種各樣外部條件的不斷影響,系統內部不可能處于平衡態,而是表現為一定的漲落,系統處于不斷地離開平衡又恢復平衡的運動中,只有這種內部的不停運動變化,系統才可能形成新的有序。鄧小平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過程,正是經濟體系內部的運動變化即離開平衡又恢復平衡的過程,在這一不斷運動變化過程中,整個經濟系統才能形成新的秩序,即共同富裕[12]。
有人把鄧小平區域經濟發展思想與西方區域經濟發展的相關理論加以對照:(1)“部分先富”、“共同富裕”與倒U型理論:倒U型理論指出,隨著經濟增長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區際不平等程度大體上呈現出由擴大到縮小的倒U型變化。經濟發展初期區域經濟增長不平衡,區際人均收入水平不斷擴大,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區域經濟增長和人均收入水平傾向于均衡和趨同。這與鄧小平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后再到共同富裕的戰略構想是吻合的。(2)“兩個大局”思想與梯度推移理論:梯度推移理論是指隨著時間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階段的變化,生產活動逐漸從高梯度地區向低梯度地區轉移的理論。根據國際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和慣例,一個國家或地區自然條件占優勢和經濟優先發展的地區,積聚一定的財力、物力和技術之后,然后再開發欠發達地區,使經濟得到全面、健康、協調的發展。鄧小平的“兩個大局”思想與此契合。(3)經濟特區與增長極理論:增長極理論的主要觀點是把少數區位條件好的地區和少數條件好的產業培育成經濟增長極。通過增長極的極化和擴散效應,影響和帶動周邊地區和其他產業發展。鄧小平的開放理念使深圳等4個經濟特區率先走上了對外開放和發展市場經濟的道路,形成了帶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增長極。(4)沿海—沿江—沿邊開放與點軸開發理論:點軸開發理論在重視“點”(中心城鎮或經濟發展條件較好的區域)增長極作用的同時,還強調“點”與“點”之間的“軸”,即交通干線的作用,使交通干線連接地區成為經濟增長點,沿線成為經濟增長軸。隨著沿海與沿(長)江開放軸的形成,我國形成了“T”字型的經濟增長格局。(5)中國內陸開放與網絡開發理論:網絡開發理論認為,一個地區形成了增長極(各類中心城鎮)和增長軸(交通沿線)之后,增長極和增長軸在較大的區域內形成生產要素的流動網及交通、通訊網,促進地區經濟一體化,特別是城鄉一體化。黨的十四大后,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開放,使我國初步形成了沿海、沿江、沿邊和覆蓋內地省會城市的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的對外開放新格局,推動了國民經濟的新發展[13]。
研究者普遍肯定,鄧小平區域經濟發展思想對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這種意義就方法論而言主要是:第一,必須與時俱進地探索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新路子;第二,必須牢牢把共同發展、共同富裕作為區域經濟發展政策的基本出發點;第三,必須實事求是地看待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問題。就實踐而言,主要表現為:第一,中國當今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江澤民“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是對鄧小平區域經濟發展關系戰略構想的繼承和發展。第二,西部大開發是對鄧小平區域經濟發展思想的必然實踐[14]。
綜上所述,學術界對鄧小平區域經濟發展思想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有價值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如不少文章只是“跟著感覺走”,不了解有關這一論題的研究現狀,一味地重復談論著眾所周知的問題,缺乏新意。這方面的問題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克服。而有些方面的研究才剛剛起步,如鄧小平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與“三步走”大戰略是什么樣的互動關系等方面的研究則幾乎沒有涉及。鄧小平區域經濟發展思想本身有一個發展、完善的過程,同時又伴隨著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體制轉軌,這2者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等,都是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進一步深入的地方。
[1]鐘亞玲.鄧小平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思想探析[J].昆明大學學報(綜合版),2005(2):4~6.
[2]余茂輝,余維生.鄧小平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思想形成的條件[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4(7):81~85.
[3]呂書正.鄧小平的區域經濟思想[J].理論導刊,1995(5):11~14.
[4]龐元正.論鄧小平關于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思想[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1997(2):72~79.
[5]趙堅.鄧小平區域經濟理論與當代中國經濟的發展[J].理論探索,2004(6):70~72.
[6]魏曉東.鄧小平區域經濟觀初論[J].甘肅社會科學,1994(5):47~50.
[7]趙爽.從毛澤東到江澤民:新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思想的歷史演變[J].經濟問題探索,2001(3):4~7.
[8]王成周.鄧小平區域經濟發展思想的基本特征[J].中共合肥市委黨校學報,2004(3):12~14.
[9]涂人猛.鄧小平對區域經濟思想的創新[J].學術研究,1994(4):35~39.
[10]宋嶺.鄧小平區域經濟發展思想探析[J].新疆社科論壇,2001(3):42~44.
[11]梁劍峰.鄧小平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實踐效果評析[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5(11):18~20.
[12]李亞軍.淺論鄧小平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基于耗散結構理論的思考[J].經濟問題探索,2003(7):9~10.
[13]李春海.鄧小平與中國區域經濟發展[J].泰山學院學報,2005(9):11~13.
[14]陳曉娟.論鄧小平區域經濟發展的思想[J].中共南寧市委黨校學報,2005(1):15~18.
A849
A
1671-1246(2011)18-01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