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翔
詩意地耕耘讀邵琦繪畫
文/陳翔
讀邵琦的畫,有一種感動油然而生,心領神會之際卻又莫可名狀,仿佛是暌違多年的老友邂逅,又像是干渴之極天降甘霖;在人心不古、世風日新的今天,竟然會有人依然古道熱腸地堅持著自己的信仰,義無反顧地走著自己的藝術道路,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我看來,這條路,正是中國傳統文人畫的正統大道。邵琦在這條大道上走得那么愜意自如,以至于在當今畫壇顯得非同尋常。事實上,當中國畫的傳統文化內涵被日漸抽離的今天,能逆流溯源的藝術家,不僅僅需要有勇氣和膽魄,不僅僅需要有智慧和技巧,更要有文化底蘊的堅定信念;而這,恰恰是邵琦的繪畫藝術立身之本。
不管是從社會身份、藝術師承關系,還是本身的繪畫技能,邵琦都可以算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文人畫家。我在這里不想贅述他在學術上的成就,以及他的老師江宏先生的畫藝才情;還是就畫論畫,來看一看邵琦繪畫的獨到之處。
書卷氣是邵琦繪畫的最大特點,這也是傳統文人畫最為普遍、今天的中國畫最為匱乏的內在氣息。
邵琦的畫扎根傳統,扎根民族,所以,有著扎實的本原的基礎,而他本身所具有的學識、修養、氣質以及品位,都透過一幅幅詩意的畫面顯露出來。值得一提的是:邵琦的畫,并不像時下一些所謂的文人畫般逸筆草草、蘆蔴不辨,而是構思縝密、筆墨周到,因而氣息高雅,格調醇正。在這里,邵琦體現出了一個真正文人對于真正文人畫的準確把握和本質理解。文人畫之書卷氣在于作品的內涵而不僅僅是表面。那句“逸筆草草”被后人不斷誤讀,而倪云林的筆墨卻是格外嚴謹和有序的,甚至用一絲不茍來形容也并不為過。“逸筆草草”表達的更多的是一種對待繪畫的態度,因此,它的意義早已溢出它字面的含義。
中國畫筆墨中所包含的豐富信息,同樣需要有學養的藝術家去了解和掌握。邵琦當然深諳個中三昧,所以,他的山,大多平正而厚重;他的樹,大多枝繁而葉茂,其間溪泉回環,路橋相銜,賓主有序,龍脈連綿,加上濃霧輕云,山嵐水光,畫出的不啻是山水勝景,更是詩的境界。至于運線用墨,邵琦更是不敢稍有懈怠,勾勒皴擦,點暈烘染,細致周詳,經營有加。事實上,邵琦的用筆直率而堅韌,因而當他選擇了表面較為粗糙的紙質作畫時,線條的毛糙感很好地淡化了剛性,而更加突出其韌性的一面;他的水墨暈染以淡雅為主,清潤間富有韻味,輔之以韌線,相得益彰。同時,畫面中凸現的蒼莽渾樸的質感,透露出一股雄強之氣,這是與柔弱書生氣迥異的正直坦蕩之氣。我不得不佩服他在繪畫上的機敏和智慧。
邵琦 1985年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曾擔任上海書畫出版社《朵云》編輯、編輯部主任,中國美術學院副教授,現為上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史論教研室主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上海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書畫院畫師。著有《中國畫心性論》、《民族藝術精華》、《中國學術名著提要-藝術卷》、《近代名家字畫市場辭典》、《吉祥圖案與邊框紋樣1000例》。
邵琦喜畫樹,尤其是叢樹的表現別具一格。看似平鋪直敘,然仔細推敲其間的參差穿插和濃淡疏密,又極具天然之致,可謂費盡心機而又渾然天成,實屬中國畫的高境界。至于林中茅屋、林下木橋,以及林間炊煙、林表浮嵐,都是那么詩意盎然,讓人有桃源仙境之想。
邵琦山水畫的成功之處在于,他把傳統中國畫的程式與當代文人情懷融為一體,從而營建自己的程式。你說是舊瓶裝新酒也好,說是推陳出新也罷,重要的不是別人如何評價,而是自己如何認定自己。他擷取自然山水中的一個局部、一個片段來抒發情懷,這種抒發是詩性的,是有跡可循的,是帶著鐐銬的舞蹈;而抒發的內容,也是詩意的,它是打通了古今文人的永恒情愫。你既可以把它看做是邵琦在向古人致敬,也同樣可以認為是邵琦在與古人交流中確立了自我的價值。
山水畫的筆墨繁復多變而且最能見出作者的能耐與涵養。在這里,筆墨既是形而上的,也是形而下的。所以,當邵琦在中國畫筆墨中取精用弘、施展身手時,他的筆墨既上承古賢,又下接今人。他把筆墨進行了自我的提煉,化繁為簡,因此,他的每一根線條、每一個墨塊的變化是極盡簡練明快的;但當線的網織成縱橫交錯的一片時,當水與墨的滲融層層累積時,簡又衍化為繁,他的畫面也因此而變得豐富多變、耐人尋味了。
也許在今天,能畫出當下風格的作品并不難,而要畫出古風,則是難能可貴。邵琦的繪畫注定了非主流的狀態,但是盡管如此,他依然故我地堅持著自己的信仰,堅持著自己的實踐,在筆墨中陶冶自我,這是一種境界。
娛人是手段,娛己是境界。邵琦的山水畫娛己是出發點,娛人卻是意料之外的無心插柳。有人喜歡,當然是好事,它讓邵琦在別人的贊許中更加強化了自我肯定,最關鍵的是:它還說明了邵琦的非主流并不孤獨;畢竟,傳統繪畫依然有著它的擁護者、學習者和承襲者。中華民族依然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和創造者,隨著國力的強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傳統文化將被重新認識和發揚光大,傳統繪畫也將迎來輝煌的明天。
邵琦是一個辛勤的耕耘者,雖然這塊土地歷經風霜,已經不再肥沃如初,但是經過不懈的耕種,土壤會重新積聚營養并再次煥發能量,而豐收也將自然而然地再次來臨。
編輯:陳暢鳴 charmingchin@163.com
《崇山轉境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