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三號煤礦礦長 吳向前
科學發展添動力十年奮進譜華章
——兗礦集團濟寧三號煤礦打造獨具特色、安全高效、生態文明現代化礦井
□濟寧三號煤礦礦長 吳向前

濟寧三號煤礦(以下簡稱濟三煤礦)是國家“八五”重點建設項目,核定年生產能力800萬噸,配套建設有年入洗能力800萬噸的大型選煤廠、裝機容量27萬千瓦時的煤矸石熱電廠、年吞吐量500萬噸的山東省內河最大的港口——濟寧泗河口煤港,是國內第一座集煤、電、港于一體的特大型現代化井工煤礦。礦井于1993年12月19日開工建設,2000年12月28日正式投產。井田面積110平方公里,地質儲量8.8億噸,可采儲量5.3億噸,設計服務年限81年。
投產十年來,濟三煤礦始終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守“博采眾長、追求卓越、求真務實、敬業奉獻”的企業精神和“科學發展、平安富美”的發展理念,用大手筆、大思路、大氣魄建設礦井、發展礦井,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不斷超越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一部氣勢磅礴的時代華章。
回首十年,濟三煤礦走過了極不平凡的發展歷程。這十年,是探索與實踐國有現代化大型煤礦科學發展的十年,是創建特色、培育品牌、展示行業窗口形象的十年;是亮點紛呈、碩果累累、為區域經濟發展作出積極貢獻的十年。十年來與時俱進的發展足跡,印證了代代濟三人自強不息、干事創業的無比艱辛,飽含著勇往直前、搏擊壯歌、建設現代化一流煤礦的滿腔熱情,鑄就了企業科學發展的輝煌業績。
濟三煤礦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安全生產方針和指示精神,牢固樹立“安全先于一切、重于一切、決定一切、影響一切”的思想,堅持“管理、裝備、培訓”并重的原則,建立健全安全宣傳教育、安全技能培訓、安全責任、安全制度、安全技術管理、安全質量標準、區隊班組管理、安全監督檢查、安全考核獎懲九大安全體系,使全員的安全主體責任意識大幅提高,干部的安全管控能力和職工的技能素質顯著提升;不斷加大安全裝備投入和安全技術攻關力度,重大災害防治技術取得實質性突破,系統安全可靠性明顯增強,特別是創新實施了以“以人為本、安全為天、預防為主”的“三為”核心理念為指導,以“預教→預測→預想→預報→預警→預控”這“六預”為運作流程的“3+6”安全預控管理模式,形成了一套科學系統抓安全的有效方法,實現了由事故被動控制向超前防范的轉變,安全預控力逐步增強。“3+6”安全文化課題榮獲了全國煤炭工業科技進步優秀成果二等獎。截至2011年3月2日,礦井實現連續安全生產1790天,安全產煤3811萬噸,被命名為“國家級質量標準化煤礦”和“山東省防治水、一通三防、瓦斯治理示范礦井”。

濟三煤礦始終堅持走新型現代化礦井安全高效發展之路,礦井安全監測、采煤、提升運輸及洗選設備分別從德國、英國、美國、瑞典等十幾個國家引進,創新應用了兗礦集團綜采放頂煤核心技術,實施了礦井生產技術改造,將礦井核定生產能力由500萬噸提高到800萬噸(前期達到1000萬噸),等于在資金投入不增加、人員不增加的情況下,再建一座年產300萬噸的大型礦井,放大了礦井的規模效應和質量效益,實現了安全、產能、效益的有機結合。
針對特殊的地質條件,濟三煤礦優化開采布局設計,創新全煤巷采區巷道布置、異型工作面布置方式,提高了資源回收率;創新采掘生產工藝技術,探索實施了綜采放頂煤條件下上行開采、不規則工作面開采、巖巷快速掘進、短壁架后充填開采等一批生產新技術、新工藝;積極引進先進裝備,應用了順槽超前液壓支架、工作面電動單軌吊、普掘快速機械化作業線、無軌膠輪車、轉彎皮帶等一批新裝備,提高了生產組織水平和生產效率,實現了投產初期厚煤層工作面生產的高產高效,保持了后期厚薄煤層配采的產量穩定,創出了班產1.26萬噸、日產3.72萬噸、月產93萬噸、單個綜采隊年產量608萬噸、全員效率52噸/工、10天安裝一個綜放工作面等一系列中國井工開采最高紀錄,樹立了特大型深立井“當年投產、當年達產、當年盈利、當年達標”的典范,2003年產量達到1008萬噸,成為世界上第一座年產千萬噸的立井煤礦,被載入大世界基尼斯紀錄,多次被評為煤炭行業特級高產高效礦井。
濟三煤礦創新推行內部市場化、全面預算、成本內控管理,突出煤質發運“三零工程”和“四個優化”,實現了調品種、提質量、增效益,生產經營效果顯著。十年來,濟三煤礦累計產煤6816萬噸,實現銷售收入243億元,利稅130億元,為煤炭行業和區域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濟三煤礦大力推進科技興礦戰略,圍繞制約安全生產的技術難題積極開展科技攻關,十年間累計投入科研、技改資金2.5億元,開展科研項目700余項,取得各類科技成果661項,其中74項獲集團公司及以上獎勵,13項自主發明獲國家專利,《立井無軌膠輪車運輸》《放頂煤工藝條件下上行開采》《沖擊地壓防治》等一批技術成果達到國內、國際領先水平,《高效潔凈安全特大型現代化礦井的創建與實踐》獲全國煤炭行業科技進步特等獎;不斷加強信息化建設,建成了基于工業以太環網的集視頻網絡、數據網絡、控制網絡三網合一的功能齊全、覆蓋全面、高效可靠的綜合自動化網絡平臺,實現了安全環境參數的實時監測監控、井上井下主要系統設備的遠程控制、各類管理數據信息的內部網絡共享;打破傳統煤礦企業管理模式,引入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把握煤炭行業安全管理發展趨勢,在文化管理的更高層次引領企業發展;創新實施企業文化、準軍事化、內部市場化、精細化“四化”管理,管理質量上升到新的層次,形成了以“3+6”安全文化、“四自五精”管理文化、“五心四德”美德文化、“六為四建”廉潔文化四位一體的“同舟文化”模式,并系統融入兗礦“天地人和”責任文化,提升了發展軟實力,先后被評為全國煤炭工業企業文化示范礦、中國安全文化管理典范單位、山東省安全文化建設示范企業;實施準軍事化管理,編制的《濟寧三號煤礦準軍事化管理條例及考核細則》,獲山東省行為科學管理成果一等獎;實施精細化管理,推行5E6S、編碼定置、走動式等管理手段,建立了涵蓋9項內容87個工種的崗位精細標準手冊和標準操作體系;創新實施全員績效考核、星級區隊競賽、區隊正職考核、管理人員競聘上崗等管理機制,激發隊伍活力,使職工隊伍整體素質顯著提升,與2000年相比,具有中高級職稱的專業技術人才分別增長了19%和22%,技師和高級技師分別增長了129%和29%;實施全面卓越績效管理模式,礦井通過了環境、質量、職業安全健康、測量四項體系認證,實現了與國際標準接軌,并榮獲了全國煤炭工業質量獎。


濟三煤礦充分利用地處孔孟之鄉、瀕臨微山湖畔特有的文化底蘊和區域生態優勢,實施了以構建生態文化建設工程及綠色潔凈生產園、循環利用產業園、青山綠水工業園、低碳發展示范園、平安富美和諧園的“一化五園”綠色生態文明礦井模式,初步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安全高效、生態文明”的現代化礦井可持續發展道路;堅持減量化、低排放、再利用的原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綜合開發利用“三廢”資源,探索應用了煤矸石井下充填、采空區涌水井下直供、礦井水深度處理復用、粉煤灰注漿、太陽能風能新能源利用等一大批節能環保新技術、新成果,初步建立了資源高效利用的內部循環鏈,最大限度減少了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排放;分區規劃礦井布局,實施綠化、美化、亮化工程,綜合治理生態環境,礦井呈現出碧水環繞、綠樹掩映、魚蝦成群、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形象,實現了煤礦“矸石不上井、出煤不見煤、產煤不用煤”,展示了“國家級工業旅游示范點”的風采,被國家能源局、中煤加工利用協會聯合選定為全國煤炭行業節能示范企業試點,成為全國首批達標的10個中華環境友好煤炭單位之一,被國土資源部、中國礦業聯合會聯合命名為首批國家級綠色礦山。
濟三煤礦健全了以職代會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決策和監督機制,規范了礦務、區務公開制度,職工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參與權和監督權得到全面落實。與此同時,濟三煤礦建立健全了“五險一金”、生活救助、大病醫療互助、城鎮困難職工低保、臨時就業幫扶、法律咨詢援助等職工利益保障機制,職工勞動防護和福利待遇得到有效保障。十年來,各級黨政組織走訪慰問各類困難職工家庭2620戶次,發放幫困資金700多萬元,并建立健全了“金秋助學”和“樹、獻、送”機制制度,堅持實施“十助一”和“一助一”愛心助學活動,累計籌集助學金40余萬元。在此基礎上,濟三煤礦圍繞職工關心的熱點、焦點問題,千方百計加大投入,改善職工就餐、洗浴、住宿、乘車、工作環境,職工人均年收入由2001年的17063元提高到2010年的63316元,增長了近4倍。為不斷豐富職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濟三煤礦投資50萬元建成了260平方米的集圖書借閱室、電子閱覽室、棋牌室、茶座為一體的多功能職工文化休閑場所,改造了老年活動中心,適時開展靈活多樣的文體娛樂活動,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模范職工之家”榮譽稱號,并當選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民意調查山東省最具幸福感的企業。

濟三煤礦始終堅持黨建“融入中心做工作、進入管理起作用、服務大局有作為”,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群眾優勢轉化為礦井的競爭優勢、創新優勢和發展優勢,有力助推了礦井的平安和諧發展。濟三煤礦深入推進黨委工作責任制和創新工作實踐,構建班子建設“三五”長效機制,培育特色黨支部和品牌黨員,實施黨建工作量化閉環管理,使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的創新發展能力持續增強,“三個作用”得到有效發揮;著力提升黨建科學化水平,積極運用精細管理、績效管理和現代管控體系推動黨建工作創新,構建實施了獨具特色“131”黨建精細管控模式;傾力打造了卓越管理園、能力修煉園、品牌黨建園、創新實踐園、平安和諧園、百家爭鳴園“六園”黨務卓越績效管理平臺,促進了黨建工作向卓越化、精細化、信息化、科學化轉變;著力推進反腐倡廉建設,構建教育、制度、監督和懲處并重的懲防體系,營造了良好發展環境;著力促進各項工作服務礦井發展,深入推進平安工程、惠民工程、和諧工程,凝聚了廣大黨員和職工群眾共謀發展的合力。
濟三煤礦十年的發展實踐受到了各級領導、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充分肯定,十年間先后有兩位副總理蒞臨礦井視察。2001年10月17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吳邦國同志來到濟三煤礦視察,并欣然提筆寫下殷殷期望:“為建設獨具特色、全新模式現代化礦井而努力!”2010年2月8日,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在600米井下題詞囑托:“堅持預防為主,加強區隊班組建設,確保安全生產。”
十年來,濟三煤礦先后榮獲中國建筑行業最高獎——魯班獎、煤炭工業最高獎——太陽杯、全國文明煤礦、全國煤炭工業科技創新型礦井、全國煤炭工業企業文化示范礦、全國工業黨建先進單位、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煤炭工業質量獎、山東省管理創新優秀企業、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狀、建國60周年山東省精品建設工程等150余項省部級以上榮譽。
回望歷史,經過十年的風雨磨礪,濟三煤礦積累了豐富的安全生產經營技術和管理經驗,增強了應對困難和復雜形勢的發展能力,錘煉了一支高素質的干部職工隊伍,為礦井今后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十年發展是歷史的檢閱,更是邁向新征程、實現新跨越的開始。站在新起點上,濟三煤礦將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國家轉方式、調結構的發展新要求,抓住集團公司跨越發展、煤業公司“二次創業、加快發展”帶來的良好發展機遇,誠信盡責,務實作為,著力推動各項工作做深、做精、做特、做優,堅定不移地走好科學發展、安全發展、有效發展、和諧發展之路,傾力打造安全高效、生態文明、科技領先、文化先進的特色精品礦山,創造礦井發展的新輝煌。


(本文圖片攝影:范仲坤)